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傅楚咻的典故
- 2016-10-27 17:37
- 典故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孟子是战国时代有名的思想家。一次,邻近的宋国有一个叫戴不胜的人来向孟子求教,说:
“我们的国君整天和一些奸臣混在一起,请问有什么办法让他变好吗?”
于是,孟子就给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大夫,他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渐渐长大,很想让儿子学会齐国的语言,使儿子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于是,就用很高的聘金从齐国给儿子请来了一位老师。
这个齐国老师发音准确,教得也十分卖力,但是收效却很微小。楚大夫的儿子学了不少时间仍然没学会多少,出出进进,仍是一口楚国话。
楚大夫以为这是儿子学习不用功,十分生气,每天拿板子打儿子的手心,儿子的手心都被打肿了,但情况仍然没有什么变化。儿子的齐国话还是学不好,急得大夫不知怎么办才好。
他的另一个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对他说:
“我认为你儿子学不好齐国话,不是他不用功。你想,这里只有一个人说齐国话,其他人都说楚国话,他怎么能学得好呢?你即使再打他也是没有用的。你要他学好齐国话,不如把他送到齐国去。如果他周围的人讲的都是齐国话,他肯定能学好的。”
楚大夫听了,感到这朋友讲得很有道理,便把儿子送到齐国,让他在齐国学习齐国话。这样过了几年,他的儿子从齐国回来,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齐国话,而他的楚国话倒反而说不好了。
孟子讲完这个故事,微笑着说:
“戴先生,不知这个故事对你有没有什么启发?”
戴不胜高兴地说:“先生讲的故事使我茅塞顿开,我回到宋国后,一定照你的指点去做……”
后来,“齐傅楚咻”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学习要有一定的环境才能学好;也用来比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一傅齐”比喻势单力薄;用“众楚咻”比喻世俗舆论;用“齐咻”比喻异地方言。(伊洛)
《孟子·滕文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