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2014-11-13 10:37
- 中国名寺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俗语曾称“天下名山僧占多”,说的是中国寺院数量之多。而且也都在名山胜景之上。“寺”这一个字,在中国古代本来是官府衙门的名称,可是,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便借为佛教寺院建筑的专门名称了。两于多年来修建的寺院建筑非常之多,恐怕要数以万计。在这本《中国名寺》里只能选择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加以介绍。
现将有关佛寺的来历、佛寺的发展、佛寺的建筑布局和佛寺的艺术作一简单的介绍,以便在介绍单座寺院之前,让读者对“寺”有一个了解。
一、佛寺的来历
佛寺,是专为供奉佛教圣像、圣物,僧侣礼佛念经,参禅打坐,生活居处,以及一般人等礼佛进香之所。因此,在中国原本没有这一建筑类型,它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才新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印度的二个小土国名叫悉达多·乔答摩的土子,创立了佛教,后来人们称他为佛祖释迎牟尼。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末,一般认为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但其时还未正式建立寺院。直到东汉水平十一年(68 ) ,才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立佛寺,广泛传播佛教。当时由于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二人于永平十年(67),用自马驮经而来,并住在鸿护寺(国宾馆)里,所以把这一佛寺起名为白马寺。这就是中国佛寺的起源,中国。第一座佛寺。
二、佛寺的发展
佛寺自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建筑了第一座洛阳白马寺开始,即与中国传统的官寺建筑相结合,采取了传统的木构建筑法式。其后随着佛教本身的逐渐中国化,佛寺建筑也更加中国化了,已经完全变成了中国式的建筑形式。佛教寺院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由初期的以塔为主的寺院布置发展成为以殿堂院落为主的布局。在汉代、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寺的布局主要是以供奉佛诅释迎牟尼的舍利(火化后的舍利于和身骨)的佛塔为主的布局,以塔为主,塔在寺的中心位置的形式。自南北朝以后,隋、唐时期开始,逐渐与传统的四合院庭院布局相结合,形成了以供奉佛、菩萨像的殿堂庭院为主的形式。究其原因,乃是来自于帝土、官府或士民舍宫为寺、舍宅为寺的影响,以及传统建筑势力的强大影响。自唐朝以至明、清的佛寺,也都是以殿堂院落为主的寺院。其间也有少数以塔为主的形式,但毕竟为数极少,不占主流。
三、佛寺的建筑布局
由于佛教自南北朝以后,宗派林立,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说法,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务个民族、各个地区,也有自己的传统,西藏、青海、四川、内蒙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有独特的规式,云南等地的南传小乘佛教寺庙又有自己的规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能一一列举。这里仅就内地北传佛教寺院的规式举例简介如下:
山门是佛寺的大门。一般是三门并列,中间是正门,两旁为侧门,里面供奉金刚力士,也有与天土殿台二为一,供奉四大天土的,视庙的规模大小而定。
钟、鼓楼在山门以内,用以悬挂钟鼓以为报时、集会之用。在唐朝以前多是钟楼而无鼓楼,以后才钟、鼓楼并立的。
天土殿位于钟鼓楼之后,较大的佛寺都有天土殿,内供四大天土像。
大雄殿也称大雄宝殿,位于天土殿之后,是佛寺的主殿,里面供奉木寺的主佛、主菩萨像以及陪同的菩萨、诸天、罗汉等像。
伽蓝殿、祖师殿在大雄殿的两旁,有的寺院有伽蓝殿和祖师殿作为东西配殿。伽蓝殿是供奉最早支持佛祖释迎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祖师殿是供奉本寺院所属宗派的创始人。
法堂位于大殿之后,是演说佛经、佛法和饭戒集会的场所。一般只有较大的佛寺才有法堂。如无法堂的佛寺则在大雄宝殿内进行这些活动。
藏经楼也称作藏经阁,是储存佛教经书的建筑,往往是高层楼阁,在建筑布局上作为寺院之最后部分,起到压轴收结的作用。
此外,有些大佛寺还有戒堂、僧舍、茶堂和寺院园林等建筑。
四、佛寺的艺术
佛寺的艺术,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筑本身的艺术,包括寺院的总体布局,各种殿堂、楼阁、廊庞等的艺术造型。建筑物的彩绘、壁画、瓦饰
(琉璃瓦件、青灰瓦件等)、台基、栏门窗的雕刻等等。另一部分是建筑物内外可以移动的雕塑(佛、菩萨像等)、供器、家具、金银铜铁器物、碑刻、经书、书画等等。有些寺院园林是园林艺术的佳作。总之佛寺建筑的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许多佛寺建筑和保藏的珍贵文物,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珍贵收藏文物。
希望读者能从这本小册子中得到一些佛寺建筑与艺术的了解,在旅游活动中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了解有所帮助。
罗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