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典故

  春秋时,楚国人钟子期与俞伯牙是好朋友。二人都精通音律,俞伯牙尤以精于琴艺而著名。

  伯牙弹琴,常博得人们交口称赞,但是他并不满足。他觉得总是弹奏现成的曲子,不能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并且,自己不会谱写新曲,也是很大的欠缺。

  在钟子期的鼓励下,俞伯牙拜当时全国最有名的琴师为师。一晃三年,伯牙的技艺有了很大提高,老师便要打发他回家了。

  伯牙却感到自己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恳请老师再教一段时间。老师沉吟片时,说:“这样吧,我有一位老师,住在东海的岛上,我带你去向他请教吧。”

  师徒俩驾舟来到东海的一个岛上,只见岛上奇峰突起,树木葱茏。老师让伯牙上了岸,自己却驾舟离岛而去。说:“你在此等候,我到东面的岛上把师傅请来。”

  俞伯牙面对着高山和大海,倾听涛声澎湃,不由得激情涌动,脑际出现了灵感。于是他取出琴来,安放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边谱曲边弹奏,不多时,就谱成了一曲《高山流水》。

  这时,老师驾舟来接他回去,他并没有请什么师傅来,伯牙这才明白,老师让他向高山大海请教来了。伯牙把刚谱好的曲子弹给老师听,老师喜不自禁地说:“你现在已经超过为师了。”

  伯牙拜别老师,回到故乡。马上把好友钟子期请来,钟子期欣然而至。伯牙说:“我今天弹的曲子,是我新近谱就的。请你来听听看,里面是什么意思。”

  伯牙说完,调理好琴弦,开始弹奏,子期在旁,侧耳细听。

  当伯牙弹出志在高山的几章后,钟子期称赞说;“弹得真好!如同有巍峨高山屹立眼前。”

  伯牙接着又弹“流水”曲,钟子期不禁击节叫好,他说:“妙极了!好像汤汤流水,奔腾不息。”

  伯牙在曲中寄托的情感与志向,钟子期都能听得出,理解他,这使伯牙非常感动,他明白,钟子期真是知音。

  过了几年,钟子期不幸去世,俞伯牙伤心地说:“知音已去,琴弦怎存?”

  伯牙在钟子期的坟前弹完最后一曲,悲而摔琴绝弦,以谢知音,从此终身不再弹琴。

  后来,“伯牙绝弦”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彼此知心,情意相通;也形容琴曲高妙,知音难求。(黄曙云)

  《吕氏春秋·本味》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