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白马寺

  白马寺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离城12公里。它北依邝山,南望洛河,梵殿宝塔,皂阁罗列,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古刹。

  白马寺建于东汉孝明帝永平十一年(68),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的殿堂通常都是红烛高照,青烟缭绕,僧俗礼佛诵经。尤其是在唐代,寺院的规模扩大,香火也极为旺盛。白马寺因是佛教初传中国时营造的第一座佛寺,所以对我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外文化的交流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因此,白马寺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在佛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白马寺建成后,佛教不但在中国广泛传播,口益扩大,而且还留传至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如口本、朝鲜、越南等国。

  白马寺为汉孝明帝救令修建的,在《魏书·释老志》的记载中曾谈到佛教的传入和白马寺、齐云塔的历史。东汉张赛自大夏返国,中土才知道西域存在一个天竺(印度)国和他们信奉的佛教。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得到大月氏(今中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使伊存口授的佛经。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没有人信仰。到汉孝明帝时,一天孝明帝说他“夜梦金人,项有白光,飞行殿庭。”向大臣们寻问所梦是怎么回事?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孝明帝听后深表崇敬。虽然这是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记录,但仍可以了解佛教传入中国最初的情况。汉孝明帝派遣郎中蔡惜、中郎将秦景等十多人前往天竺拜佛求经,他们晓行夜宿,越过流沙和葱岭,来到大月氏国,适遇天竺高僧摄叶摩腾和竺法兰,便同两位高僧带着佛经和佛像在永平十年(67)东还洛阳弘法布教。第二年在洛河之滨创建僧院,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佛寺,即洛阳白马寺。因佛经、佛像是由白马驮载而归的,故僧院取名为白马寺。从此中国有了佛教僧侣,跪拜之法也自此开始。到魏明帝时又救令兴建齐云塔。齐云塔的修建也有一段生动的神话记载,明帝“曾欲坏官西佛图”,外国沙门乃金招‘盛水,置于殿前,以佛舍利投之于水,乃有五色光起,于是帝叹曰:“自非灵异,安得尔乎?”“遂徙于道东,为作周阁百间,佛图故处,凿为蒙祀池种芙蓉于中。后育天竺沙门昙柯迎罗入洛,宣译诫律,中国诫律之始也……。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世人相承谓之佛图或浮图。”白马寺初创时规模宏大,殿阁幽深,历代曾屡次进行修建。在唐代武则天垂拱元年

  (685)大修后,名噪天下,盛极一时,寺僧达千人之众。宋代淳化三年(992又重修,史书有旁院“更类天宫”的记载,可见那时的白马寺何等雄伟壮观。今天的白马寺已是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修整后保存下来的规模和布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天土殿、大雄殿、千佛殿、观音阁、清凉台、毗卢殿,均分布在自南至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东西两侧还有摄叶摩腾墓、竺法兰墓、摄叶摩腾殿、竺法兰殿、上下僧院、藏经室等。

  白马寺山门外相对伫立着的两匹青石圆雕马,刻工粗扩,姿态浑量,虽是他处移至此地的宋代遗物,但却能表现出白马驮经,长途跋涉,耐劳忍苦顺驯的神情。

  步入白马寺的山门,迎面见到的是天土殿。殿内正中置放贴金木雕佛皂,皂内供奉弥勒佛坐像一尊,高约1米,袒胸露腹,笑容满面,右手持念珠,左手持布袋,赤足招‘坐,神态自然,是明代的夹舒造像。背屏后是护法神立像,手持金刚柞,威风凛然。殿内两侧有清代泥塑四大天土像。

  天土殿后是寺内主殿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歇山顶,筒瓦覆盖,隔扇杖窗门为明代重建。僧众宗教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殿内供奉佛像七尊,正中释迎牟尼佛结枷跌坐于须弥座上,像高约2。 4米。佛像左侧立于莲台上的是释迎十大弟子之一的迎叶像,中国禅宗尊他为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在迎叶左侧,结枷跌坐于莲台上的为文殊菩萨,手持《般若经》,神采奕奕,智慧渊博的形象。在释迎牟尼佛像右侧,立于莲台上的是释迎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像,中国禅宗尊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在阿难像右侧,结枷跌坐于莲台上的为普贤菩萨像。手托如意,慈眉善目,德行圆满的形象。除这些像外,靠边两侧侍立两尊供养天人像,他们被塑造得体态秀美,手捧鲜花,虔诚地侍奉大佛。殿内还有十八罗汉像,面北一尊观音菩萨坐像。

  千佛殿为悬山式,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有过整修。殿内正中放置雕工精美的贴金双层佛皂,辉煌壮观。佛皂里供奉有三尊佛像,均为结枷跌坐像。中者为释迎牟尼佛像,造型匀称,衣纹流畅,神态慈祥。释迎牟尼佛左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佛前有两尊护法天将相对而立,一为韦驮,像高2。 17米,面容英俊,温文尔雅,另一为韦力,像高2。 O1米,储面瞪目,勇猛威武。均为明代夹舒造像。在殿壁木雕佛皂内还供奉着壁佛五千余尊。

  经过观音阁,进一门,拾级而上便是清凉台,又称清源台。毗卢阁便建筑在清凉台上,它是寺内最后的一座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飞翼挑角,彩棚朱柱,古香古色。此殿重建于明代,具有东方古建筑的特色。殿内正中供奉有毗卢佛,左侧有文殊菩萨,右侧是普贤菩萨,是为华严三圣。这三尊像均为清代泥塑。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印度高僧摄叶摩腾和竺法兰曾住在这里,并在此译出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寺内除了五座主要殿阁以外,在毗卢阁前东西两侧还有摄叶摩腾殿和竺法兰殿,殿内分别供奉有两僧的泥塑像。在山门内,东西两厢困墙下还有摄叶摩腾和竺法兰墓,以及竖立在各处的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和焚经台等古迹。

  白马寺六景之一的齐云塔,则在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半公里的地方。它原称释迎舍利塔,或白马寺塔。现在所见塔在寺的东南方,最早的记载是隋代费长房的《历代三室记》,书中说白马寺东南旧有土申‘隆起,夜放光芒,汉明帝刘庄下令救建浮图于其上。这证明了当时塔与寺已经分开建造。

  现在齐云塔旁有一块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所刻的建塔石碑,由碑文中可知,庄武李土所建的木塔,约保存了150余年后“遭劫火一炬,寺与浮图俱废。”又过了50余年,有一个彦公大士“自浊河之北抵此,都是名刹荒棒废墟,榜徨不忍去……因塔之旧基,剪除荒埋,重建砖浮图一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可见现存之塔为金代所重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为洛阳现存的古建筑之一。

  齐云塔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约35米。第一层增身高大,下有砖台,底部每边各长7。 3米。自第一层塔身以上,叠涩短檐十三层。塔檐挑出部分,微具幽灭线,尚存唐塔的遗风。整个塔的外部造型呈圆和的抛物线形状,线条流畅,造型挺拔,古雅秀丽。自第五层以上,塔身逐层内收,使塔身上部更为圆和,呈现稳健玲珑的形象,在古塔中独具特点,不可多得。塔内有踏窝可登至十层,出南天门到塔外,再上三层,可达塔顶,举目四望,洛阳古城风貌尽收眼底。过去曾有不少诗人墨客为它写下许多赞美的篇章。清代白马寺的住持和尚明诱写诗赞道:“风回铁马响云间,一柱高标绝险攀。舍利光含秋色里,峻直欲压高蛮。”把齐云塔的景色描写得诗情画意,十分优美。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