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传人是谁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传人是谁

  孙继光,又名檀林,是药王孙思邈的的第36代传人,据说这个人很低调,在文、武和医学上都有很大的造诣,人称三绝。但是他却是从来不显山露水,平时也是甘于寂寞,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很少知道孙思邈的传人竟然是这样一个奇人。

  孙思邈像

  后来1995年发生了杨小霞事件,中西医很多的医生都对这个怪病一筹莫展,始终没有办法解决治愈,就在这个时候,檀林终于现世。不过也只是抛出了一篇万言医学论文,就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据分析,檀林身为孙思邈的弟子,在医德方面也继承了孙思邈的思想,为了救助杨小霞,也为了维护传统医学的声誉,檀林这才出现,不过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他却再次选择了隐居。

  孙思邈的医德主张“无欲无求”,一视同仁,而檀林的做法和孙思邈的理论不谋而合,能够完整的继承先人前辈的经验理论,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同时檀林还是《药王新篇》的作者,他结合孙氏祖传的秘方和先人流传下来的典籍,揉合了自己的经验理论,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其内容相当的广泛,除了继承孙思邈的医术,此文中涉及了医学,养生,锻炼,针灸术等方面,最重要的是,檀林还在这次的书籍里,整理和记录了2000多个祖传的秘方,这一行动,为当代的中医医学,和养生学中的许多难题得到了破解和依据,是中医医学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药王孙思邈传讲了什么

  孙思邈,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他所著作的《千金要方》博采众长,广泛的采集民间要方,搜集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堪称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是孙思邈的经典著作之一。

  孙思邈像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唐朝那个时期社会动荡,他隐居在陕西秦岭的太白山上,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是立志成为医者,后来声名鹊起时,隋、唐皇帝曾经多次想要征用,唐朝皇帝还曾经许他“国子监博士”,都被他拒绝。直到公元659年,他才在国家的帮助下编纂出药学经典《唐新本草》。

  出生于公元571年的他在公元682年无疾而终,享年102岁。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留下了80余本,但大多数早已经失传,留下了两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这两本分别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有极高的医学学术价值!

  据记载,孙思邈还曾有过开棺救妇的故事。据说,孙思邈看见一个棺材里不停的流血,问了才知道,妇人难产并已经死去多时,孙思邈立即开棺并用针灸医治,等妇人苏醒之后,又画了幅图,妇人家人按图接生,最后果然母子平安。可见孙思邈技术高超。

  他还很重视养生,他所创的养生六字诀简单实用,被人们广泛的学习应用。

  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是什么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孙思邈年幼时曾经体弱多病,家中散尽家财为他医治,所以他小时候就立志做悬壶济世的医者。

  孙思邈像

  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留下著名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称为是中国的“医学论之父”。不过相比于他的生平轶事和所留下的医学文化遗产,人们对他感兴趣的还有他到底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活了102岁,这是史书上比较明确的记载,但也不是肯定的,只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这个观点,还有的说是活了一百二十多岁,最高的猜测是141岁,就算是最低的也有九十多岁,算得上是真正的长寿之星,百岁老人。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从体弱多病到长寿老人的呢?据说,这都要归功于他的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可归为以下点。发常梳(明目,防脱发治头痛)、目常运(明目)、齿常叩(促进肠胃运动,防蛀牙和老化)、漱玉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耳常鼓(增强记忆和听觉)、面常洗(面色红润防皱纹)、头常摇(防止颈椎病)、腰常摆(阳气固肾,防止腰痛)、腹常揉(腹部胀气)、摄谷道(长寿秘诀)、膝常扭(保护膝关节)、常散步(运动)、脚常搓(治失眠、降血压、缓解头痛)。

  他的养生十三法因为简单而实用,被当时的人们慢慢接受,最后风靡整个朝代,直到现在,这也是一种十分好的养生方式。

  名医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人

  关于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个问题,史书上有三个说法,孙思邈既是北周时期的人,也是隋朝和唐朝人。

  孙思邈画像

  其实孙思邈是出生在北周时代,他有102岁的高龄,而这一百多年中,北周时代更换为隋朝时代,后来就是唐朝时代了,孙思邈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可以说他是唐朝人或者隋朝人,但我们所学的教科书上记的孙思邈是唐朝人,可能是他去世的时间是唐朝时期的关系吧,书上记载的是他是唐朝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人,就是现在的陕西,孙思邈从小就很聪明,只是他身体不怎么样,从小就体弱多病,曾经还为了买药材而倾家荡产,后来接触到了医学书之后,他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他就开始看经史百家和所有跟医学有关的书籍,后来经过他的辛苦研究和探讨,开始有了一些成就,接着便被隋文帝征诏为国子博士。

  唐太宗授予过他一个爵位,唐太宗要让他当谏国大夫,而这些名誉跟地位,都被孙思邈给婉拒了,足见孙思邈为人淡泊名利而安于现状,不为名誉和地位所动,专心研究医学作品,为了更多的学习知识,他亲自到民间向百姓虚心讨教,后来,他终于完成了他写的书籍作品,孙思邈对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受到了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的爱戴和赞扬,现在在中国的很多地区还建有孙思邈的祠庙,人们也想以此来感受孙思邈高贵的品德和他不朽的作品成绩。

  一句话概括孙思邈的简介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在他生活的年代,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在陕西秦岭太白山中,后来声名鹊起,当时的政府征他当国子监博士,孙思邈拒绝。

  孙思邈像

  他主要研究钻研道家经典,对医学相当的有兴趣,重点研究雇人的医疗方剂,更注重收集民间的经验,多年之后,终于写出了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又著有《唐新本草》,于公元682年无疾而终。据记载,孙思邈一生写出80余篇著作,不多现在大部分都早已失传。

  孙思邈的一生都寄托在医学事业上,并不重视功名和官职,拒绝了朝廷多种的封官,希望自由自在的四处游历,研究中草药,峨眉山,终南山,下江洲,太白山,都有他游历的踪迹。

  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家中散尽家财为他医治,他自小聪慧,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年,享年102岁。他在内科、外科、儿科和五官、针灸等多方面都非常精通,一生钻研了二十四项成果,在医学史上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他的思想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了中医药,是医学史上的先驱,被西方国家尊称为“医学论之父”。孙思邈还十分的注重医德,讲究“无欲无求”,“一视同仁”、“华夷愚智,普同一等”,是我国古代著名而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孙思邈雕像为何遭吐槽

  孙思邈雕像遭吐槽说的是孙思邈位于大雁塔北广场的一尊雕像。那么这尊孙思邈的雕像为什么被吐槽呢?其实和孙思邈手里拿着的一本书有关系。

  孙思邈遭吐槽的雕像

  这尊孙思邈雕像手里捧着的书是一本类似于现代的装订本的书,众所周知这样的书最早也是在明朝中期出现的。但是孙思邈却是唐朝人。当时的书籍应该是卷抽形状的。所以这个雕像一落成就遭到了吐槽。这就是孙思邈雕像遭吐槽的原因了。当然,孙思邈雕像遭吐槽这一事迹表明了城市管理人的不用心,才会导致如此明显的错误。本来树立雕像是为了让民众更多的了解历史,但是雕像出错却造成了贻笑大方的后果。有些人认为孙思邈雕像遭吐槽并不是什么大的事情,毕竟只是一个失误。但有些失误可以有,有些失误却不行,像这样的失误虽然看起来影响不大,但是长此以往会给民众带来不好的引导,甚至一些还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的孩子看了孙思邈这个雕像之后会认为装订本的书出现在唐朝是一个常识。众所周知,孩子从小带来的认知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这个雕像失误绝对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再者来说,负责孙思邈雕像的城市管理人,本来就应该严谨的对待历史,而不能想当然的去创作,这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所以孙思邈雕像遭吐槽追根究底反应的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不够重视,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