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素的传说
- 2015-08-26 12:15
- 中国民间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一
根据老人们的讲述,刘伯素生于清朝末期我市胡营村的一个贫寒之家。未进过学堂,却天资聪颖,善读好学。又心善性直,爱打抱不平。他从十来岁时,就给村里的大财主刘千田放牛。
这年春天,刘伯素赶着牛群在村前的埠岭上放牧,天到晌午,他啃过随身带着的窝头和咸菜,感到口干舌燥,便走进那片大杨树林里,来到一个水坑旁,蹲下身子,双手捧水喝着解渴。这时,一只喜鹊,落到刘伯素的身边,一边喳喳的叫个不停,一边不停的向他点头。起初刘伯素没有在意,他喝足了水后便又回到了牛群那里。那只喜鹊,却紧紧跟着,又飞落到他脚下,朝着他不住的叫不住的点头。刘伯素看它时,喜鹊就飞起身子,扑闪着翅膀向西南方飞,见刘伯素没有跟去,它就再飞回来,还是朝着刘伯素不住的叫不住的点头。聪明的刘伯素,明白了喜鹊的用意,他用绳子在大杨树上栓牢头牛,追着那只喜鹊向西南方的埠岭顶端奔去。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那只喜鹊停止了飞翔,落在了一个绿草掩盖着的小坟上。它一边向跟了来的刘伯素叫着点头,一边用爪子刨那小坟……刘伯素见状,彻底明白了喜鹊的意途。
到了晚上,刘伯素扛了把铁锨,悄悄来到那棵大松树下,扒开了那座小坟。在坟的底部平铺一块青石,青石下压着一个精致的木匣。他小心翼翼的取出木匣,再把那小坟堆起。趁着夜色返回了家中。
在自己的屋子里,他点起油灯,打开匣子。匣子里一本老书,散发着霉味。他有些失望,将此书拿在手中,翻开来看。扉页上一行墨字映入眼帘:“此乃天书,得者需潜心攻读,学以致用。以助百姓父老,不可作恶民间。切记!”。再看那书的里面,讲解的全是世间奇功妙法。
刘伯素兴奋不已。从此,他白日里放牛,晚上回到家中,就点起油灯苦读此书,细心研究其中的奥妙。几年下来,学成了一身奇功。以至演绎出了许多至今流传的动人故事。
二
村里的大财主刘千田积粮无数,家财万贯,并拥有数百亩的土地,常年雇用着一些长、短工,为他干活。这刘千田虽是本地首富,为人处事却极其的吝啬。对待那些雇工,更是视为牲畜。重活苦活没白没黑的为他干,饭却管个半饱,还常常寻找岔子,克扣雇工的工钱。
这年,正是豆子成熟之时,刘伯素又雇来了十几个短工给他割豆子。这日,天还没放亮,刘千田,便吆喝起汉子们去上工。大伙唉声叹气的来到地里,一直割到快中午了,刘千田还没有送来早饭,大伙又饿又累。毒毒的日头下,汉子们个个汗流浃背,眼冒金星。有几个实在干不动了,便停下了活路,来到地头的树荫下歇息,说来也巧,恰恰被带着家丁来送饭的刘千田看到了。恼羞成怒的刘千田,恶狠狠的跑过来,大骂这些汉子们偷懒耍奸,要家丁把饭和水挑了回去。罚这些雇工中午不吃不喝,给他割完那一大片豆子。
在豆地边放牛的刘伯素,看在眼里,恨从心生。他悄悄的站在一棵树下,双掌合起抱于胸前,面拜天空,口中默念法语。突然间,就见黑压压的云彩,从西北生起,滚滚而来。在这里的天空越积越厚。划过几道闪电,响过几声沉雷后,鸡蛋大的冰雹从天而降。只见那些冰雹,不左不右全都撒向刘千田的豆地中。等到云开雹停,刘千田再看自己的豆田,刚刚还好端端的豆棵子被砸的东倒西歪,豆粒全都落在了地里,只剩些裂开了嘴的空豆荚残存在上面。而与其相邻的别人家的豆田,里面连个冰雹的影子都没有,所有的豆棵子,齐刷刷的站在地里,在正午的阳光里,随风摇动。
此情此景,让刘千田叫苦不迭。正当他不知所措时,一方纸笺从天上飘飘悠悠的落下,恰恰落到他的脚下。刘千田捡起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行不义,遭天谴;想避难,要行善。”。
他看罢大惊失色。自此收敛了恶行,再不敢干那些伤天害理之事。
三
在刘伯素的村子里,有一个寡妇。年轻的丈夫撂下几亩田地,弃了她和两个小小的孩子抱病而亡。
这家中孤儿寡母的没有了劳力,每到耕种收获时,寡妇也不得不雇几个短工干那些农活。她为人善良,平日里总留着那些好吃的给帮工们吃。
这年也是豆子成熟时,她雇来三个男人收获豆子,她顿顿做了好吃好喝的给那些短工享用,谁知那三个男人见她无依无靠好欺负,便使奸耍滑。一天就能干完的活,要磨磨蹭蹭的干三天。那几亩豆子用了七、八天,才割完运进场院里。打豆场时,也是拖拖拉拉的消磨时光。
事情传到刘伯素的耳中,这天他来到寡妇的场院边,见那三个短工抡着棍子正在有气无力的砸那些干透了的豆棵子。刘伯素也不声张,他解下系在脖子上的毛巾,一撕两瓣握在手中,口念法语。张手撒开时,已成了两支肉嘟嘟的肥兔子,蹦蹦跳跳的就跑进了豆场里。那三个爱偷懒的男人,见两只兔子送上门来,立刻来了精神,抡起手中的棍棒,追着兔子使劲的砸。那两只兔子却机灵得很,东躲西藏的就是砸不到。
等到那三人把棵上的粒子砸干净了,一旁的刘伯素再念法语,那两只小兔子乖乖的跑回到了他跟前,他伸手接住,拿在手中抖了几下,又变成了撕开的毛巾。三个雇工看的是目瞪口呆,等回过神来,知道是高人教训他们来了,赶忙麻麻利利的收好豆子给寡妇搬回家中,再把那些豆秸垛好,工钱也不要,偷偷的溜走了。
四
那时的胡营村,就有了大集。
邻村有个叫赵狗的地痞,因家里有人在府上做官,他便狗仗人势,欺男霸女,横行乡里。每逢集日,赵狗就带一帮狐朋狗友来赶大集。他在集上不买菜不割肉,滴溜溜的一双贼眼,专在人群中寻找那些俏丽的大姑娘小媳妇。哪个女子要是倒霉被他看上可就遭了殃。他先是领着那帮子人在集市上尽兴的调戏,再追着女人到家中,纠缠不休。被他糟蹋过的良家妇女不计其数,这里的百姓敢怒不敢言,那些年轻的女子更是吓得再也不敢来赶集。
这一日,又逢胡营大集。赵狗又带着那帮乌合之众来碰运气,看是否能遇见有姿色的年轻女人。这帮人吆三喝四的在集市上从东串到西,从南寻到北,找遍了大街找小巷,一直找到日头西下,也没找到一个年轻的女子。眼看着天越来越黑,集市上的人也越来越少。赵狗懊恼起来,恨自己不该把好女人吓得都不敢出来赶集。
这时,就见一条胡同深处,走来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那女子,貌若天仙,眉目传情,勾人神魂。她穿一身粉红长裙,带着一阵浓浓的香气,风摆杨柳般走了过来。那赵狗人都看傻了,直着眼看着那女子走过了自己的身边,等她回眸一笑时,才恍然回过神来,疾跑几步追了过去,咽几下口中的馋涎,裂开长着大黄牙的臭嘴,粗声大嗓的喊道:“请问小姐,是哪村人氏?”
女子回身浅笑,答:“赵公子人贵眼高不认识小女,小女是前曹庄的,早就耳闻公子的大名,对公子有情了。”
女子此言,把赵狗乐得猴儿似的抓耳挠腮,急切切的问:“美女既然对赵某有意,今夜可愿与我共度良宵,同赴仙境?”
女子听罢,咯咯一笑,回曰:“小女若中公子之意,你就把这帮碍眼的杂种轰了去,跟了我到住处,好好快乐。”
赵狗狂喜,轰了随从,跟了女子走去。来到女子住处,饿狼似的脱净身上的衣服,把女子压在身下尽行欢事,这女子也是风情万种,千娇百媚,赵狗销魂蚀魄,快活到深夜,便沉沉睡去。
第二天早上,人们在村前的草垛边见到了赵狗。他早已气绝身亡,一只母狗趴在他的身旁,伸着长长的舌头,不住的舔他那光光的身子。
闻讯赶来的村人,看到赵狗暴死,无不拍手称快。人群外的刘伯素,望一眼被自己用一只母狗戏弄而死的恶人,笑着说:“这样的狗东西,只配和狗在一起了。”
他摔一下手中的鞭子,赶着牛群,信步向村前的埠岭走去。
五
这一年,从春到夏,雨水涟涟,北边的盐场歉收,村里一直没来过卖盐的,家家户户都缺了盐吃。到了秋天,终于来了一个盐贩。那人把盐车子停在大街中央,叫喊着卖起盐来。
村里的人听到喊声,纷纷跑了来想要购买。可那盐贩却自恃货缺,把价格提了几倍多,任凭人们讨价还价,他硬是少了一分也不卖。人们家中都急着用盐,可价格实在太高,又都舍不得买。庄稼人吃盐不但是为了调口味,他们终日劳作,没了盐吃体力就会衰减,那些老人和孩子离了食盐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到了晌午时分,刘伯素放牛归来,见到此情景,就来到盐饭贩身边,一本正经的说:“这位大哥,你就这一小车子盐,还不够我一顿吃的,何必要这样高的价格,还不如公公道道的开价,早卖完了早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享福去。”
烟贩听了刘伯素的话哈哈一乐,道:“听你这口气,我这一车盐还不够你吃一顿的,今天我倒要见识一下,看你怎样把我这一车盐吃完。”
刘伯素见那盐贩已上钩,便装出一副憨样,说:“我只是说说算了,要真把你的盐吃完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呢。”
盐贩却认真起来,要和他打赌:“你要是一顿吃完了这些盐,我不但分文不要,还再赶回去推一车来白送于你。”
刘伯素问:“此话当真?”
盐贩正言道:“说活算数!大家在此做证,他要吃不完这一车盐,就按刚才的价格付俺这一车盐钱。”
刘伯素说一声好,叫大伙在此作证。
刘伯素来到盐车前,解开盐袋,双手大把抓盐,往张开的嘴里放。他哪是吃盐,简直是向嘴里倒盐。在场的人鸦雀无声,瞪大眼睛看呆了。不到一袋烟的功夫,满车的盐被他吃了个精光。众目睽睽下,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张着大嘴,把那些盐袋子,连同推盐的小车全都吞入了口中。
此时的盐贩,眼瞅着自己的盐和车子,被他吃了个无影无踪,想想还要再回去推一车来白送给他,心疼的放声大哭起来。
刘伯素见其如此伤心,便走到他身边,拍一下他的肩膀,安慰道:“大哥,为这一车盐不必伤心,我只是教训你一下,以后再来卖盐可要价格公道了。别哭了,你那盐和车子在前边的场院里,一切都好好的,快去推了来,早卖完了回家吧。”
那盐贩半信半疑的来到前边的场院,见那车子和盐果真都好好的放在那里,他破涕为笑,赶紧推了回到大街上,按合适的价格出售,很快就卖完了。
从此这个盐贩和刘伯素结成了好友,每当村里缺盐,刘伯素就捎去口信,他便推了盐来这里卖。
六
古时的集市上,还没有纳税和收管理费的,只有些要地铺钱的人。
那时,在胡营集上收地铺钱的人,是本村的刘二槐,也是土生土长的的庄户人。开始做事时,还算是本本分分的,到了后来也染上了吃、拿、抢、要的恶习。平日里拿赶集人的瓜果梨桃,要是逢年过节,就会变着法的要人家的鸡鸭鱼肉,拿回家去饱口福。
这年的大年集上来了个卖猪下货的,是青州人。那汉子一根扁担,挑着两个条编的大筺,装着满满的猪头,都是鲜鲜亮亮的。来到集上,刚摆好摊子,赶集的人就围上来,争先购买。刘二槐收着地铺钱,来到跟前,那下三烂的眼望着筐里的猪下货,直流口水。便装腔作势的喊:“喂,掌柜的交地铺钱了!”
听到刘二槐的喊声,那汉子停下生意,一边递烟一边问交多少。刘二槐板着脸说:“这两个筐占地方不大,可是围着的人多,就交一两银子吧。大过年的,就算照顾你了。”
那汉子听了,知道刘二槐是在欺他一个外乡人,心里不甘,便死活不交。刘二槐见他不受头,就两眼一瞪,恶声恶气的说:“不交银子可以,赶紧收了摊子滚蛋。要不然我叫人来砸了你的摊子!”
汉子开始怕起来,就苦苦哀求:“你行行好吧,这是最后一个年集了,不赶快卖了这些下货,我拿什么给老婆孩子置办衣物。你就行行好吧!”
刘二槐见自己已威住这汉子,口气就缓了下来,“占地交银子,这是天经地义的,要想卖下去,就快快把一两银子交了。”
刘二槐一边要着银子,一边蹲下身子,挑两个肥肥的大猪头拿在手,贪婪的望着汉子说:“你这猪头好鲜亮……”
汉子看出他的心思,极不情愿的说:“你要是稀罕就拿一个回家吧。”
刘二槐怒道:“我这一两银子就值一个猪头吗?小气!你不交钱,我就拿着两个抵了吧。”
说罢,刘二槐不管那汉子如何伤心,提着猪头就要离去。一旁的刘伯素见这家伙又做坏事,就要教训他一番,口中便默念起法语来。刘二槐刚走了几步,感觉到手中的猪头在动,他好奇的低头一看,见手里的两个猪头成了血淋淋的人头,那人头上的眼睛,还翻着白眼珠怒视他,刘二槐失魂落魄,大叫一声,扔了要跑,那两个人头却咕噜噜的滚到他前面,咧嘴呲牙的要啃他,把个刘二槐吓得双腿发软,瘫坐在地,哭爹叫娘。
刘伯素走了过去,踢他一脚,怒道:“以后别再做这类恶事,快把猪头还了人家,滚蛋吧!”
那刘二槐在定睛看那地上下的两个人头,此时又成了鲜亮亮的猪头,他赶紧捡起,放回到汉子筐里,在人们的笑骂声中,夹尾巴狗似的溜走了。
据传,刘伯素卒前,嘱托家人,在自己死去后,将其一丝不挂的葬于埠岭上的那个坟中,三年后再将此坟打开。谁知心急的儿子,在他入藏后的第二年,就去打开了那座坟。只见一条蜕变中的龙,见了阳光,从坟茔里爬出,艰难的爬行一会后,伏地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