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贬长沙的典故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小时就很有才能,十八岁时熟背儒家经书,在郡中颇有名气。当时的河南太守把他召到门下,郡中大事都与他商议,结果政治清平,为天下第一,文帝很是欣赏,召他到朝廷做官。

  初到朝廷时,贾谊为廷尉(掌刑狱之官)。因他通晓诸子百家之书,不久升为博士(传授经书,备皇帝顾问)。这时贾谊仅二十余岁,文帝每有诏议,年老的博士不知如何对答,只有贾谊谈古论今,回答得头头是道,又非常符合皇帝的旨意。文帝很满意,破格提拔他,一年之中官做到太中大夫(掌管进谏)。

  树大招风,尤其像贾谊这样出身和资历都平平的青年,才能越是出众,越是遭到妒忌。朝廷中灌婴、周勃等不甚通文墨的老臣在文帝面前攻击贾谊说:“这个洛阳年轻人,资历浅薄,学识平庸,然而处心积虑地专权,企图把朝政搞乱。”这样一来,文帝慢慢地疏远了贾谊,也不再听他的议论,甚至把他贬到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老师)。

  在西汉初年,地处江南的长沙还没有得到很好开发,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加之气候潮湿,瘴气弥漫,生活条件甚为艰苦。贾谊被贬长沙,远离长安,情绪极为低落。

  贾谊在长沙一呆就是四年多,才被文帝召见。可惜的是并非文帝重新起用他,而是文帝相信鬼神,召他议论鬼神之事,以至于谈到深夜。文帝被贾谊的谈论吸引,顾不得君臣之礼,不知不觉地挪动自己,与贾谊靠得很近。唐朝诗人李商隐为些感喟不已,作诗说: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经过这次深夜长谈之后,贾谊没有再去长沙,被任为文帝幼子梁王的太傅。但天有不测风云,过了几年,梁王骑马摔死,贾谊为太傅而深感内疚,以为辜负了文帝的恩典,整日以泪洗面,一年之后死去,年仅三十三岁。

  后来,“贾谊贬长沙”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政治上遭到挫折,仕途不顺。(张晓淮)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