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困局(十):谁的王法?

  早在向外商收缴鸦片的谕令中,林则徐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就成为日后中英双方争端的焦点。林则徐要求外商们集体签署保证书,保证之后再来中国经商,商船上不得携带鸦片,否则“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无疑,这里的“人即正法”是指携带鸦片的人员,可是义律在看到这句话之后,却把它曲解为携带鸦片商船上的所有人员。我们不知道是义律为了恐吓那些外国商人而如此曲解,还是外国商人指使义律这样曲解的。但是无论什么原因,这样的曲解肯定都是为了达到英国将事态进一步紧张化的目的。在义律曲解了林则徐提出的保证条件之后,义律的回答是此项条件不符合英国法律。林则徐对此非常愤怒,提醒义律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就算英国女王来了,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无疑这是符合国际法准则的。义律为了要挟林则徐,带领所有英国商人在5月25日离开了广州,暂住于澳门。

  林则徐对此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对策,他向外国商人宣布,只要签署保证书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合法通商。此时已经有一些英国商人对义律的行为不满了,开始试图回到广州。美国商人则趁此机会几乎包揽广州的所有对外贸易。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一年时间里,英国商人只能通过中立国(主要是美国)商人,从澳门把货物转运到广州。而鸦片走私也并没有停止,1839——1840年的贸易季度向中国走私的鸦片依然高达20200箱。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林则徐固然销毁了史无前例的数量巨大的鸦片,但是,查缉鸦片走私的效果依然有限。

  就在中英双方为了保证书问题僵持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在干柴上点火的事件,7月7日,一些英军士兵在九龙(香港尖沙咀)酗酒滋事,一位叫林维喜的村民被六名英国士兵在斗殴中打死,这就是著名的林维喜事件。事件发生之后义律反应很快,马上找到林维喜的家属,给了1500元的抚恤金,为了封口又给周围的村民 400元,然后把滋事的士兵带了回去。当清朝官员前来调查的时候,义律这些事情都已经办完了。让林维喜的家属写下了一份可笑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声明,宣称此事与英国人无关。试想,此事与英国无关,义律为什么要出钱封口呢?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中英之间不管发生什么冲突,林则徐向义律提出的第一项要求就是交出本案的凶手。但是在8月12日,义律却把五名士兵在英国战舰上私自审问了。另一名滋事的士兵,义律干脆宣称找不到了。如果以杀人罪来论处,那么给予受审的五名士兵的判决无论如何都是轻的,而且事后英国方面宣布义律没有权限审问士兵做出判决。这五名士兵免去了牢狱之灾。

  林维喜事件的发生显然是偶然的,但是义律的此后的处理方式就明显是蓄意将事态紧张程度升级了,且不说这之前牵涉到外国人的诸多案件,就算是1849年之前的澳门,发生的所有案件也都要按照中国法律来处理。义律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不过当时的日不落帝国的国民都有一种“我是罗马公民”(在外国可以享受特权)的强烈意识。义律知道如果林维喜事件传到英国国内将会对英国国内的舆论造成巨大影响,使英国政府更快的做出对华战争的决定。这样,对华战争的决定就可以被伪装为顺应民意了。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