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黄庭坚写的是什么

  早行黄庭坚写的是什么

  一个人出门在外天没有亮就早早起床赶路,并由此感触作诗一首,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早行黄庭坚。

  黄庭坚的画像

  早行黄庭坚中可以看出诗人出门在外露宿客栈睡不着的状态,在天还没有亮,大家都在熟睡中就起床了。听到鸡鸣声才知道已经是早晨了,可以看出天气转寒,因为秋冬时节早上天亮在鸡鸣之后。还有他后面写的那句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辨别方向也可以看出他出门之早,早到出门的时候天还没有亮。通过早行黄庭坚的前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行色匆忙、在外睡不着的状况。早行黄庭坚的后两句有触景生情的感觉,我们通过他的诗可以体味出秋天一个人出门在外有孤清的感觉。骑马用的缰绳都湿了,才知道早晨行走露水很重,吹过的风才让我觉得自己穿得少。走着走着太阳出来了,能看到路边景色在阳光照射下的影子,整片树林有一半都被照红了。

  早行黄庭坚中写的最好的几个字分别是凭、辨、知、觉、弄、吐这几个动词,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弄”和“吐”两个字,写得非常的形象,把身边的景物都写活了。这首诗是作者早年赶往叶县途中所创的,这首诗把远行之人的孤独的心情描写得很到位,让我们读了以后能体会独自出门远行的寂寥。虽然旅途寂寞,但是诗人又因为太阳的出现而心情转好,有秋阳和树木作伴,他又觉得此行还是有些别样的感觉。

  山谷道人黄庭坚简介

  小时候的黄庭坚就可以出口成章,按照我们现代的说法他应该是个神童,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的书法

  黄庭坚,出生于1045年,匆匆走过了六十个年头,最后抑郁而卒。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号山谷道人。他是诗词与苏轼齐名,他的书法与秦观齐名。他是北宋时期的人,但是这个朝代并没有带给他多少的幸运。他是带着遗憾而去的,但是他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墨迹和文献,这些都是我们学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便能作诗,而且过问他的学问,没有他不知道的。他自幼知道的学问可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读几十年寒窗才能达到的水平。我很少看到他有很高兴的诗词留下,这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他早年丧父,从小就在外婆家长大。成年后考中进士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担任国子监教授,那个时候他才22岁。他担任知县时的为官作风独树一帜,深得百姓喜欢,可却招人别的官员不开心。四十岁的时候,他因为才华出众升为佐郎。后来因为直言不讳而被贬官,他的仕途似乎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走到尽头,之后的他被一贬再贬。58岁时还以幸灾谤国的罪名处置,60岁罪名还没有解除的他就客死异乡了。

  看了黄庭坚简介,他的一生是坎坷的,这是时代的悲剧,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会被我们永远记住。再则是他的为官的态度更值得后人去思索,为什么好官反而会受贬?

  苏轼和黄庭坚关于福的故事

  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弟子,两个人关系很好,经常坐在一起聊天。苏轼的家乡在眉山,他经常炫耀自己的家乡风景秀丽,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而黄庭坚的家乡在江西分宁双井村,于是他也开始炫耀自己的家乡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就算是山野村夫,也都能识字写文章。

  黄庭坚画像

  苏轼听了之后半信半疑,但苦于找不到反驳的证据,只好默认。

  有一次,苏轼来到江西双井村探访黄庭坚,黄庭坚就带着苏轼到自己的村里到处走走看看。一路上,苏轼留意看了一下每户人家门口贴的对联,果然都是文采非凡,笔墨端正,不由开始相信黄庭坚的话,开始对他村里的人佩服起来。

  他们来到一个山坳里,停在一户人家面前,苏轼忽然对着这家的门大笑起来。原来,这家门上,一个都大的“福”字被贴反了。苏轼反问道:你不是说你们村里人人都识字吗?怎么这户人家那么大一个福字也会贴反呢。

  黄庭坚一看,这户住着一个老头,应该确实不识字,所以才贴反了“福”字。突然他灵机一动,说:先生,何以见得他不识字呢?苏轼说:既然识字,斗大的福字为什么会贴反了呢。黄庭坚假装听不见,说:什么?苏轼大声说:福倒了。忽然他好像意识到了什么,顿时闭口不说话了。

  黄庭坚哈哈大笑,说:这就对了嘛。“福”字倒贴的含义,就是福到了。

  据说,如今新春,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把“福”字倒贴,和苏东坡黄庭坚有关系呢。

  黄庭坚后人有什么成就

  根据记载,湖南宁乡箭楼的黄姓,是在整个湖南黄姓中比较特殊的一支。据说,他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黄庭坚的后代,他们从黄庭坚的老家江西迁来,在湖南定居。而在湖南宁乡开基定居的,就是黄庭坚第十四代子孙黄大峻。

  黄庭坚画像

  黄大峻,是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的员外郎。在明朝刚刚建立不久,黄大峻便带着他的儿子黄觉远等人,从江西迁到湖南。一开始,他们居住在湖南宁乡城东门外。此后,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黄庭坚第十五代子孙黄光滨,就是跟随着黄大峻一起从江西迁到湖南的觉远。在他的那一代,又把家迁到了南湾。而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就形成了如今的宁乡箭楼。之后,黄氏一家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此以后的六百多年,一直是当地的望族。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箭楼黄氏。

  黄觉远生有三个儿子,由长子黄宗翱继承。黄宗翱生两个儿子,都成了明代永乐皇帝时期襄王殿下的赞礼生。到了明代成化年间,黄氏后裔黄福星,任安徽寿州刺史。之后,黄氏一门的后人里,虽没有出过什么大名人,也其后人也陆续担任过例如布政司、太学生、州判等官职。

  到了近代,黄氏家族有出现了一位名人,名叫黄恩兆,是中国的有色金属科学家。如今,黄氏宗族已经传到了黄庭坚的第三十七代,他们的家谱,由“端”字辈的后人黄琳保管。

  清明黄庭坚抒发了什么感情

  清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甸甸的词汇,无论是作为一个节日或是一个节气,都有一种深沉的压抑之感,然而黄庭坚的诗文《清明》中却让清明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诠释,某个北宋的清明时节,原本是令人黯然销魂的时候,黄庭坚只是触景生情,只是他的笔下只是浅浅地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黄庭坚《清明》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倒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春雷惊醒了世间万事万物,春雨也是绵绵不断地下着,春风化雨便是这般了,花草都开始绽放着崭新的生命力和向往。可是在那个早已经荒芜的农田里面,却都是死者的坟墓,如今依然活在世上的人不由地想起了从前死去的人,或许是缅怀或许是不舍牵挂。黄庭坚看到了眼前的景象,有的因为春天带来了生机而欢喜着,也有人因为死者的离去而伤悲难过着,黄庭坚的心中不由一阵扼腕。

  黄庭坚的心中只是想着死去也有很多种意义,有一些人的离去却比有一些人苟喘残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意义的多,并不是因为生命的长度,而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人生的意义。

  清明这首诗是黄庭坚触景生情之作,诗中对比手法非常的浓烈,抒发了黄庭坚对于人生无常的感叹,同时也表明了黄庭坚自己的志向以及他的人生价值观。

  黄庭坚草书行文风格极具特色

  黄庭坚草书的行文风格很具有特色,黄庭坚在草书的创作中也是十分的讲究着节奏韵律,黄庭坚原本是在北宋时期的名人书法家周越的身边研习书法的,所以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也能够看出黄庭坚十分地注重笔法腕法。

  黄庭坚草书图片

  黄庭坚书法作品红的绫条也是沉着老辣的,有着十分鲜明的振荡感、立体感;黄庭坚在结字和章法上面也有很高的造诣,黄庭坚的草书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便是苍老跌宕。

  黄庭坚草书行文主要还是学习了当时的名人周越,周越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从黄庭坚自叙中也可以看出来黄庭坚学习草书的个人经历。黄庭坚学习草书长达三十余年,起初都是学习周越的,但是跟随着周越学习了二十多年之后,黄庭坚发现自己只能够学到周越的书法,却始终形成不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后来黄庭坚又与苏东坡互相取长补短,之后便是黄庭坚学习草书的巅峰时期了,便是学习张长史张旭、高僧怀以及高闲的笔墨真迹,终于发现了草书中的奥妙之处,最终也成就了黄庭坚在草书中的成就。

  总体而言,黄庭坚的草书是如同龙飞凤舞一般的飘逸洒脱的,超逸绝尘的,一直以来都是线条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只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的。虽然黄庭坚的草书中的笔迹和黄庭坚的师傅们有一许的相近,但是黄庭坚擅长用笔,因而在草书中也有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位。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