婴儿语言训练父母常犯的误区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得聪明、富有智慧就要重视宝宝的早期语言训练。现在很多80后的年轻父母也已经意识宝宝早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还是会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总认为宝宝还小听不懂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故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在语言方面,完全是受父母的熏陶。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0-12个月的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刚出生的宝宝,对成人说的话确实是还听不懂,但是宝宝的学习能力很强,就连妈妈的情绪都能影响到宝宝。当妈妈微笑着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喝奶了。”“宝宝,我们去洗澡了。”当妈妈给宝宝穿衣、换尿布、洗脸等都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我们现在要干什么了,父母在为宝宝做事时要尽可能地跟他说话,这是发展他的语言能力必不可少的。

  时间久了,这些语言信息就能储存在他的大脑里,随着智力的发展,再加上平时父母的语言刺激,他就知道,那个是爸爸、那个是妈妈。到了宝宝八九个月时,他可能就会叫“爸爸、妈妈”了,当大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玩具呢?”他便会去找,说明他能听懂你说的话。当宝宝到了语言爆发期时,很多话自然就会说了。

  误区二:用“奶话和宝宝说话”

  当孩子到了8-9个月时,就会“咿咿呀呀”的想学说话,这时大人看到孩子想学说话,就开始教他说:“吃饭饭”、“喝水水”之类的奶话。可能这种“奶话”学起来比较生动有趣,也符合宝宝的特点,有助于宝宝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宝宝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如果父母要想为了能使宝宝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的话,教宝宝说话时就要说完整的句子,这样才能正确地的引导孩子在语言方向得到更好的发展。

  误区三:过分的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完全能够听懂成人说的话时,而他又还不会从自己口里说出来,如宝宝指着奶瓶,大人就是知道宝宝这是要喝奶,这时,大人肯定就会直接地把奶瓶装好奶递给宝宝喝。在此过程中,是满足了宝宝的要求,但是在语言发展方面去是缓慢了。其实,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宝宝把他想要的从嘴里说出来,你把空的奶瓶拿给宝宝,让宝宝说出还是要奶瓶装水还是装奶,如果他是要喝奶,他就会说“奶”,虽然只是一个字,那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父母应多鼓励他,让他懂得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所要的东西。

  误区四:不让老人跟宝宝说家乡方言

  很多父母都是因为要上班没时间带宝宝,就让爷爷奶奶看护,但是又怕宝宝跟他们学了满口的家乡方言,从而影响了宝宝以后的语言发展。父母就会一再地叮嘱爷爷奶奶不要跟宝宝说家乡话。有些父母认为宝宝都还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干脆就不说。

  其实宝宝很喜欢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可能是听不懂说什么,但是他能够明白他们的意思。如果让爷爷奶奶跟宝宝说方言的话,还能让宝宝多掌握一种语言。只要大人在后期多注意培养就不了问题了,如果因为家乡方言就不跟宝宝说话的话会使孩子缺乏听觉来源的刺激,从而使宝宝的听觉功能减弱。

  误区五: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基本上都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所要的东西,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宝宝会发音不准。经常会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而在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就不能学得好玩不纠正宝宝的发音或是干脆就学着宝宝说话,这是不恰当的做法。父母应当及时用正确的语言来纠正宝宝发音不准的话,时间久了,在父母正确语言的指导下,发音就会慢慢地说正确了。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