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悲素丝的典故

  墨子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学者。
  一天,墨子带着禽滑厘、胜绰等人经过一家染坊门前,看到染工们正把一束束素丝浸到染缸里。放进去的时候都是白色,等到拿出来的却变成了五颜六色。
  这时,墨子却停下了脚步,对着晒在竹竿上的丝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禽滑厘不知墨子是什么意思,疑惑不解地问:
  “夫子,您为什么叹气呢?”
  墨子指着染缸里的素丝说:
  “你们看,这些洁白的素丝,染到红色就变红,染到蓝色就变蓝。染料变化,素丝的颜色就跟着改变。如果染五次,颜色就改变五次,但想变回白色就不可能了。你们想想,这样的事是不是很慎重呢?”
  学生们正在思考,墨子又话锋一转,说:
  “染丝是这样,染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夏禹能成为一位受人爱戴的圣君,正是受了贤臣皋陶和伯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商纣最后逃不过亡国的命运,也是受了奸臣崇侯和恶来的影响。这个教训是多么地深刻,你们可千万不要忘记啊!”
  禽滑厘听了墨子的教诲,一直铭记在心。他以墨子为榜样,勤奋学习,粗茶淡饭,不慕虚荣。三年后,他终于学到了墨家学说的精髓,成为当时与老师墨子齐名的著名学者。
  而另一个学生胜绰,后来投奔到齐国的将军项子牛手下。项子牛生性好斗,为了建功立业,三次出兵讨伐鲁国。胜绰在他的影响下,每次都参与其中,助纣为虐,败坏了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声誉。从两人的不同表现来看,墨子的“悲素丝”是很发人深思的。
  后来,“墨子悲素丝”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受习俗影响之大,使人无法自拔。(张磊)
  《墨子·所染》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