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生平简介
- 2016-12-17 18:48
- 西汉历史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济南(今山东邹平)人。今文《尚书》的创始者、西汉经学大师。
伏胜相传为孔子弟子宓子贱的后人(古代宓与伏通)。相传伏胜从十岁起就攻读《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段成式《酉阳杂俎》)。
伏胜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秦赢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冒死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此后,在秦末汉初的兵荒马乱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流落他乡。
秦亡汉兴,时世安定后,伏胜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他把仅存的《尚书》一一抄录整理,并广招弟子,进行传授。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
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汉文帝时,刘恒想找能治《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此书。后来听说伏胜能传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十分困难。文帝只好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常故晁错亲自到济南伏胜家中学习《尚书》。伏胜传授《尚书》,一直是口授。这时因年事已高,言语喃喃,晁错很难听明白,伏胜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羲娥讲的是方言——齐语,而晁错是河南颍川人,故仍是十有二三听不懂。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书经》。此后,伏胜的弟子又根据伏胜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然《四库提要》称“此书与经义在离合之间,属于外传文体”。
伏生传《尚书》于济南张生和千乘(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人欧阳生,欧阳生传千乘人儿宽。儿宽通《尚书》之后,“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史记·儒林列传》)后得武帝赏识,官至御史大夫,张生亦为博士。其后,鲁(今曲阜市)人周霸、孔安国,洛阳(今属河南)贾嘉,均以研治《尚书》而着闻当时。
今文《尚书》传人欧阳生,名伯和,创今文《尚书》“欧阳学”,世代相传,至其孙欧阳高(字子阳),被立为博士。此后,又有“大夏侯学”和“小夏侯学”相承。“大夏侯学”的创始者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今属山东)人,官长信少府、太子太傅。曾从欧阳生问学,宣帝时立为博士。“小夏侯学”的创始者夏侯建,字长卿,东平人,师事夏侯胜和欧阳高,宣帝时立为博士。大小夏侯着作已佚,清人陈乔枞辑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孔安国(约公元前156——前74年),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裔孙。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他是古文《尚书》的创始者、西汉着名经学家。
《史记·儒林列传》载:“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谈之,因以起家。”孔氏所得古文《尚书》来自何处,《史记》未说。至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刘歆说,这部古文《尚书》得之于孔壁,“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移书让太常博士》)此后,班固《汉书·艺文志》和王充的《论衡》都承袭这一说法。然而,自清初闫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辨析“壁中古文”的真实性以来,多数学者对是否存在孔壁古文《尚书》均持怀疑态度。但是,不论如何,孔安国曾传古文《尚书》,却是事实。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早年曾从孔氏受业,今本《史记》中所载《尚书》中的《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为古文说(见《汉书·儒林传》)。
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与伏生的今文《尚书》都曾在汉代流传。而古文《尚书》,在汉代以后便失传了。今文在汉代属学官,而古文至新莽时期,由刘歆力争才立于学官,但不久到汉光武帝又被废除。因此,古文经学在汉代始终处于受压抑的地位。而古文经学由于注重名物训诂,较之今文的“微言大义”要可靠得多,它对包括《尚书》在内的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流传,曾经起到很好的作用。至于晋代梅颐向朝廷所献孔氏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经后代学者考证是伪书。然自唐代始,这部伪古文《尚书》却被官方颁布发行,影响十分深远,以至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也是今文《尚书》与这部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作为我国重要文化典籍,曾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伏生的今文《尚书》和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对于保存和流传这部文化典籍,都曾作出重要贡献,从而在中国经学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应享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