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水之战
- 2016-07-22 12:26
-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撞破旧“军礼”迷恋者梦幻的警钟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发生的泓水之战,是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 权而进行的一次作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规而导致失败的典型 战例之一。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后,各国诸侯顿时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领 导人,成为一片散沙。齐国因内乱而中衰,晋、秦也有各自的苦衷,暂时无力过问中原。
这样,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企图乘机进入中原,攫取霸权。 素为中原列国目为“蛮夷之邦”的楚国的北进势头,引起中原诸小国的忐忑不安,于是 一贯自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便想凭藉宋为公国、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领导诸侯平定齐 乱的余威,出面领导诸侯抗衡楚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并进而伺机恢复殷商的故 业。可是在当时,宋国的国力远远不逮楚国,宋襄公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间 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国对当年的齐桓公是无可奈何的,但这时对付宋襄公却是游刃有余, 所以它处心积虑要教训宋襄公,结果终于导致了泓水之战的爆发。
且说宋襄公专心致志争当盟主,虽然雄心勃勃,但毕竟国力有限,因此只能单纯模 仿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召集诸侯举行盟会,藉以抬高自己的声望。
可是他的这套把戏,不仅遭到诸多小国的冷遇,更受到楚国君臣的算计。在盂地(今河 南省睢县西北)盟会上,宋襄公拒绝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带兵车,以防不测的建汉, 轻车简从前往,结果为“不讲信义”的楚成王手下的军队活捉了起来。
楚军押着他乘势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幸亏太宰子鱼率领宋国的军民进 行顽强的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攻势,使其围攻宋都数月而未能得逞。后来,在鲁僖公 的调停之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义,更愤慨其 他诸侯国见风使舵,背宋亲楚。他自知军力非楚国之匹,暂时不敢主动去惹犯它;而是 先把矛头指向臣服于楚的郑国,决定兴师讨伐它,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挽回自己曾 为楚囚俘的面子。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化的庶兄)都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 国出兵干涉,劝阻宋襄公不要伐郑。可是宋襄公却振振有词为这一行动进行辩护:“如 果上天不嫌弃我,殷商故业是可以得到复兴的。” 执意伐郑。郑文公闻讯宋师大举来攻,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 郑。宋襄公得到这个消息,才知道事态十分严重,不得已被迫急忙从郑国撤军。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军返抵宋境。
这时楚军犹在陈国境内向宋国挺进途中。宋襄公为阻击楚军于边境地区,屯军泓水 (涡河的支流,经今河南商丘、柘城间东南流)以北,以等待楚军的到来。十一月初一, 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 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 时予以打击。
但是却为宋襄公所断然拒绝,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 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 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 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 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悉为楚军所歼 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 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
泓水之战后,宋国的众多大臣都埋怨宋襄公实在糊涂。可是宋襄公本人并不服气, 在那里振振有词为自己的错误指挥进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 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 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可见其执迷不悟到了 极点,因而遭到公子目夷等人的严厉批评。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因腿伤过重,带着满脑 子“仁义礼信”的陈旧用兵教条死去了,他的争当霸主的夙愿,也有如昙花一现似的, 就此烟消云散了。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 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 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 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 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时,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它已开始 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 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正如《淮 南子》所说的那样:“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 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总而言之,在泓水之战中,尽管就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 军能凭恃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之利,采用“半渡而击”灵活巧妙的战法,先发制人, 是有可能以少击众,打败楚军的。遗憾的是,宋襄公奉行“蠢猪式的仁义”(毛泽东 语),既不注重实力建设,又缺乏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覆军伤股,为天下笑。
当然在宋国臣僚中,也不是人人都像宋襄公这般迂腐的。 公孙固等人的头脑就比较清醒。他们关于乘楚军半渡泓水而击的方略和乘楚军“济 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无备”的进步作战思想,从而 为后世兵家所借鉴运用。如孙子就把“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 定为“处水上之军”的重要原则之一。至于实践中以“半渡击”取胜的事例更是比比皆 是,柏举之战中夫概清发水半渡击大败楚军就是典型一例。
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