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残煨芋的典故

  传说唐朝天宝年间,衡山寺中有个干杂活的和尚,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叫什么,因为生性懒惰,除了干一些粗杂活外,其他什么事都不会干,念经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他每天都等寺里所有的和尚吃完饭后再去吃残菜剩饭,所以大家都叫他懒残和尚。
  懒残和尚白天在寺里干活,晚上就睡在寺中的牛棚里,和一大群牛住在一起。他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却每天乐呵呵的、神采奕奕,丝毫也看不出疲倦之色。就这样,懒残和尚在寺里一连干了二十年的活,却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不露真身的得道高僧。
  不料,就在这一年,寺里来了个借住的读书人。这年轻的读书人名叫李泌。李泌平常善于观察,他住了一段时间,就发现懒残和尚的言行举止和别的和尚不同;而且李泌在半夜里读书写文章时,总能听到懒残和尚在牛棚中诵经的声音,而且这诵经声抑扬顿挫,声声入耳,有着极大的震撼力。李泌听了一段时间以后,认为懒残和尚一定是个天上的谪仙,或者是个转世的罗汉。于是在一天半夜里,李泌悄悄地去拜见懒残和尚,想请他指点迷津。他在牛棚前跪下,并报了自己的姓名。懒残和尚一面用干牛粪烤芋头,一面说:
  “你是个书生,干吗向我跪拜?”
  李泌说:“因为我看出大师是个隐世的活佛。”
  懒残和尚听了很恼火,朝他吐了一口唾沫,说:“你说我是活佛,是想来害我吗?”
  李泌毫不动气,反而对懒残和尚更加恭敬,虔诚地说:“我想请活佛为我指点迷津......”
  懒残和尚从牛粪火中取出一个烤熟的芋头,自己吃掉一半后,递给李泌,说:“你先把这半个芋头吃了吧!”
  李泌连忙双手接过,毫不嫌脏地一口口地吃。芋头很烫,李泌吃了十口才将芋头吃完。
  懒残和尚笑着说:“我每天吃其他和尚吃剩的残羹冷饭,你今夜却有缘吃我吃剩的残芋。你刚才几口把芋头吃完?”
  “大约十口吧!”李泌说。
  “芋头,芋头,芋之头也。你吃了十只芋头,就当十年的头吧!”
  “当头,什么头呀?”李泌问。
  “像你这种读书人,读了书无非做官。官位最高的宰相,就是百官之首,首者头也。你可以做十年宰相,去吧!”
  李泌满心欢喜,又朝懒残叩了几个头,才退出牛棚。
  不久,李泌赴京赶考,高中进士。他仕途顺利,果然一直升任到宰相,并且做了十年宰相。
  后来,“懒残煨芋”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求取功名;有时也用来形容跟和尚的交往。(上官初)
  唐·袁郊《甘泽谣》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