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帐授徒的典故

  马融是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他年轻时曾经跟随南山隐士挚恂学习儒家经典,刻苦努力。挚恂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大将军邓骘召他去做舍人(亲近的属官),二十三岁的马融感到去做大将军的属官是很没出息的,拒绝前往。但是不久以后,由于生活困顿,他又后悔起来,自我解嘲地说:“唉!活着比其他重要,饿死不是老庄的教导。”

  于是,他来到大将军府,做了邓骘的属吏。过了两年,他升为校书郎,不久因为得罪了当权的邓太后,遭到贬职。邓太后死后,直到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马融才又被封为议郎、南郡太守等职,后辞官归里。

  马融学问渊博,对经学极有研究。他给《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等都作了注,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同时又兼注《老子》、《淮南子》等。他一面作注,一面开设学堂,广招人才。在他开办的学堂中求学的人,前后超过千人。

  他的教学方法也很特别。他常常在高堂上拉起一道绛红色的帷幕,堂前由他给学生上课,绛帐后召请一班舞女,边歌边舞。那红色帷幕很薄,从堂前能很清楚地看到帷幕后的景象,一点也没有学堂的尊严。有时兴之所至,甚至他自己也参加鼓琴、吹笛,与歌女和学生们共同娱乐,学生们都很喜欢他。

  在他的教育下,学生们进步很快,不少人成了当时著名的学者。

  马融的绛帐授徒,是对封建礼教的一次冲击,对魏晋时期清淡家破弃礼教有着直接的影响。

  后来,“绛帐授徒”这一典故,用来指师长设立讲座,传授生徒,包含尊崇称美的意思。(尚巩)

  《后汉书·马融传》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