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的儿子
- 2016-12-24 09:07
- 历史秘闻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载沣的儿子
爱新觉罗·载沣,子伯涵,号静云,晚年又自号为“书癖”,改名为载静云。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的孙子,父亲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同时也是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曾经在1908至1911年间担任过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是清政府最后三年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一生虽然没有做出过什么重大的功绩,但他能顺应历史的潮流,不贪恋权力,于1911年辞任摄政王,从此不问政事,安心生活,直至1951年安然离世。
载沣长子宣统帝溥仪
载沣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的大长子也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他字耀之,号浩然,先后三次登上皇帝之位。第一次是在1909年,当时还只有三岁的溥仪,被慈禧强迫立为皇帝,由他的父亲醇亲王担任监国摄政王,替溥仪处理政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迫于全国山下巨大的反帝浪潮,溥仪不得不退位。此后又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当了十二天的皇帝。一直到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邀请他做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是康德,因此又被称为康德皇帝。在这个位子上溥仪一共做了十一年的傀儡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此后的他被苏联军队俘虏带回苏联,在1950年被押解回国,接受学习和改造。后来因为毛主席的特赦令而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直到1967年因肾癌病逝,享年61岁。
载沣的其他三个儿子:次子爱新觉罗·溥杰生于1907年,主要成就在书法方面,曾经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和全国人大名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作品有《溥杰诗词选》、《溥杰自传》;三子爱新觉罗·溥倛只活了三年便匆匆离世;四子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曾经创办北京竞业小学,担任过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晚年发表了《清季王府于饮食医疗偏见》等研究清朝晚期的文章,于2015年去世,享年九十六岁。
总得来说,载沣的四个儿子中,一个是末代皇帝,一个是书法家,一个早年夭折,一个是教育工作者,除了早早离世的三子之外,其他三个也算是有一个不错的结局。
载沣的父亲
爱新觉罗·载沣,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的父亲,曾经在溥仪年幼不能亲自执政之时,被任命为监国摄政王,他也是清政府在1909-至1911年最后三年间的实际统治者。他的父亲爱新觉罗·奕譞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做出过一定功绩的人物,当时盛极一时的北洋海军便是在他和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
载沣之父醇亲王奕譞
奕譞生于鸦片战争的爆发之年1840年,他字朴庵,号为九思堂主人和退潜主人。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咸丰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在1850年即道光三十年咸丰继位之后,便被封为醇郡王。在咸丰帝于1861年驾崩之后,因为恭亲王和慈禧太后密谋发动了旨在夺取清朝实际权力的辛酉政变,铲除了顾命八大臣的势力,立咸丰帝的长子载淳为帝,只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权,实际的权力则由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牢牢掌控。因为奕譞在政变过程中帮助了慈禧很多,因此慈禧对他十分信赖和器重,先后授予他都统、御前的撒臣和领侍卫大臣的能够重要职务。
到了1875年,奕譞上奏慈禧及慈安两太后,说自己蒙受太后的大恩,选择了自己的儿子载湉为太子,一时之间让我非常惶恐,导致我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因此希望太后允许我告老还乡。两太后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同意他的请求,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但是仍然下令他管理菩陀峪陵。
此后奕譞做的最重要的便是建议设立海军了。在1885年,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设置海军衙门,他也被任命为总理节制负责组建海军。他让李鸿章专门负责此事,而李鸿章也不服众望,组建的北洋海军位列东亚第一,世界第九。
1890年11月,醇亲王奕譞因突发疾病而逝世,享年五十一岁,死后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谥号为贤。
爱新觉罗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是清宣宗道光帝的孙字,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个儿子,他是在宣统年间的开始任监国摄政王。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人物爱新觉罗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照片
首先,爱新觉罗·载沣出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字是“伯涵”,号为“静云”,在晚年时自号“书癖”,并改名“载静云”。他在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的时候继承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后来因为在义和团运动中来自德国的公使克林德在北京遭到谋杀,于是他在1901年的时候派专使大臣前去德国道歉谢罪,并且还拒绝德皇跪拜等要求,坚持大义。
在光绪三十四年的时候他担任军机大臣要职,并在同一年的11月份他的儿子溥仪继承大统,而他则是担任监国摄政王一职。在第二年,也就是在1909年的时候载沣担任代理陆海军大元帅一职。所以说,在清朝的最后三年的时间当中,爱新觉罗·载沣才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后来在宣统三年八月的时候爆发了辛亥革命,于是他被迫辞去摄政王这一要职,开始独居家中,到第二年的时候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于1928年的时候,迁往到天津居住,后来来到了东北并拒绝了日本人劝降的要求,还怒斥自己的儿子溥仪投靠日本,在此之后又返回关内居住。关于载沣将醇王府也在解放后贡献给了人民政府当作办公场所。最终在1951年初期的时候,爱新觉罗·载沣由于年老多病在同年的2月3日去世。
载沣怎么读
爱新觉罗·载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说他重要,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能干,建立了多大的功绩。而是因为他的身份非常显赫:他是清朝皇室成员,他的祖父是清宣宗道皇帝,父亲是第一代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他和光绪帝载湉是同父异母的哥哥,而他的长子则是末代皇帝宣统帝溥仪。他自己的地位当然也不会低,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摄政王,相当于清政府在最后三年(1908-1911)的实际最高统治者。
坐在中间的载沣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名字的读法和寓意。载沣,应该是读作(zàifēng),要想了解他的名字的含义,就要讲一下清朝皇室在取姓名时的规矩了。清朝皇室的姓氏“爱新觉罗”其实应该分成“爱新”和“觉罗”两部分,其中“爱新”是真正的姓,在满语中读作“哈拉”,是“金”的意思,而“觉罗”则是他们族群的名字,类似的的姓氏有伊尔根觉罗、舒觉罗等。后来因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爱新觉罗也成为了名门望族,因此“爱新就变成了姓氏的一部分。
讲完姓氏,再来讲名字。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区分庞大的家族成员,从嘉庆皇帝开始,便规定同一辈的家族成员的名字的第二个字的部首要一样,比如载湉和载沣都是三点水。载沣的”沣”字的意思是春季时庄稼需要用水时水量丰富的河流。因此载沣这个名字的寓意应该是希望庄稼丰收,天下百姓都能有一个好收成的意思。
爱新觉罗·载沣的一生没有实现他的名字中的美好的寓意,但是他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辞任摄政王这个职位,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理性头脑。
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
爱新觉罗·载沣,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因为他可以说是清朝在最后三年即1908至1911年之间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的皇帝是他的长子,年仅三岁的宣统帝溥仪,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替年幼尚不能处理政事的溥仪治理国事。载沣在摄政王这个位子上曾经也努力过,想要挽救清朝的命运,当时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里面的原因,除了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这个原因之外,载沣没有趁机杀掉袁世凯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载沣剧照
1908年11月14日,载沣的哥哥也就是光绪帝载湉突然驾崩,因为光绪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在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划下,决定让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位。因为但是溥仪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不能亲政,于是便任命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代替溥仪处理政事。
在当时的朝野中,袁世凯的势力是最庞大的,他担任的是军机大臣的职位,可以说是手握军事大权,而且朝中党羽众多,这对清朝的安危成了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袁世凯曾经出卖过他的哥哥光绪帝大力支持的“戊戌变法”的人,因此光绪帝对袁世凯也是非常愤恨的,基于这些原因,载沣决定诛杀袁世凯。但是却遭到了另一重臣张之洞的反对,他认为光绪皇帝刚刚驾崩,现在诛杀旧臣是不吉利的,而且袁世凯在朝中的势力和威望都很大,任何杀了他可能会引起朝廷的混乱。载沣觉得他说的有理,但是又实在担忧于袁世凯的势力,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并没有杀掉他,而是以他需要养病为由,罢免了他的职务。就这样错过了除掉袁世凯的机会。
虽然说就算除掉了袁世凯或许也不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但是可能会对当时的政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历史可能也会改写了。但是这终究只是假设,历史是不可能重来的。
汪精卫刺杀载沣
在中国近代史上,提起“汪精卫”这个名字,人们想到的最多的应该是他投敌卖国,背叛革命沦为应该彻头彻尾的汉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汪精卫青年时期,他对祖国是满怀热情和希望的,为此他也曾加入过由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他还策划过一桩震惊一时的暗杀计划,暗杀的对象是当时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汪精卫
1905年,汪精卫加入同盟会,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他主张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国家。但是四年的时间过去了,革命党人虽然组织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起义活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汪精卫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便决定通过暗杀清政府的重要成员来显示革命党人的力量和决心,从他“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意志之坚定。
他的这种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精神还吸引了后来他的妻子陈壁君对他的爱慕,陈当时便决定与他一起施行暗杀计划。汪精卫和陈璧君等四人经过商议之后,把目标锁定为监国摄政王载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载沣的出行或习惯之后,他们决定在载沣经常走过的甘水桥用炸弹暗杀他。为了确保暗杀成功,汪精卫特地找人做了一个一尺高的大铁罐,里面装满了炸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遥控引爆技术,就是说如果炸药爆照,那么作为引爆者的汪精卫也是必死无疑的。
但是因为他们在埋炸药时误把路人当成了警察,急忙逃离,导致了计划的失败。后来当他准备再次埋伏炸药时很快被抓获,但是汪精卫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是从容不惧,甚至还对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可见当时他受革命思想影响之深。
如果汪精卫的暗杀计划成功,或许中国历史就会改写了,他后来可能也不会去当汉奸。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是永远无法假设和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