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金山寺

  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的都市。它最著名的风景名胜有金山、焦山、北固山和竹林寺、招隐寺、鹤林寺。金山以绮丽著称,坐落在镇江市西北,已辟为金山公园。金山古称浮云山,相传因唐代僧人法海在山上掘土得金,始称金山。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一1016,因真宗皇帝曾游此山,又改称为龙游山。金山原在江中,后由于江水改流,南岸泥沙淤积,到清代咸丰年间逐渐与陆地相连。金山寺坐落在金山西麓,建于东晋,原名译心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为龙游寺,到清代康熙时称江天寺,俗叫金山寺。古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屡建屡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重修,面貌才焕然一新。金山寺富有神话色彩,相传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金山寺依山而建,与山势地形相互配合,殿宇廊庞,亭台楼阁,高低错落,布置适宜,把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自远处遥望金山寺,只见殿阁相连,宝塔高耸,林木苍翠,风光绮丽,美不胜收,身临其境,如同在画中。

  金山寺门前有石狮一对,雕刻精美。其后为八字墙和四柱石坊。入内便是天土殿和重建的大雄宝殿。从旁边的路拾级登山,沿途台阶相接,可见联缀在山腰间和山顶上的建筑鳞次栉比,红墙绿树互相掩映,景色非凡。金山多峰崖洞壑,东有傍山而筑的楞迎台,又称苏经楼,相传是苏东坡抄写佛经的地方。在楞迎台西面有妙高台,又称晒经台,为寺僧佛印凿岩创建于北宋元裕年间(1086一1094,台高30多米,上面有阁,每逢中秋佳节,在此浴清风,赏明月,另有一番情趣。自古以来成为赏月最佳处,被世人称为天下绝景。法海洞在头陀崖下,又称裴公洞,相传为裴头陀(即法海)驱蟒得金的地方。洞内的法海塑像衣纹清晰,神情生动。金山西路有白龙洞,又称蟒洞或珠洞,是一个口窄洞浅的小山洞,岩壁上刻有“古白龙洞”四字。洞内供奉有白娘子和小青的石像。

  在金山东麓口照崖下有朝阳洞,因洞内有石观音像一尊。所以称观音洞。最初金山还在江心时,每当旭口东升,洞口便闪烁着金光,石壁被映得通红,成为远近皆知的奇观,人们称这里是口照岩,至今悬崖上刻有“口照岩”三字。在金山寺东南,还有一中冷泉,为石砌方池,石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字。泉水清澈,沏茶味香甘冽,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在金山南麓有·四宝室”,内藏苏东坡玉带,诸葛亮战鼓;周代铜鼎及文征明金山图。这四件文物,合称金山四宝。玉带长60多厘米,宽约6厘米,上缀有形状各异的玉石,还刻有清乾隆皇帝写的诗。传说玉带是苏东坡前往杭州上任,路过镇江时为他的好友佛印和尚所留。铜鼓来自广西,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送给金山寺的。相传铜鼓有两用,打仗时作战鼓,行军时作炊具,为诸葛亮所创造,故称诸葛亮战鼓。鼓高约30厘米,直径约52厘米,重约12公斤。铜鼎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周宣土在讨伐俨犹战争胜利后铸赏名将途启棋的,所以又称途启棋鼎。它是清代汉阳叶志洗于光绪十年(1884)送给金山寺收藏的。金山图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所绘。画面江水茫茫,微波粼粼,展现了当年金山寺雄踞江中的壮丽图景。画上还有他题写的金山寺诗。

  巍然耸立在金山之巅的慈寿塔,更增添了金山寺的美丽秀色。慈寿塔始建于南北朝萧梁统治时期,到唐代改为双塔。南北朝向,均称荐寿塔,一作荐慈塔。北宋元符年间(1098一1100)重修。明初双塔倒塌,于隆庆三年(1569)在原塔基上再重建一塔,名慈寿塔,后来又遭毁坏。现存的慈寿塔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新修建的。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塔身用砖砌,塔噜及平座栏杆用木造,八面七级,高约30多米。每层内有佛像,四正面开门,有梯级可招‘旋上下。登塔远眺,东望北固山及繁华市区;北望大江,烟波万顷,滚滚东流,西面和南面,峰峦起伏,绵延无尽。山光水色,一幅壮丽的图景,使人胸襟开阔。

  由于金山寺的建筑与风景俱美,历来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的赞美诗篇。宋代大政治家土安石就写有《金山》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把金山寺描绘得极为优美神奇。

  历代帝土也有不少到过金山寺,如三国的孙权、宋代的真宗赵恒、明代的武宗朱厚照以及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共计不下十余人。也由于金山寺的建筑雄伟,规模宏大,而且独具特色,清代在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的避暑山庄和扬州的瘦西湖都曾仿造过它,使它名扬中外,流传后世。

  在唐代有许多口本僧人到金山寺来留学参禅修业,旧本佛教真言宗派的创始人“入唐八家”之一的空海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个。明代的雪丹和尚也从口本来此寻师学佛。他还学习和借鉴中国绘画艺术,开创口本一代画风,被奉为“画垒”。他画的《金山真景图》就真实地描绘了当时金山寺的全貌,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