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蒸葫芦的典故

  唐穆宗时,有个为官清廉的宰相名叫郑余庆。他虽位居高位,但生活非常俭朴。郑余庆身为宰相,俸禄当然不低,但他却家无余财。因为他把大部分俸禄都分给了亲戚和族人,或者用来接济别人了,而他自己始终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有一天,郑余庆竟然向一些亲朋好友发出邀请,请他们到他家中吃饭。亲朋好友们都十分惊讶,因为郑余庆德高望重,却极难得请客。他的亲朋好友中有不少也是朝廷官员,为了表示对郑余庆的尊敬,他们都很早来到了郑余庆的家中。

  郑余庆吩咐仆人给每位来客倒了一杯清茶,便热情地陪大家坐着闲谈。快到吃午饭时,郑余庆对一个仆人说:“你去吩咐厨子,一定要去毛、蒸烂,不要拗折颈项!”

  客人们以为一定不是蒸鹅,就是蒸鸭。大家饥肠辘辘,以为一定能好好地吃一顿。

  不一会,仆人在每个客人的面前都放上一只盆子,倒入新鲜喷香的酱醋。香味扑鼻,更引起了大家的食欲。谁知过了一会,仆人端出饭菜,每人面前都是一碗米饭,一个蒸熟的葫芦。

  这时,客人们才明白,“去毛、蒸烂”的不是鹅、鸭,而是一个葫芦。

  郑余庆客气地对大家说:“请!请!”并带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客人们不好意思,也只好把那蒸烂的葫芦吃了下去。

  后来,“烂蒸葫芦”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生活俭朴;有时也用来形容饭菜粗劣。(余娅)

  《太平广记》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