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人的典故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恰巧在这一年,南匈奴派使臣前来朝见。

  曹操决定接见南匈奴使臣,但他觉得自己虽然很威武,但相貌比较一般,无法显出中原人物的风采,而南匈奴的使臣从未见过自己,何不找一个人来顶替自己呢?

  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部属崔琰。崔琰是个文官,长得身材魁梧,眉清目秀,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而且一把长须一直拖到腹部,很有气派。用崔琰来做自己的替身,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立即命人将崔琰找来,要他在接见南匈奴使臣时扮作魏王。崔琰见是魏王所命,当然一口答应。 

  第二天,南匈奴使臣来拜见时,崔琰这个假魏王接见了他,曹操则扮作魏王的侍从,手持一把大刀,站在崔琰的身侧。曹操虽然扮作了持刀的侍从,但他颐指气使的威势还在。他两眼一直紧盯住南匈奴使臣,南匈奴使者一接触曹操的眼神,总感到有一种震撼的威势,心中有些忐忑。

  会见结束后,曹操想了解一下今天让崔琰假扮自己的效果,便派人去问南匈奴使臣:“你看魏王这个人怎么样?”

  南匈奴使臣想了想,回答说:“魏王气度恢宏,风采绝世,确是大国人物,非我小邦之人可比。可不知为什么,在我的感觉中,魏王身帝的捉刀人(持刀之人)身上有一股慑人的气势,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曹操听了禀报,心中非常后悔。他觉得这个南匈奴使臣很有眼光,似乎已看穿了自己找替身接见的事。曹操怕授人话柄,就在使臣回南匈奴的路上,派人把他杀了。

  后来,“捉刀人”这一典故,用来借指很有威摄力的英雄人物;但现在更多用于指代替别人写作文字的人。(牟楚)

  《世说新语·容止》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