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罗锅何以官居高位?
- 2016-12-06 09:25
- 清朝历史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公认的清朝政治家和书法家。山东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据史书记载,刘墉机敏绝伦、忠君爱民、正直不阿。算是一个清官了。不过,刘墉之官居高位,似乎是与此无关的。在我看来,刘墉平步青云,关键之处,仍是他的家庭背景决定的。因为,按现在的说法,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其在官场之发达,显然是其家族、特别是其父亲影响力的结果。
家庭背景
其实,刘家在满清入关之后,已有数代为官的记录。刘墉的高祖父刘通,是明末秀才,清军入关时已归顺大清。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在1652年参加清顺治年间的进士考试,一举考中。刘必显后任户部广西员外郎(清朝备选官员)。刘墉的祖父刘棨,则官至四川布政使,相当于四川省省长。他也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曾入选《国朝循吏传》一书。刘棨的二哥刘果官至江南学政,相当于主管江南地区学生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员,类似于今天的教育厅长。
刘墉的父亲更是了不得。他就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清史稿有《刘统勋刘墉传》。其实,清史稿有关列传是重点写刘统勋的,至于刘墉,则不过廖廖几笔,带过而已。刘统勋(1699~1773),字尔钝,号延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元年(1736)任内阁学士,历刑部侍郎、署漕运总督、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十七年(1752)授军机大臣。二十四年(1759)晋协办大学士。二十六年(1761)拜东阁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四库全书》总裁官等职。这些官职,非常显赫。用现在的说法,刘统勋几乎兼“国务总理”、“建设部长”、“组织部长”、“政法委书记”以及“中央党校校长”等要职于一身,可谓位高权重。按纪连海先生的观点:“纵观整个大清朝,在汉族官员中能像刘统勋这样受到皇帝尊重的,确实凤毛麟角”。
自身原因
刘统勋居官 50年,“善洞察 ”、“历清节 ”、“性简傲,不蹈科名积习,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风 ”。不过,刘统勋最大功劳,似乎就是在乾隆五年,上疏弹劾两位重臣,即三朝元老张廷玉和满洲勋贵纳亲。这件事,给后人留下其“刚正不阿光明磊落 ”的历史形象,有关的内容,《清史稿》都有记载。
刘墉人生最大的辉煌,乃是在嘉庆朝查办和珅案。他同他的父亲刘统勋一样,成了皇帝的“枪杆子”。他们要处置的对象,也是一样的,先朝重臣。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嘉庆皇帝据此处死了和珅,并没收了他的家产。众所周知,和珅之死,则在于嘉庆皇帝之不容。刘墉只不过是受命而行罢了。清宫戏中,刘墉与和珅较量的情节,似乎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因为,刘墉的官职和品位始终比和珅低一等,而且刘墉也一直没有机会与和珅较量。道理很简单,和珅一直在北京上班,而刘墉则一直在外地工作。他们同为军机大臣相处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两年时间。也就是说,两人见面的机会就很少的,何来“争斗”一说呢?
相反,在和珅一案处理之中,刘墉甚至表现出宽容之心。其实,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早已调整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刚直方正不见了,滑稽模棱之风倒是显现无遗。野史有说刘墉之圆滑的一面。比如,乾隆皇帝曾问刘墉:“朕今年45岁,属马的,你呢?”刘墉垂手说:“臣也45岁,属驴的。”乾隆惊奇:“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呵呵,由此可见一斑。嘉庆帝命刘墉处理和珅案时,各省督抚纷纷弹劾和珅,要求将其凌迟。不过,刘墉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毕竟是先朝大臣,请从次律,赐令自尽,保其全尸。同时,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即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刘墉是饱读史书之人,他自然明白,历史上的任何酷吏都是没有好下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