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诗文词句(2)

  汉桓帝驾崩,皇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迎立灵帝,掌握了朝政大权,并要给自己封爵。卢植当时只是个老百姓,却仍上书规劝,告诉窦武天下正聚目而视,攒耳而听,你不能横夺天功以为己力,应该推辞掉封赏来保全声誉。可惜窦武不听信他的话。

  在建宁年间,卢植被征为博士,开始走上仕途,熹平四年,九江闹叛乱,卢植因才兼文武,被四府推选出来任九江太守,领兵平定了叛乱。不久,因病辞去了官职。

  赋闲期间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并上书要求朝廷设立学官,帮助后进。

  一年后,又征任为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碑、议郎蔡邕、杨彪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传记,补续《汉记》,后转为侍中,迁尚书。

  光和元年,卢植上书皇帝、提出八点建议:用良、原禁、御疠、备寇、修礼、遵尧、御下、散利等,但皇帝昏庸,并没有采纳。

  卢植数次上书都没有回音,他渐渐明白自己不能挽救腐败的东汉王朝,只能是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卢植被推举为北中郎将,奉命镇压起义。卢植很会打仗,连战连胜,杀起义军万余人,逼迫张角退守广宗。卢植派人挖沟筑围,造作云梯,准备一举平定叛乱。这时,太监左丰受皇帝派遣来到军中监督。有人告诉卢植应该贿赂他,但卢植不肯。左丰回去后在皇帝面前造谣:“广宗的贼兵很容易就能攻破,卢中郎却只修筑军事而不去攻打,真该遭到天谴。”灵帝大怒,罢了卢植的官,并用囚车押了回来,幸好没有杀他。

  接任卢植的皇甫嵩讨平了黄巾军,他并没有改变卢植的行师方略,得胜后对卢植的军事才能大加赞扬。卢植因此重又官复尚书。

  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权,又召进并州牧董卓,共同对付太后。卢植素知董卓为人凶悍难测,劝阻何进,不幸又不被重视。

  董卓到后,果然凌虐朝廷,百官不敢出声,只有卢植不时抗议,表示不服。董卓怀恨,要杀掉他。虽然蔡邕,彭伯等力保,卢植还是被免了职。

  192年,卢植病死,当时他是袁绍的军师。后来曹操路过涿郡,称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

  后人所作的《后汉书》中赞扬卢植才兼文武,是个难得的人才。只是他的运气不好,碰上的都是昏庸或刚愎自用的上司,使他在文、武两方面都不得施展。

  打草惊蛇

  【释义】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了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大材小用

  【释义】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个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做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大逆不道

  【释义】逆:叛逆。无道:指不合封建理法。指封建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有一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迟兵。

  大器晚成

  【释义】大:极致。器:度量。成:抵达。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义灭亲

  【释义】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春秋时期,卫桓公有个叫州吁的同父异母弟弟。后来州吁篡夺君位,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并记录了下来,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为“大义灭亲”。

  恶贯满盈

  【释义】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誓词中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已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奋不顾身

  【释义】奋:奋勇。顾:顾及,考虑。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因此在当时闻名朝野。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为李陵上书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赴汤蹈火

  【释义】赴:奔向。汤:开水。蹈:脚踩。即使是滚烫的开水、炽热的烈火,也敢于去践踏。用来赞誉奋不顾身,不避艰险的勇士。

  晁错是西汉颍川人,本来是个学者,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根据伏胜的口诵,记录和整理了失传的《尚书》。后又调任为太子的“家令”。人们称赞他满肚子学问,叫也“智囊”。

  太子刘启即位,即是汉景帝。晁错的声望日高,被任命为卸史大夫,权力在百官之上。他提出的意见,汉景帝均愿采纳。当时,分封各地为王的刘家子弟,都不服朝廷管辖,各自形成独立王国。晁错便向汉景帝建议,削减各诸侯的领地,加强中央的统治,防止叛乱。吴楚等各国王侯对晁错恨之入骨。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急速从颍川赶到京城,对晁错说:“皇上和各地诸王都是亲骨肉,你哪管得了他们之间的事?”

  “可是,”晁错回答道,“如果我不管,刘家的天下就要保不住了。”

  晁错的父亲气愤地说:“你只知道保住刘家,就不顾我们晁家了吗?”

  晁错老父回到家里就服毒自杀了。后来吴楚七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借口,起兵叛乱,汉景帝在无奈之下把晁错处死。

  晁错对汉景帝忠心耿耿,曾经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他曾说过:“能打胜仗或坚守不退的,应当适当升级;能攻破敌人城池和阵地的,应该给予奖励;这样才能使将士‘蒙矢石,赴汤火’!”

  改过自新

  【释义】过:过错。自新:自己重新做人。自觉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汉朝有个名医叫淳于意,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曾任齐太仓令,因此被人们称为仓公。他非常爱好医术,曾跟随公孙光学医,并跟随公乘阳庆学习黄帝、扁鹊脉书。

  阳庆七十多岁的时候,仍然无子,他看淳于意好学上进,就把他珍藏多年的秘方和医书全都传授给淳于意。淳于意医术日臻高明,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公元前167年,淳于意被人诬告,并被判刑押解长安。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在他被押解的时候,都跟随在后面嚎啕痛哭。淳于意恨声骂道:“我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所以现在有了急事,只会哭哭啼啼,却没有人能够替我奔走。”

  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话非常伤心,于是她一路跟随父亲的囚车到了长安。她给皇帝上了一封奏书,她说:“我的父亲做官的时候,人们都称赞他为官廉洁,没想到现在却要受到刑罚的惩治。我现在悲痛地感到,一个人死了再也不能复活,一个人遭受刑罚的惩处,被砍掉手脚,就再也不能被接上了。即使他想改过自新,却也无济于事了……”她还说:“我甘愿给官府当奴隶,以此赎掉我父亲的罪过,好让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被缇萦的真情感动,就赦免了淳于意。缇萦救父成为了千古佳话。

  顾名思义

  【释义】顾;看。义;意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三国鼎立时期,魏国有一位大臣名叫王昶,在魏文帝时,担任过散骑侍郎、兖州刺史等职,魏明帝继位后,被封为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从实践出发,适当改革先人的律令,只有如此,才能治理好国家。曾编著《治论》二十余篇。

  王昶为人正直,注重名节,反对浮华虚伪。他给他的儿子、侄子起名字时,都用含有谦虚朴实意义的字、词,体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他的侄子,起名王默,字处静;王沈,字处道;他的儿子,起名王浑,字玄冲;王深,字道冲。

  王昶在给他的侄子和儿子们的信中说道:“为了使你们立身行事,一言一行,都符合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要求,所以我给你们起了含有深意的名字,希望你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要想到它的深刻含义,从而很好地修身养性,立身行事,在行动上不要有所违背。”

  王昶的儿子、侄子,遵照王昶的要求,经常思考父辈所起的名字,深刻领会其含义,按照儒道思想的要求,立身处世,积极进取,又不浮躁奢华,很受时人称道。后来他们都当上了朝廷的大官,受到皇上的封赏。

  瓜田李下

  【释义】在瓜田里走,不弯腰提鞋;路过李树下,不举手扶帽子。避免偷瓜、摘李子的嫌疑。 比喻君子应当主动远离争议,避免嫌疑。

  北齐时,有个人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稳,才学过人。十八岁就当了本州的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