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蒲为牒的典故

  路温舒,西汉时钜鹿东望(今河北平乡西南)人。他出生在乡下一个掌管里门的小吏家中。他的父亲收入很低,因此家中十分贫穷。为了补贴家用,路温舒小时候只得天天到野外去放羊。
  路温舒居住的村里有一所私塾,一些有钱人家的小孩天天到私塾里去读书。路温舒的父亲虽然也教他识了不少字,念过一些书,但他看到那些读书的小孩,总会流露出十分羡慕的神色。可是,他家中太穷了,连书都买不起,哪里谈得上去读书呢!
  于是,他一边放羊,一边想:我进不了私塾,要是自己有书自学,那也就心满意足了。
  有一天,他在一条小河边放羊,看到河中长着一大片蒲草,那绿油油的蒲叶长得又阔又大,心中一动,不由高兴得跳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
  “这不是天生的抄书的材料吗?为什么不利用这些蒲叶来抄书呢?”
  于是,第二天路温舒又赶着羊群来到这条小河边。他让羊群在河边吃草,自己赤脚下到水里,用带来的刀子割了一大捆蒲叶。傍晚,他赶着羊群回家时,把蒲叶带回家中。他的父母见了,问他带回这么多蒲叶干什么。路温舒说:“我把蒲叶晒干了当纸抄书,抄了书,我就有书读了。”
  他的父母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便一起帮他把蒲叶晒干压平,再用麻线把蒲叶穿起来,订成一册蒲叶本。
  有了蒲叶本,路温舒便向邻居借书来抄。他白天放羊,晚上抄书,抄呀抄,抄了很多的蒲叶书,从这以后,他再也不愁没书读了。
  当路温舒成为一个青年时,他已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不再放羊,做了一名狱吏。当了狱吏以后,他很快通晓了汉朝的法律,县中有什么疑难的案件,主管的人都要向他来请教。
  汉宣帝即位后,路温舒曾上书,希望汉宣帝能崇尚德行,减轻刑罚。汉宣帝很赏识路温舒的才能,任命他为临淮太守。
  后来,“截蒲为牒”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刻苦好学。(东方耐)
  《汉书·路温舒传》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