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李朝的朋党政治
- 2016-08-15 16:41
- 世界历史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延续了五百年的朝鲜王朝,期间有两百多年被朝廷中各大势力所组织起来的朋党所掌控。这种以朋党为中心持续数百年的的政治现象在古代世界历史上属于绝无仅有的。即使是在东方文明的鼻祖——中国,也很难在一个朝代里长时间的保持朋党政治这样的状况。
朝鲜的朋党政治,严格地来说,是从宣祖大王统治时期(公元十六世纪后期,明朝万历前期)的东人党和西人党分裂开始的。但要追根溯源,朋党政治就要从“中宗反正”说起。
朝鲜王朝(李朝)的第十一代国王中宗,是在大臣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人的拥立下,推翻了他的哥哥燕山君,也就是朝鲜第十代国王后才即位的。由于中宗是被功臣们推举的傀儡,在行政方面,不得不依赖于朴元宗等人。相应的,以朴元宗为首的反正功臣们,在朝廷里组织起了一个勋旧功臣派,代替国王进行政治运作。
与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不同,中宗本人并没有在即位的政变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因此,他自然就要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勋旧功臣们弹压政敌、施行暴政都是君主无法掌控的事情。对于一个有名无实的统治者来说,铲除功臣派亦当是第一要务。而要铲除政敌就只有先培植自己的势力,顺应了这个潮流,当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三大反正功臣病逝之后,赵光祖等新进士林儒生走上了历史舞台。
随着士林派仰仗着君主的支持一天天地坐大,功臣派与士林派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正是这个情况下,功臣派新的党首洪景舟、南衮、沈贞等人发动了 1519年的“己卯士祸”,捕杀了赵光祖等士林派首脑人物,严重打击了士林派的势力。中宗在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当中毫无作为,既没能帮助赵光祖等人挺身而出,又不能压制功臣派的气焰。他的表现宣告了朝鲜国王的失权时代开始了。
“己卯士祸”同时也为日后的朋党政治种下了一颗种子。在此之后,拥立世子的一股新兴政治势力抬头。他们在国舅尹任和王室亲家金安老的领导下,与以南衮、沈贞为首的功臣派在朝廷中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虽然世子派一度遭到了功臣派的打击,但在功臣派的核心人物朴敬嫔被赐死后,世子派铲除掉了功臣派的势力。随后,世子派内部发生分裂。国舅尹任联合中宗的王妃文定王后尹氏,把金安老给赶下台。接着就是,分别以两大国舅尹任和尹元衡(他们两人是叔侄关系)为首的大尹派和小尹派的十年鏖战。
中宗薨逝后,大尹派拥立的世子继承了王位,也就是朝鲜第十二代国王仁宗。但仁宗只当了一年的君主。在他薨逝后,尹元衡的姐姐文定王后所生之子庆源大君继承了王位,也就是朝鲜第十三代国王明宗。小尹派因此得势。1545年,小尹派发动了“乙巳士祸”,铲除了大尹派的势力。文定王后垂帘听政,她与尹元衡及其妻子郑兰贞的专权时代开始了。
文定王后通过十几年的专权,彻底弱化了君主的权威和影响力。依靠着一次又一次内部政变上台的文定王后,也不得不扶植培养朋党的力量。这样,君主权力的缩小加上朋党权力的扩大,朋党政治的序幕逐渐拉开了。当国王明宗为了夺回权力扶植沈义谦等外戚牵制尹元衡的时候,日后东人党和西人党的雏形也慢慢形成了。
乙亥党论
朝鲜政治史上,朋党政治的真正形成是从宣祖大王统治时期(1567—1608)开始的。所谓的朋党政治,其核心人物,就是“崇儒排佛”的士林派。而这里的儒林分子,并不是真正以孔孟朱子之道教化人心,而是利用了儒家思想作为幌子,在朝廷里形成的一股政治势力。
之前在绪论里,笔者已经说过,拥立中宗登基的功臣派在1519年发动的“己卯士祸”中铲除了以赵光祖为首的士林派。当时的士林派,可以说是真心倡导儒家学说、爱国忠君的士林。但就是这样真正的士林派,却在政治斗争中根本不是功臣派的对手。也因此从“己卯士祸”到“灼鼠之变”的十年里,朝廷依然牢固地把持在功臣派手中。
随着功臣派的沈贞和世子派的金安老在朝廷里被铲除掉以后,朝廷的职位出现了大空挡。当时在朝廷中拥有极高地位的两位国舅尹任(章敬王后之兄)和尹元衡(文定王后之弟)叔侄,为了增加自己的势力,不得不拉拢士林派的力量,从而形成了“大尹派”和“小尹派”。得到外戚支持的士林派,通过在各地的“书院” 慢慢培育新的人才。而“书院”本身从原先研究教育儒家学说的清明场所,逐渐堕落为腐败政治势力的聚集之处。
发生在1545年的“乙巳士祸”和“大尹派”下台的事件,让广大士林更了解到只有通过权势才能达到进入朝廷的目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士林派投身到 “小尹派”的麾下,出卖了儒家思想真正的精神。而从文定王后停止垂帘听政退居幕后开始,明宗大王(1545——1567在位)扶植仁顺王后沈氏的外戚家门 “青松沈氏”。而青松沈氏也在各地拉拢士林的力量,对抗以文定王后和尹元衡为首的“坡平尹氏”的外戚势力。被青松沈氏扶植拉拢的前辈士林,日后就转变为西人党的势力。而被坡平尹氏利用拉拢的后辈士林,日后就转变为东人党的势力。像那些真正尊重儒家精神的士林,如尹殷辅和李彦迪等人却遭到了无情的排挤。
然而,文定王后、尹元衡和郑兰贞(尹元衡之妻)的专横导致了天下百姓一致的排斥和抵触,而扶植僧人普雨的势力也令他们麾下的士林派产生反感。 1565年文定王后薨逝后,仁顺王后之弟沈义谦联合尹元衡的门客金孝元等人,发动政变将尹元衡赶下台,更以毒杀正室夫人的罪名通缉尹元衡之妻郑兰贞。当尹元衡夫妇被百姓乱棒打死于街头的同时,朝廷落到了以沈义谦和金孝元为首的两股士林派的手中。
1567年明宗薨逝后,他的侄子河城君被立为国王,是为“宣祖”。明宗的王妃仁顺王后以王大妃的身份开始了垂帘听政。虽然她摄政的时间很短,但也足以给沈义谦培养足够的势力。这些政策引起了金孝元等另一股士林派强烈的不满。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止沈义谦一派的人进入朝廷的中枢。前辈与后辈两股士林派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了,而真正促使这两大势力转变为东人党和西人党的政治事件,就是1575年的“乙亥党论”。
金孝元,1532——1590,本贯善山,字仁伯,号省庵,著名学者曹植和李滉的门人,曾为尹元衡的门客,1564年考中进士,在一年之内历任了兵曹佐郎、正言、持平等官位,明宗薨逝后逐渐掌握了朝廷要职。沈义谦,1535——1587,本贯青松,字方叔,号巽庵、良庵、黄庵,明宗妃仁顺王后沈氏之弟,著名学者李滉的门人,1555年考中进士,在仁顺王后摄政期间逐渐掌握了朝廷要职,被授予“青阳君”的爵位。
到了1575年,两派的暗斗终于发展到了公开的地步。兼任吏曹参议的沈义谦想给自己的弟弟沈忠谦一个吏曹铨郎的官位,而兼任吏曹正郎的人却是金孝元。沈义谦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通过沈忠谦的力量,夺取金孝元的官位,把后辈士林派的势力从拥有人事选拔权的吏曹当中给赶出去。金孝元也非常清楚,一旦批准了让沈忠谦出任吏曹铨郎,那以后就很难再把吏曹给掌控住,更难取得人事选拔的大权,所以他就以“外戚干政”的理由,拒绝批准沈忠谦出任吏曹铨郎。“乙亥党论”就此开始。
就为了这么一个看似很小官位,两股士林派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斗争了起来,终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由于金孝元住在汉城东部、沈义谦住在汉城西部,因此各自以他们两人为中心,形成了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根据他们对吏曹铨郎这一官职的争夺来看,东人党认为,朝廷官位的任职必须通过选拔,而西人党认为,朝廷官位的任职可以通过上级官员的推荐。人事案,是东人党与西人党对立的首要矛盾。
与此同时,朝鲜的两位大儒学家李滉与李珥,因为对从中国传来的程朱理学的不同解释,发生了思想界的对立。李滉认为程朱理学的核心在于“主理说”,李珥则认为程朱理学的核心在于“主气说”。这个思想界的对立很快就被朝廷的朋党斗争利用。东人党支持“主理说”,而西人党则支持“主气说”。从人事之争很快发展到了思想之争,令朋党的影响力很快就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但对于重大朝廷政事来说,无论是东人党还是西人党,一时之间都无法为所欲为,这样就不能真正把对方给铲除掉。因此,两大党派需要在朝廷的其他高官间形成对立局面,拉拢他们成为两党骨干成员。不久,东人党共奉许晔为领袖,而西人党共奉朴淳为领袖。
许晔,1517——1580,本贯阳川,字太辉,号草堂;朴淳,1523——1589,本贯忠州,字和叔,号思庵。他们两个与金孝元和沈义谦一样,都是当年打倒尹元衡的士林派的骨干成员,也保持着相冲突的政见。同时,许晔依靠着出使明朝的机会获取了宗主国的大力支持,在朝廷里担任司法机构的最高官职 ——大司宪;而朴淳也历任了左议政、右议政和领议政等朝廷最高官位。由于他们的加入,东人党和西人党的势力获得了空前的提高,进一步发展到了左右朝政的地步。
年幼的国王宣祖,根本无力去制止两大党派的朝廷争斗。朝政就这样因党派斗争而荒废,刚刚脱离坡平尹氏专政的朝鲜人民又迎来了党争这一无尽的伤痛。“乙亥党论”宣告了朝鲜两百多年的朋党政治时代的开始,也预示着朝鲜王朝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东西党争
由于坡平尹氏的垮台,宣祖初期的朝鲜政坛呈现出了两大党派互相争斗的局面。以金孝元为中心、以许晔为领袖的东人党与以沈义谦为中心、朴淳为领袖的西人党之间,在朝廷人事、儒家思想乃至权力阶层等各大方面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战争。东西党争揭开了两百年朋党政治的序幕。
开始的局面,西人党的势力要略胜于东人党。沈义谦毕竟是前朝国王的国舅,凭借着外戚的有力身份,很自然有能聚集起一股势力,朴淳更是担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领议政的位置。而东人党几乎都是后辈士林,且有相当部分的人像金孝元一样是被早就垮台的尹元衡提拔起来的,其领袖许晔也不像朴淳那样拥有高高在上的官位。因此东人党屈居下风。不过,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扭转过来了。
自沈贞、金安老这样的权臣倒台后,越来越多的士林派人物进入了朝廷中枢。尹元衡是靠着士林的力量才打败了尹任,却也是因为士林的力量被赶了下台。与像朴元宗那样的武官不同的是,士林们进行的政治斗争比较看重的是道义的力量。加之这些士林大多数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所以很快就能取得大司宪、大司谏、大提学这样的控制司法和舆论的职位。在武备涣散的朝鲜王朝中期,一般的朝廷政治斗争都比较多的仰仗于道义和舆论的力量而非军事的力量。正是这个原因,东人党与西人党两大士林派的政治斗争就要拿起了道义和舆论的武器了。
沈义谦像尹元衡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外戚人物。外戚后宫干政历来是被重视道义的士林所不容的事情。自仁顺王后薨逝后,金孝元等人就一直在寻找机会拔除沈义谦。虽然在东西两党反目伊始西人党有一定优势,但伴随着重视道义的士林派的增多,反对外戚干政的呼声越吹越高。显然,道义和舆论这两件武器,是被东人党给牢牢抓住了。
靠着道义和舆论上的优势,东人党的势力逐渐超过了西人党。虽然1578年,东人党的大司谏李山海遭到了西人党的尹斗寿、尹根寿兄弟的弹劾下台,但并没有遏止东人党的发展势头。为此,西人党也试图在其他的地方予以更大的反击。
朝廷党争的扩大引发了政局的动荡。右议政卢守慎和副提学李珥出于公心奔走于金孝元和沈义谦之间,劝说他们放弃政争,这就是有名的“卢李调停”。卢守慎提出,将金孝元和沈义谦调任外职,缓和朝廷矛盾。他提议的目的就是要调开两党的中心,达到支解两党的目的。结果,宣祖碍于朝廷的公论以及加强自身集权的目的,同意了卢守慎的要求,将金孝元调任庆兴府使,将沈义谦调任开城府留守。
卢守慎的提议,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做法。无论是东人党还是西人党,他们的对立不是一天两天了。完全可以说是起源于坡平尹氏与青松沈氏的早期斗争。因此两党在朝廷里的势力之根扎得非常深,金孝元和沈义谦只是他们其中的代表人物,调走这两个人并不能缓和党争,相反更加刺激两党制造出更出格的政治事件。
金孝元被调到庆兴府使没多久,东人党就提出了抗议。金孝元的职位一连被转调了三次,最后还是回到了朝廷。但金孝元自知因党争闯下了大祸,所以主动提出引退,被调任为安岳郡守。许晔也因为病重,无奈引退。不过,东人党在失去他们之后并没有失势,一些后辈,李泼、李山海、柳成龙等人成为了东人党新的中心人物。
沈义谦因西人党弱化的同时也遭受到了相当的打击。不过,党争调停人之一的李珥是支持沈义谦的。之前就有说过,东人党支持李滉的“主理说”,西人党支持李珥的“主气说”。这样就使得李珥与西人党之间产生了一种默契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李珥是中立人,但他还是依靠着在儒林中的地位帮助了西人党保存了相当的实力。1580年,沈义谦就靠着李珥的帮忙回到了朝廷,虽然遭东人党郑仁弘的弹劾,但还是凭借着李珥的上疏幸免于难,调任了全州府尹。
1584年,李珥病逝,宣告了“卢李调停”的失败。失去李珥保护的西人党很快就失势。李泼、李山海等东人党成员群起攻击,沈义谦惨遭罢职。好在西人党的精神领袖朴淳担任领议政长达十五年的时间,没有让东人党把西人党给赶尽杀绝。
忍辱负重的西人党等来的反击的机会。1589年,东人党成员郑汝立叛乱,西人党趁机大肆攻击东人党。郑汝立,1546——1589,本贯东莱,字仁伯。早年因与朴淳等西人党人不睦而被压制,李泼得势后在他的力荐下成为东人党骨干成员出任朝廷要职。但是,郑汝立不认同党争,也不认同君主集权,他提出了所谓“天下公物说”的带有民主思想的论调,遭来了朝廷里的反对之声。别说是西人党了,就是东人党也对郑汝立的举动非常不满。郑汝立在朝廷里面临了孤立。西人党的首领尹斗寿抓住了机会把郑汝立给除掉,顺带还连坐了数十名东人党的大员。东人党大受打击。尹斗寿,1533——1601,本贯海平,字子仰,号梧阴。李滉的门人,早年受到文定王后的提拔进入朝廷,后来弹劾权臣李粱有功被沈义谦拉拢。后来就进入西人党,沈义谦和朴淳下台后成为西人党首领,与其弟尹根寿把持了西人党的大权。
郑汝立的叛乱不久,宣祖因“宗系辩诬”事件封赏了大批功臣。什么是“宗系辩诬”?朝鲜的开国大王李成桂的血统合法性一直就有疑问,有人怀疑李成桂并非纯种朝鲜人,而是拥有汉人或蒙古人的血统。明朝的官员们甚至将此事记载进了《大明会典》。朝鲜曾经多次派出使臣到明朝澄清李成桂是纯种朝鲜人的事实,即所谓的“宗系辩诬”。一直到了宣祖时代,明朝官员终于接受了朝鲜使臣的说法,修改了《大明会典》。“宗系辩诬”终于成功,宣祖因此册封了李山海、尹斗寿、柳成龙、尹根寿、郑澈等十九位东西党人为功臣,但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防止郑汝立叛乱后出现的朝廷党派的混乱现象,平衡各党派的势力而已。从表面上看, “宗系辨诬”的结果是东西两党平分秋色。而宣祖分封功臣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和两党的矛盾。但事实上,由于之前的郑汝立叛乱事件,使得东人党元气大伤。若非李山海及时与郑汝立划清界限,也难保不被尹斗寿牵连进去。通过册封功臣,东人党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而之后的世子建储事件令西人党陷入窘境。东西党争的最后一次大决战即将来临。
建储之争
东人党与西人党的党争到了1590年前后终于达到了颠峰。随着郑汝立叛乱和宗系辨诬的终结,朝廷的格局已经变得非常明朗。东人党的李山海继西人党元老朴淳之后,坐上了领议政的位置。而西人党的魁首郑澈和尹斗寿分别官居左议政和礼曹判书,比李山海低了一级。可以说,在决战前夕,东人党占据了有利位置。
诱发两党决战的导火索,就是1591年的储君之争,这里,有必要说明东西两大党派已经介入了复杂的后宫之争。宣祖大王的第一任王妃懿仁王后过早地薨逝了,没有留下子嗣,也就是说,在1590年前后,宣祖还没有大君(嫡王子),也就是等于说不存在优先继承王位的王储。那么宣祖大王其他后宫嫔妃所生的子嗣就有了同等的机会继承王位了。从而,后宫为了王储问题的战争就这样展开了。
当时,宣祖最宠爱的两位嫔妃,就是恭嫔金氏和仁嫔金氏。她们两人年龄相仿,也是几乎同时入宫的。但在后宫尔虞我诈的生活熏陶下,两人逐渐为了争宠展开了斗争。在她们分别生下子女后,矛盾的核心由“争宠”转移到了“争位”。恭嫔生下的两位王子分别是临海君和光海君,仁嫔生下的王子是信城君。这样,王储之位的争夺围绕着这三位王子展开了。
不过,对于临海君和光海君不利的是,他们的母亲恭嫔金氏在24岁时就已经过逝了,失去母亲保护的他们是很难和仁嫔以及她的儿子信城君对抗的。然而,朝廷的政争很快就扩大到了后宫。王储问题上的东西抗争开始了。
比较注重道义的东人党认为,临海君和光海君分别是宣祖的长子和次子,且光海君品性端正,因此支持光海君;西人党则早已被仁嫔金氏拉拢,因此支持信城君。宣祖时代第一次王储之争的核心,就在于光海君与信城君的斗争上面。
1591年,西人党领袖级人物寅城府院君郑澈登场,点燃了王储之争的导火线,也同时点燃了东西两党决战的导火线。郑澈,1536——1593,本贯延日,字季涵,号松江,朝鲜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关东別曲》、《恩美人曲》、《续美人曲》、《星山別曲》等。著书有诗文集《松江集》和詩歌作品集《松江歌辞》、笔写本有《松江别集追录遗词》和《文清公遗词》。早在中宗后期,郑澈的妹妹就是宫中的宫女,在尹元衡的妻子郑兰贞放火烧杀当时还是世子的仁宗时,郑澈之妹就救了仁宗一命。在民间百姓和士林儒生心目当中,郑澈有非常高尚的形象。甚至是东人党的首领李山海也与郑澈有着不错的交情,还多次拉拢他加入东人党。在朝廷方面,虽然之前郑澈担任过要职,但每每遭到东人党弹劾被迫告退。所幸在郑汝立叛乱之际,他与尹斗寿联手平叛立下大功,颇得宣祖赏识,因此先后出任了右议政和左议政的官位,为西人党积聚了不错的势力。为此,东人党的李山海在拉拢郑澈不成后,就处心积虑要将这个眼中钉除掉,以稳固他领议政的位置。正巧,储君之争给了李山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西人党方面,一向是支持仁嫔的儿子信城君为世子的,即使是郑澈本人不支持,但碍于党派关系,郑澈必须去支持仁嫔和信城君。1591年,郑澈以
国家大统的理由,上书请求国王宣祖从几位庶子当中选择一位册封为世子,拉开了储君之争的序幕。李山海等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向郑澈和西人党发起了攻击。
李山海首先就趁着郑澈、尹斗寿等人提出信城君之前,先行提出立光海君为世子。偏向宠爱光海君的宣祖基本同意了李山海的建议。接着,李山海的儿子李庆全收买了仁嫔金氏的兄长金公谅,要他诬告郑澈故意拥立信城君以达到扰乱后宫和陷害王子的目的。在东人党不断地施压下,仁嫔金氏为了保护儿子信城君,只能弃车保帅,背叛了郑澈和西人党。这样下来,光海君非但被成功册封为世子,而且信城君的性命也得以保全。相反,郑澈首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宣祖对郑澈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没收官爵封号后将他发配到了明川。很快的,东人党的李山海、李尔瞻等人一道一道的上疏递到了宣祖的眼前,几乎都是弹劾西人党要员的。愤怒的宣祖答应了东人党全部的要求,罢免了许多西人党的官员。户曹判书尹斗寿、右参赞尹根寿和白惟成、柳拱辰、李春英、黄赫等西人党的领袖级人物被罢职并归乡。西人党在朝廷中的势力顷刻间被扫除了。
东人党获胜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及时控制了朝廷的舆论和世间的道义,使得西人党的支持率远小于东人党。虽然郑汝立之乱给东人党相当的打击,但由于李泼、李山海、柳成龙等东人党首领的英明领导,加上宗系辨诬的功劳,才使得东人党没有遭到西人党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在相当短的时间里,抓住了机会实行反扑,并赶尽杀绝地把西人党的首脑们全部赶出了京城。而西人党第二代的领袖尹斗寿、郑澈等人显然没有像上一代的元老朴淳那样及时取得朝廷要职的机会,又过早地发动了对东人党的决战,才无奈地遭致失败。
至此,朝廷已经整个落到了东人党的手中。不过,储君之争的结果也引起了东人党内部巨大的变化。东人党很快就要分裂为南人党与北人党两大新的党派了。与此同时,朝鲜的近邻日本在关白丰臣秀吉的领导下初步完成了统一,并把目标直指大陆上的明朝和朝鲜。外患与内乱同时加诸到了朝鲜王朝的头上。而朝廷里的朋党政治,即将进入以南人党与北人党斗争为主的第二阶段。
南北分裂
大诗人松江郑澈提出的建储问题点燃了东人党与西人党决战的导火线。伴随着郑澈、尹斗寿和尹根寿这三位西人党三巨头退出朝廷,东人党内部的矛盾也终于激化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以李山海为首的北人党和以柳成龙为首的南人党正式登场,东人党就此分化为这两大党派。
要说东人党内部的这两大派系,也并非是从李山海与柳成龙开始的。其实早在东人党第一代领导人金孝元被外调之际,就下一步对抗西人党的问题上,东人党内部出现了两股不同的意见。以李泼为首的一派主张强硬,以禹性传为首的一派主张稳健,随后,这两派就逐渐演变为强硬北人党和稳健南人党了。
先来介绍一下这两位北人党和南人党的始祖。李泼,1544——1589,本贯光山,字景涵,号东严、北山,是金谨恭和闵纯的门人。1573年文科状元及第,进入朝廷,先后担任了礼曹佐郎、吏曹正郎、应教、典翰副提学和大司谏等职位。他主张赵光祖的至治主义,支持加强君主集权的王道政治,颇得宣祖的赏识。禹性传,1542——1593,本贯丹阳,字景善,号秋渊、渊庵,是东人党初代领袖大司宪许晔的女婿,李滉的门人。早在明宗时代就进入了朝廷,在文定王后薨逝后请愿追杀把持国政的外戚尹元衡和妖僧普雨,历任艺文馆检阅、艺文馆奉教、弘文馆修撰、水原县监、司宪府掌令、应教、议政府舍人等官职。他主张用稳健的态度对待朝政的改革,这与主张速决的李泼产生了矛盾。李泼住在汉城的北岳、禹性传住在汉城的南山。分别以他们二人的家住位置产生了北人派和南人派。南北分裂的种子就此埋下了。表面上看,李泼和禹性传只不过是东人党中两位政见不同的成员而已。仅仅他们的矛盾还远不足以酿成巨变。更何况,李泼在1589 年的郑汝立之乱时就被尹斗寿弹劾赐死,照理来说,在郑澈提出建储问题的时候是不会造成党内巨变的。但事实上,李泼和禹性传理论的背后,分别有一大批的支持者,他们二人不过是代表而已。在1584年“卢李调停”失败后,东人党其实已经胜过了西人党,所谓矛盾的开始日期也就是这个时候。当一个党派掌握住大权的时候,党内必定会出现一股争夺更高权力的风气。这股风气轻则制造党内派系,重则酿成一党分裂。而把东人党的党内派系纷争推向**并最终在1591年分裂为两大党派的核心人物,就是鹅城府院君李山海以及丰原府院君柳成龙。
李山海,1539——1609,本贯韩山,字汝受,号鹅溪、终南睡翁。早在明宗时期就受明宗之命提写了景福宫大额。接着历任副修撰、兵曹佐郎、修撰、正言、吏曹佐郎、吏曹正郎、议政府舍人、司宪府执义、尚衣院正副校理、直提学、校理、应教、同副承旨、吏曹、礼曹、刑曹、工曹的参议、大司成、同承旨、大司谏等职位,在东西两党对抗之初就几次弹劾西人党的要员尹斗寿、尹根寿等人,却惨遭罢职。1580年重返朝廷,历任大司宪法、兵曹参判、刑曹判书、吏曹判书、右参赞、礼曹判书、兵曹判书、提学、大提学、判义禁府事、知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事、右议政、左议政直至领议政。可以这么说,李山海担任过朝廷几乎全部品级的官位,对于朝廷的政事、人事都了如指掌,是东人党后期的第一巨头以及北人党最强的领袖。
柳成龙,1542——1607,本贯丰山,字而见,号西厓。在尹元衡下台后进入朝廷,历任承文院权知副正字、正字、春秋馆记事官、待教、工曹佐郎、监督察、赴明圣节使兼书记官。1570年回国后历任修撰、正言、兵曹佐郎、吏曹佐郎、副校理、吏曹佐郎、校理、典翰、掌令、副应教、检详、应教、司谏、直提学、同副承旨、副提学、尚州牧使、大司谏、同承旨大司宪、庆尚道观察使、礼曹判书、知经筵春秋馆事、兵曹判書、知中枢府事、吏曹判书、右议政、左议政。其仕途与李山海一样,都是担任过朝廷绝大多数官职,是东人党第二号人物与南人党的第一巨头。
就此而言,李山海与柳成龙的实力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由他们领导的北人党和南人党之间的斗争必然又是一场没有硝烟却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面对这样的劲敌,西人党就算有郑澈那样的伟大诗人和尹斗寿、尹根寿这样的黄金兄弟组合作为领导也是很难取胜。在玩弄政治这一方面,西人党无疑是差了大截。而选出像郑澈这样虽有声望却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做一个大党的领袖,实在是一步臭棋。不过,令西人党没有想到的是。造成东人党南北大分裂的导火线,竟然就在郑澈的处罚问题上。李山海一派主张诛杀郑澈以及参与此事的西人党魁首,柳成龙一派反对杀戮,认为只要剥夺郑澈等人的官职就足够了。当西人党面临垮台的同时,宣祖国王又很不情愿地看到北人党和南人党的斗争。无奈之下,宣祖取了折中的办法,既剥夺了郑澈和尹斗寿他们的官职,也将郑澈发配到边境。喜欢走中间路线的宣祖显然只能够暂时缓和了朝廷里的矛盾。李山海和柳成龙的政争才刚刚拉开了序幕而已。当时,李山海担任的是领议政的职务,柳成龙担任的是左议政的职务。虽然说李山海是第一政丞、柳成龙是第二政丞,从名义上看柳成龙要听李山海的,但如果朝廷的国策没有三政丞的一致支持,是很难落实的。李山海带领他的北人党坚持走强硬路线,柳成龙带领他的南人党坚持走稳健路线。朝廷的政治格局再次一分为二。1591年末,早先由朝鲜派往日本的通信使黄允吉和金诚一回国了。他们带来了日本即将侵略朝鲜的消息。朝鲜中期历史上的两大外乱之一的“壬辰倭乱”马上就要来临了。然而,朝廷里依然是政治斗争不断,丝毫没有松懈的迹象。并且,伴随着倭乱的进行,北人党和南人党又上演了一幕幕的好戏。朝鲜的国运完全被朋党政治给操纵了。
倭乱之初
1591年的东人党与西人党最后一次大决战结束。东人党胜出。随后,东人党内部又分裂为南人党和北人党。两个新的党派在朝廷里再次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朝鲜的国势江河日下,加上北方女真部落正在不断统一强大,对朝鲜的威胁也越来越多。同时,朝鲜的东邻日本已经做好了军事侵略朝鲜的准备了。其实早在十五世纪后期,日本民间的倭寇就屡屡入侵朝鲜的沿海。到了十六世纪,日本进入了充满战争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日本以后,借着百年内战的余威,准备发动对外扩张的军事战争。而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东邻朝鲜了。
1590年派往日本的朝鲜通信使黄允吉和金诚一的目的,就是前去打探日本方面的虚实。不过,黄金二人却是分属不同党派的。黄允吉是西人党成员,金诚一是东人党成员。这里来简单介绍一下金诚一。金诚一,1538——1593,本贯义城,字士纯,号鹤峰,李滉的门人。宣祖即位初年进入朝廷,历任承文院副正字、正字、检阅、待教、奉教、刑曹佐郎、礼曹佐郎,1586年因社稷坛火灾事件被西人党弹劾下台。1590年复出,跟随黄云吉作为通信使被派往日本,探查刚刚结束的日本战国的动向。
在1591年两人回国后,呈报给宣祖大王的竟然是两份完全相反的报告书。黄允吉认为日本的威胁迫在眉睫,必须及早做出准备,并要报告明朝派兵支援;金诚一则认为日本乃弹丸岛国不足为虑,且随便“夸大事端”报告明朝恐怕会引来是非。他们两人相左的意见可以说是东西党争的余波了。不过,此时的朝廷,西人党的势力早就被排挤了出去,黄允吉这个西人党成员说得再怎么好听,也别想得到从东人党分裂出来的南人党和北人党的支持。在南人党和北人党的提议下,宣祖采纳了金诚一的意见,即不做出任何防范。其中真正的原因,自然是南人党和北人党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朝廷的党争上面,至于打仗的事,没到眼前就先不要管。而明朝方面从截获的情报中也得知了日本准备进军大陆的消息,便督促朝鲜加紧防范。但就算是宗主国的话,对于疲于党争的朝鲜官员来说,也是不起作用的了。
1592年,做好精心准备的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以9个军共15万兵力,大小舰艇七百余艘,出征朝鲜。先头部队是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共1.8 万人,分乘350艘舰船。四月十二日,渡过对马海峡后,次日凌晨抢摊登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釜山朝鲜守军,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内,朝鲜海防重镇釜山、东莱、梁山等地相继陷落。其余沿海守军闻风而逃,朝鲜的海防线迅速崩溃。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军2.2万人、黑田长政率第三军1.1万人也相继在南部海岸登陆。前三军登陆后,日军后续主力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倾举国之军力,目的是速战速决,以强大兵力在短时间内控制朝鲜。日本大军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进。朝鲜朝廷惊惶失措,仓猝组织了八千人的朝鲜精锐在乌岭天险据守。朝鲜军队的布防尚未在乌岭山口展开,就被小西行长迅速突破。朝鲜将军申砬受命仓促集结了一万多人,在忠州背江与日军三万人激战,全军覆没。随后,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沿途各道守军望风而逃。不几日日军已经到达汉城城下。五月二日,登陆仅十七日,日军便兵不血刃地进入朝鲜国都汉城。朝鲜朝廷逃到了开城。此时,金诚一已经被南人党给拉拢了。在柳成龙、金诚一等人的弹劾下,北人党首领李山海背上了误国的罪名,非但从领议政的位置上被赶下来,而且还被调任外职。一时间,北人党失去了顶梁柱,势力大受打击,其中一部分人员投靠到了南人党的麾下。而柳成龙,如愿以偿地坐上了领议政的位置。
前面就已经提到过,南人党走的是保守稳健的政治路线。现在,掌权的南人党面临了如何退敌的难题。那么按照南人党一贯的作风,就采取了两面不吃亏的做法。柳成龙先以死保荐了李舜臣、权慄等曾经抵抗过女真部落的名将,让他们率领水陆大军阻挡日本的进击。其后,柳成龙又保举了礼曹参判兼大提学李德馨,让他到前线去与日军和谈。李德馨,1561——1613,本贯广州,字明甫,号汉阴、双松、抱雍散人,北人党首领李山海的女婿。1580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先后担任了许多要职。在东人党与西人党的斗争中,多次相助岳父李山海打击西人党。但在1592年李山海下台后就被柳成龙拉拢,作为和谈使节与日军谈判。李德馨虽然在政治道路与柳成龙一样偏向保守隐忍,但在与日本的外交谈判中却处处表现出强硬的态度。首先在忠州他与日本的先锋官小西行长的谈判中就拒绝了小西行长的威逼利诱。其后,在大同江上,日本有名的外交僧玄苏又与他进行了第二次谈判。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同江之论”。李德馨严词反驳了玄苏为侵略辩护的谬论,拒绝将朝鲜南部四道割让给日本,因此得到了朝鲜百姓的拥护。可惜,李德馨虽维护了国家大义,但仍然没有延缓日军侵略的步伐。日军稍事整顿,继续北进。守临津江之朝鲜军队,暂时使日军进攻受阻。日军佯装后撤,诱朝军走出工事,然后迅速反击将之击败。守大同江之朝鲜军队,竟坐视日军徒步安然过江,不敢发一矢。随后开城陷落。朝鲜朝廷逃往平壤。
愤怒的宣祖把责任全部推到了柳成龙的身上,在残余北人党和西人党分子的弹压之下,柳成龙引咎辞职,调任平安道观察使,受命与金诚一一起组织义军抵抗日本。此时,西人党的首领尹斗寿被暂时请出来当了一段时间的领议政。不久,平壤也失陷。宣祖的长子临海君被俘。就这样,仅两个月零两天,朝鲜“浃旬之间,三都(汉城、开城、平壤)失守,八方瓦解”,宣祖在西人党成员郑琢的帮助下带领朝廷众臣逃到了北方边境义州。处在绝望中的宣祖采纳了尹斗寿的建议,派遣李德馨为使臣向明朝求救。至此,朝鲜朝廷的政治格局被“壬辰倭乱”给冲得一盘散沙。无论是西人党、南人党,还是北人党,此刻也无心无力再去搞党争。然而,比西人党和北人党幸运的是,南人党的柳成龙通过战争掌握了兵权,他虽然被下放到外职,但以招募义军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兵权。其次,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率领的舰队多次袭击了日本舰队的补给线,立下了战功,那么推荐李舜臣的柳成龙自然又取得了法宝。其三,派往明朝去求援的李德馨也是南人党的成员,随后到来的明朝援军也自然会站到柳成龙一边。南人党的主要势力没有因战争受损。相反,外放出去的北人党首领李山海仍然多次遭到南人党的弹劾,很快就丢失了所有的官职,变成了一介白丁。北人党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一度还落在了失势的西人党后面。但是到了明朝势力的介入之后,南北党争的格局又将发生新一轮的变化了。
明朝援军
随着日本军队的进逼,朝鲜的朝廷已经逃到了鸭绿江附近的中朝边境。尽管如此,但朝廷里的各大党派仍然抓紧了机会彼此弹劾,没有一丝一毫地放松,以便能够早日取得绝对的大权。就在李山海、柳成龙这两个北人党和南人党的首领被迫下台后,西人党趁着尹斗寿当上领议政的机会企图卷土重来,把原是东人党的南人和北人一举消灭。
君主的支持无疑将是党争中一颗非常重要的棋子。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君主所希望的就是国家能够稳定如初。因此,尹斗寿提出邀请明朝派出援军帮助朝鲜对抗日本。失魂落魄的国王宣祖很快就采纳了这个意见。不过,事与愿违的是,宣祖派去的使臣竟然是南人党的李德馨,尹斗寿拉拢明朝的计划一下子就落空了。其实就在李德馨去请救兵之前,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应出兵援助朝鲜,争论不休。由于当年沿海长达百年的倭患,几乎所有的人都很痛恨日本。当年倭寇的凶狠顽强,明朝君臣也是了解的。而现在十数万侵朝日军全都是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况且明朝在庚子之变之后的几十年里,从未面临过大规模的战争。能否战胜侵朝日本大军,明朝君臣实在没有把握。不过在兵部侍郎宋应星等人坚持下,明神宗万历皇帝还是答应了朝鲜国王的请求,派出了援兵。由于不了解敌情,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师前往朝鲜。1592年七月,明朝派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二千出征,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三千继后。史儒进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误中埋伏,适逢大雨,火器也无法发挥作用,后全军覆没,史儒力战牺牲。后祖承训率领三千骑兵乘敌不备,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结果全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这场战斗的失败令朝鲜朝廷里的亲明派大大失色。北人党和西人党此刻就开始反对明朝援军。北人党的郑仁弘等人已经开始在朝鲜各地组织义军以游击的方式打击日军。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不足以扭转大局。由于南人党的坚持,宣祖还是同意让李德馨再次去请求明朝出兵。就算没有李德馨去请,明朝也做好了再派大军的准备。此刻明朝朝廷里主战的气氛高涨。明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急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入辽,为东征提督,总体负责军事。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四万精锐。这四万军队在宋应昌和李如松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
李德馨作为明朝军队的接见官,很快就与李如松达成了政治上合作的默契。心理上先入为主的明朝军官们,很自然地开始在朝廷里支持起了南人党的势力。 1593年初,明朝大军就在李如松的带领下攻到了平壤。当时日本守军为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共一万五千人,配备了火绳枪等火器。李如松的部署了蓟镇游击吴惟忠、辽东副总兵查大受、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祖承训等人从四面八方夹击平壤城。同时明朝军队使用了日军没有用过的大炮。在战斗当中,明军依靠着火力上的优势打败了日军,逼迫小西行长等人率军逃往了汉城。明军的胜利大大助长了南人党在朝廷当中的气势。李德馨等亲明派的势力一下子就压倒了北人党和西人党。尹斗寿被迫再次下台,西人党的势力又一次受到了重挫。而北人党此时也不得不唱起了亲明的调子。不过比起南人党来说,北人党还是很难取得宣祖以及李如松等明朝将领的支持。
在李如松等明朝将领的支持下,宣祖恢复了南人党首领柳成龙的部分官职。柳成龙担任了忠清、庆尚、全罗三道都体察使,掌握了一定的兵权。李如松要柳成龙配合他一起向日军进攻,要他向坡州进击。其实,就算没有柳成龙的帮忙,明军拿下坡州等地也是易如反掌。但李如松点名要柳成龙来帮他的忙,实际上就是变相给柳成龙军功,以提升南人党在朝廷中的势力。相比之下,由郑仁弘等北人党人所率领的义军就很少得到明军的相助。党争的局势可见一斑。平壤之战结束十天后,李如松就乘胜进军,继而收复旧都开城和多座城池。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朝和朝鲜的联军(实际上就是李如松和柳成龙的联军)继续向南开进,直迫汉城。虽然在之后的碧蹄馆之战中,明军遭到了失败,并且导致兵力不足无法一举拿下汉城,但是随后的龙山大战,明军奇袭日军的粮仓,令日军惨败。无奈之下,活动在朝鲜各地的日军主力重新集结,死守汉城。至此,中朝联军与日军进入了相持阶段,而朝鲜半岛上的军事格局也趋于稳定。
反击得手的李如松把他的势力重新伸回到了朝鲜的朝廷上。这时,李舜臣在海战中率领他的龟甲船舰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柳成龙率领的军队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李如松、李德馨等人的力保之下,宣祖再次任命柳成龙为领议政。南人党的许多成员也大批得到提拔,南人党的威势再次迈向颠峰。之所以会取得党争时的又一次胜利,就是因为南人党很有效地把握了明朝援助的时机。对于朝鲜这个小国来说,宗主国的干涉对朝廷的政治格局乃至路线走向往往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日本侵略之初,朝鲜遭到了惨败,请求宗主国明朝援助那是必然的事情。而面对实力不强的日本,明军取得胜利也是很自然的道理。那么,就在明军取得胜利的时候,也是明朝在朝鲜势力变大的时候。依附在明朝身上的人,也自然能得到一定的威势。这个时机,被南人党把握了。是南人党的李德馨出面请明朝援助的。因此,明朝支持南人党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然而,南人党的权势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北人党还没有放弃机会。别忘了,北人党在各地仍然有许多义军。他们虽然不是抗日的主要力量,但却也是一支非常有影响力的力量。李山海、李尔瞻、奇自献、南以恭、郑仁弘、洪汝淳等北人党成员蠢蠢欲动,根据着战争形势的变化逐渐培植势力,准备与南人党再来一次对抗。
北人反扑
倭乱的第二年,明朝军队援助朝鲜打击日军,取得了多次胜利。初入朝鲜时日军数量为九万六千余人,而当几次对明军的战役之后,各大日本军团重新集结于汉城时,只有不到五万三千人,减员四万三千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日军减员很严重,再加上粮仓被焚,军心越来越不稳。但是,无论是明朝还是朝鲜,都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继续进击。明朝方面,由于朝中主和派的兵部尚书石星再次上台,加上李如松没有得到后续援军,因此无法进一步打击日军;朝鲜方面,由于南人党骨干成员金诚一的殉国以及北人党和西人党的势力重新集结,主张稳健政策的柳成龙等官员也不希望战事的扩大。既然双方都不想打,那么就有了和谈的可能。
1593年三月,昏庸的明朝政府竟然派出了一个商人沈惟敬作为和谈代表,而日方派出的和谈代表竟然也是商人出身的小西行长。在两位商人的“谈判”之下,明军与日军停止了战争。四月十八日,日军全部撤离汉城,李如松于十九日率明军及朝鲜军进入汉城,五月十五日渡汉江进至庆州。李如松在庆州对明军、朝鲜军和朝鲜义兵作了部署之后,便返回京城。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既然双方达成了协议,那么对朝鲜朝廷来说自然是解除了灭亡的危机。当朝鲜王室和臣僚重新回到汉城的时候,新一轮的党争又开始了。
首先是西人党策划卷土重来。尹斗寿、尹根寿兄弟在朝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威势,通过他们的多番活跃,令宣祖有了重新起用西人党要员的想法。在前几节提到的那个大名鼎鼎的西人党领袖、大诗人郑澈,就出乎意料地回到了朝廷。其实,早在“壬辰倭乱”开始、李山海下台的时候,柳成龙为了拉拢人心就解除了北人党对郑澈流配的处罚。后来,郑澈与郑琢等人就保护宣祖从平壤逃到了义州,并把柳成龙给搞下台。当明军援朝之际,郑澈也在战斗中出了不少的力。基于以上的原因,宣祖决定派郑澈作为谢恩使出使明朝。而西人党正要抓住这个机会拉拢一下明朝。可是,面对西人党的态势,南人党是不会坐视不理的。当郑澈回国后,柳成龙等人就先后弹劾郑澈。迫于压力,郑澈只好辞职,寓居江华岛的松亭村,不久就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1609年光海君即位后,郑澈的冤屈终于被平反,谥号 “文清”。)
西人党的再次失势以及明朝与日本达成了和平协议,令主张稳健政策的柳成龙和南人党声威大振。不过,随着第一次倭乱的结束,朝鲜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而朝廷的政局在被南人党掌控之后,也逐渐平稳。从大背景来看,北人党并不具备马上向南人党开战的实力。其实,在1591年铲除郑澈和西人党的时候,北人党就应该趁热打铁迅速消灭南人党。不过事与愿违,日本的侵略打断了北人党继续进击的步伐,给了南人党喘息的机会。而在南人党成功拉拢了明朝援军之后,北人党也没有及时跟明朝官员有接触,所以才导致了失势。
不过,之前就已经提到过了,北人党的成员郑仁弘、洪汝淳等人在各地组织起了义军抵抗日军。虽然说,柳成龙也曾经组织过义军,但在柳成龙官复原职之后,他名下的义军就转入了正规军,变成了明军的附属军队。在明日和谈之后,李如松率领明军主力撤出了朝鲜,在南人党控制下的军队其战斗力也逐步退化,因此只有北人党控制下的军队还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实力,这就成了北人党反扑的中坚力量了。
1595年,明日两国初步达成了和平协定。认为大局已定的宣祖为了犒赏众臣,提拔了大批的官员。在北人党的多方努力下,沉寂了三年的北人党首领李山海重返朝廷,出任领敦宁府事兼大提学。其实,“领敦宁府事”不过是给退了休的朝廷元老大臣的虚职,并没有实权。但是李山海兼任的“大提学”,却是在司宪部掌握言路的实职。虽然如此,但面对强大的南人党来说,李山海还是无法与柳成龙抗衡的。为了能把南人党给打倒,北人党试图抓住南人党的根基予以沉重打击。在明军主力撤出朝鲜后,支撑南人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就是屡立战功的李舜臣领导的朝鲜水军了。因此,要除掉柳成龙,首先就要先把李舜臣给除掉。不过,李舜臣毕竟是有过极高战功的将军。当时朝鲜陆军大溃退,只有李舜臣的水军始终没让日军占到丝毫便宜,并多次阻击了日军的后方运输线。为了能够成功打倒李舜臣,北人党拉拢了名将元均。
元均与李舜臣,年轻的时候都在北方抵抗女真族的多次入侵。当时,元均是抗野名将(“野”代表女真族)。而事实上,李舜臣取得的战功却在元均之上。因此元均与李舜臣之间,曾就为了战功产生过了巨大的分歧。到了“壬辰倭乱”之际,元均与李舜臣不约而同地都成了水军的将领,很自然的,他们又为了军功问题产生了矛盾。虽然元均是陆战的名将,但对于水战就不行了。加上李舜臣立下了赫赫战功,令失意的元均非常不满。北人党利用了这两个人的私人矛盾,来削弱南人党的力量。在北人党的支持下,元均上疏诬陷李舜臣在战时与日军有过勾结。虽然说宣祖并不相信李舜臣通敌,但由于李山海控制了言路,使得形势对李舜臣非常不利。而就在这个时候,南人党凡事求稳的老毛病又犯了。柳成龙考虑到大局初定,不想与北人党产生大规模冲突,因此弃车保帅,没有积极阻止北人党弹劾李舜臣。而李舜臣无辜地被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丧失了军权,下了大狱。柳成龙放弃李舜臣的决定令同为南人党要员的李德馨十分不满。李山海趁机以岳父的身份对李德馨进行拉拢,希望他能够回归北人党。但是李德馨却不想滞泥于党派斗争,因此从他以后的政治主张来看,他既不偏向北人也不偏向南人,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而李德馨的离去令南人党又断了一根支柱。北人党的第一轮反扑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到了1597年,明朝与日本的和谈局面破裂,“丁酉再乱”开始了。试看北人党为了打倒南人党将采取更大更新的攻势了。
倭乱终结
“壬辰倭乱”因明军的援助导致了日军的战败。随之而来的是明日朝三国和谈。由于明朝和日本方面各自派出的都是商人出身的谈判代表,所以沈惟敬和小西行长的谈判蒙骗了两国高层人物。1596年九月三日,丰臣秀吉穿戴明朝使者送去的册封衣冠,出殿接受册封。沈惟敬等人呈上明帝诏书和赠与的金印,丰臣秀吉欣然接受,并设宴款待明使。后丰臣秀吉召承兑等懂汉语的僧人为其用日语宣读明朝的册封诏书。然而,诏书的内容竟然是明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而丰臣秀吉所希望的是要明朝割让朝鲜。直到此刻,明日双方高层都知道谈判破裂,因此,1597年,日本再次派出大军侵略朝鲜,导致了“丁酉再乱”。
对于朝鲜朝廷来说,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可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前面已经提到,因为党争的关系,南人党支持的李舜臣失去了统帅水军的权力,所以现在担当水军统领的是北人党支持的元均。元均虽是抗击女真的名将,但对水战则是门外汉。面对日本的“海贼大名”九鬼嘉隆,元均阵亡了。朝鲜水军大败。因此后来朝鲜朝廷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舜臣。当然,朝鲜的臣僚们都清楚,要想真正打败日军,就只有依靠明朝的援助了。而在“壬辰倭乱”中支援朝鲜的明军主帅李如松早已被调到了辽东战场帮助他的父亲李成梁对抗女真部落,并且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因此,这是一个对柳成龙不利的事件。由于明朝这次派来的是经略丁应泰是个没有受到过朝鲜大臣拉拢过的新人,对于南人党和北人党来说等于是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在战场方面,虽然日军利用突袭的手段,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明军的陆续增多以及朝鲜方面的准备,这次日军的侵略远不如上次那么猛烈。上次日军一度把朝鲜朝廷逼到了鸭绿江边,但这次只能局限在朝鲜南部地区,所以对朝鲜朝廷来说,没有造成很大的冲击。换句话来讲,给朝鲜朝廷内部的党争创造了非常安定有利的环境。
我们知道,上一次柳成龙之所以能够成功拉拢李如松这位明军主将,主要是因为柳成龙在当时遭到了西人党尹斗寿的排挤,被派到地方上组织义军进行战斗,这样就能与同样带兵的李如松产生了合作的关系,自然比起北人党更容易取得明军将领的支持。但是这一次,柳成龙、李元翼这些南人党啊首领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到地方上去配合明军打仗,而是窝在朝廷里继续搞党争,这样,南人党就没有机会与明朝的带兵将领麻贵、杨镐等人进行接触,也不可能取得他们的支持。其实,北人党的状况是与南人党一样的,虽然郑仁弘曾经组织过一段时期的义军,但此刻他出于党争的目的也回到了朝廷里。这么一来,要想取得明朝的支持,北人党和南人党唯有去拉拢那个坐在后方指挥全局的明朝经略丁应泰了。拉拢明朝经略丁应泰,或许可以算是北人党与南人党之间最后一次党争的大决战了。在此之前,先分析一下南北两党的实力:1、南人党方面,此时的实权被首领柳成龙掌握,此外,还有李元翼和李德馨两员干将,他们三人在朝廷里的职位综合起来说要超过了北人党,还外加掌控水军的名将李舜臣。不过,南人党内部却不怎么团结。前面已有提过,李德馨本是北人党李山海的女婿,并且对柳成龙对待政敌过于保守迁就的个性非常不满,在政策上已经偏向中立。而李元翼是个资历丝毫不输于柳成龙的老臣,他也不满柳成龙独自一人掌控南人党。可以说,南人党是个外强中干的政党。2、北人党方面,通过了“壬辰倭乱”涌现了一大批新的人才,如郑仁弘、洪汝淳、南以恭等人。李山海早年被柳成龙扳倒之后,就失去了北人党的实权,不过由于他的威望,还是被北人党的后辈们请出来作为精神领袖。这样一来,虽然像南人党一样、在北人党内部也有斗争,但总算有个精神领袖作为他们的首脑,在对抗南人党这个问题上,北人党内部还是非常团结的。不过,由于元均的无能战亡,此时北人党在朝廷里的势力总体来说是不如南人党的。
随着北人党派出党内要员奇自献去明朝担任进贺使,南北两党的决战开始了。奇自献,1562——1624,本贯幸州,字士靖、号晚全。1590年考中科举进入朝廷,历任兵曹佐郎、吏曹佐郎、司谏院正言、承政院左右承旨等官职。他是北人党拉拢明朝大员用的第一颗棋子。这就比南人党抢先抓住了先机。奇自献给北人党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随后,郑仁弘、李尔瞻等北人党头目频频与丁应泰接触,取得了丁应泰的好感。相比之下,丁应泰面对时任领议政和左议政的柳成龙和李元翼就非常不怎么舒服了。加上柳成龙曾经有过与日本和谈的主张,更让好战的丁应泰感到了不满。另外,李元翼与柳成龙的不睦,也让南人党错失了好几次拉拢丁应泰等人的机会。不过,因着李舜臣取得了鸣梁海战以少胜多的大胜利,丁应泰和北人党还是不敢对柳成龙过早地下手。
1598年,明鲜联军取得了战略大反攻的机会。是年末,丰臣秀吉在大阪逝世,位居辅政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决定停战撤军。趁着日军撤退的机会,明朝的将领麻贵、刘綎等人发动了奇袭,连连取得了胜利。在海战方面,明朝水军统领陈璘配合李舜臣向日本海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大海战。明鲜联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日本军队则完全逃离了朝鲜战场。“丁酉倭乱”以日本的失败告终。不过,李舜臣也在最后一次海战中牺牲了。他的牺牲给南人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就在此时,北人党的新首领南以恭登场。南以恭,1565——1640,本贯宜宁,初名以敬,字子安、号雪蓑。1590年以时年科举状元的身份进入朝廷,历任世子侍讲院司书、平安道暗行御史、司宪府持平、司谏院正言、弘文馆校理、吏曹佐郎、吏曹正郎等官职,深得当时已经下台的李山海的赏识。南以恭能够出任北人党的新首领,也是李山海授意的。
南以恭与明朝经略丁应泰之间,有着非常不错的关系。在战争结束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给宣祖上疏,弹劾柳成龙与日本有勾结,“证据”就是柳成龙曾在 1593年提出过与日本和谈,并诬告他密谋进攻明军。由于明朝官员的压力和李元翼的掣肘,这一次的北人党弹劾取得了成功。宣祖同意罢免柳成龙,虽然后来李德馨帮助柳成龙澄清了真相,但为时已晚。(当北人党已经稳固政权后,曾经“打赏”给柳成龙一官半职,但柳成龙早已心猿意马。1607年,柳成龙病逝于庆北安东,谥号“文忠”。)
柳成龙的下台标志着南人党的势力在朝廷里走向了没落。虽然在柳成龙之后李元翼和李德馨也先后担任了领议政之职,但靠着明朝的帮助,北人党迅速在朝廷当中扩大的势头已经是挡不住了。不过,总算还有李元翼和李德馨两个因为威望和功劳的关系没有被北人党赶尽杀绝,因此南人党的星星之火没有完全熄灭。所以我们能在三十年后,看到更为精彩的南人党与西人党的百年党争。取得胜利的北人党,一时之间不可一世。不过,南以恭在党内的掌权似乎并不能得到同党的支持。论年纪论军功论资历,郑仁弘都要胜过南以恭。不可避免的,在北人党内部会发生一次可怕的分裂。而对于已经成熟的后辈们来说,精神领袖李山海也起不了什么制约作用,被无情地抛在了一边。1599年末,李山海复出,当过一段时间的领议政,但很快就被李元翼和北人党内部的排挤于次年下台。宣祖薨逝后李山海以院相的身份给宣祖举行了国葬。一年后就逝世了,谥号与柳成龙不竞相同,也是“文忠”。鹅城府院君李山海与丰原府院君柳成龙之间的明争暗斗,终于落下了帷幕。
让位风波
“壬辰倭乱”和“丁酉倭乱”结束后,朝鲜总算重新进入了和平与稳定的时期。社会的安定反而让朝廷里的大臣们又有了“闲情逸致”进行着党争,且很快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丁酉倭乱”当中,北人党成功取得了明朝经略丁应朝的支持,在朝廷里扩大了势力。就在日本军队刚刚撤退不久,北人党就发动了对南人党的攻击。南人党的柳成龙系遭到了重创。此番斗争,南人党的首领柳成龙下台,南人党的第二把交椅李元翼成为了新的领议政。
李元翼,1547——1634,本贯全州,字公励、号梧里。太宗之子益宁君四世孙,是朝鲜旁系王族。1569年考中科举进入朝廷,历任承文院权知副正字、正字、著作兼奉常寺直长、成均馆典籍、户曹佐郎、礼曹佐郎、刑曹佐郎、黄海道都事、持平、献纳、掌令、修撰、校理、经筵讲读官、应教、同副承旨、右副承旨等官职。1583年因遭到时任领议政的西人党精神领袖朴淳的弹劾下放到地方任职。由于在地方上颇得百姓爱戴,得到了“李公桑”的称号。不久回到朝廷,历任了刑曹参判、大司宪、户曹判书、礼曹判书、吏曹判书兼都总管、知义禁府事等官职。“壬辰倭乱”爆发后与金命元等人镇守平壤。平壤陷落后组织义军打击日军,帮助明将李如松收复平壤,立下战功,受封为明朝的“崇政大夫”。
“丁酉倭乱”之际,明朝的丁应泰以败战的借口弹劾当时的经略杨镐。这是明军内部争权夺利引发的一场事件。柳成龙也为了南人党内部的权力之争,派李元翼到北京去为杨镐求情辨诬,实际上是要把李元翼赶出南人党的权力中心。不过,出乎柳成龙意料的是,就在李元翼去明朝的时候,倭乱结束了,柳成龙自己也被丁应泰和北人党赶下了台,李元翼反倒因此没被北人党连座。不过,北人党担心引起南人党过分的反弹,所以就集中力量打击柳成龙系的南人党成员,对于李元翼和李德馨两人,北人党手下留情。李元翼就借着这个机会,在从明朝回到朝鲜后,就接替柳成龙出任领议政。不过,这个时候的朝鲜国王宣祖,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要禅让君主之位给世子光海君。国王让位,这可是举国最大的事件。宣祖让位的理由,从表面上看是治国无方,遭致内外交困。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出在党争的上面。
在宣祖宣布让位的前夕,北人党的郑国荣、蔡谦吉在洪汝淳、任国老的支持下,发动了对李元翼一连串的弹劾。弹劾是党争一贯的手段。宣祖也算是经历党争的一个老手了,但这一次,却有人故意怂恿此事坐大,企图逼宣祖退位。而这个人,就是北人党第二代首领李尔瞻和郑仁弘。
李尔瞻,1560——1623,本贯广州,字得舆,号观松、双里。1594年考中科举。由于当时正是战争时期,所以一直到1599年才正式进入朝廷中枢,担任吏曹正郎;郑仁弘,1535——1623,本贯瑞山,字德远,号来庵,南冥学派思想家曹植的弟子。1573年被推荐进入朝廷,1581年遭到西人党尹斗寿和尹根寿兄弟弹劾下台。1592年“壬辰倭乱”开始之后就在陕川、尚州一带领导义军打击日军,立下了不少战功,一度在日军后方建立了根据地。回到朝廷后,历任大司宪、同知中枢府事、工曹参判等官职,同时升进为北人党新一代首领。
李尔瞻和郑仁弘两个,都是在政策上持强硬态度的人物,秉承了李山海的基本思想。因此他们对走稳健路线的柳成龙和南人党抱着强烈反对的态度。并且,郑仁弘与明军经略丁应泰保持着一定的默契,所以在战争一结束就联合起来把柳成龙给搞下台。随后,李尔瞻和郑仁弘等人,又把目标放在下一个南人党首领李元翼身上。不过,由于李元翼的威望,北人党没有那么容易把他给赶下台。所以,北人党的郑仁弘就再次与明朝官员联手,慢慢逼迫宣祖退位,企图让李元翼出面阻止,以瓦解宣祖对南人党的信任。
宣祖曾经向明朝方面多次示好,设法避免退位的尴尬局面。但显然明朝官员与北人党串通好了。加上北人党的郑国荣、蔡谦吉、洪汝淳、任国老等人发动的新一轮党争令朝廷再次陷入危机。无奈之下,宣祖只能宣布退位。这个时候,李元翼做了宣祖的挡箭牌,落入了李尔瞻、郑仁弘的圈套。
为了国家大义,李元翼代替宣祖承担了明朝的压力以及党争的责任,主动辞职。南人党的又一个首领李德馨接替他成为新的领议政。北人党的目的达到了,作为李山海女婿的李德馨是不可能对北人党造成较大威胁的。虽然1600年李元翼重新出山担任左议政的官职,但却被北人党外放到岭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在北人党内部,因打击南人党等政治问题,也渐渐展现出两大派系的趋势。在打击柳成龙时立功的北人党南以恭却在打击李元翼的事件中遭到了郑仁弘和李尔瞻的排挤,必然分成了两大派系。这样,李尔瞻、郑仁弘、洪汝淳、奇自献等人集合起来形成了大北派,南以恭、柳永庆等人集合起来形成了小北派。这样,北人党正式瓦解,大北派与小北派的对立开始了。
王位争夺
1604年,宣祖国王三次册封功臣。纵观朝鲜史,宣祖时代是册封功臣次数最多的一代。1589年,宣祖册封平定郑汝立之乱的二十二位大臣为“平难功臣”;同年,又册封“宗系辨诬”的十九位大臣为“光国功臣”;1604年,宣祖册封在倭乱期间保护他逃往平壤、义州等地避难的一百一十九位大臣为“扈圣功臣”;同年,又册封在倭乱期间抗击日本侵略有功的十八位大臣为“宣武功臣”;同年,宣祖又册封在1596年平定李梦鹤、洪可臣叛乱的五位大臣为“清难功臣”。册封这么多功臣,显然是宣祖为了平衡朝廷里的各大政治势力、缓和党争的一种手段而已。明眼人一看便知,所谓的“扈圣功臣”,不过是护驾随行的人而已,翻中外历史,从没见过因为这种小事而大封功臣的案例。而这个功臣的人数竟然达到了一百多人,远远超过了抗击日本侵略的“宣武功臣”,可想而知宣祖为了缓和朝廷党争的局势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不过宣祖总是要老的。经历了倭乱和党争,他也有点力不从心了。这样,继承人的问题自然再次浮出水面。相比 1591年的那次东西大决战,这一次的王位继承人之战显得更为激烈。下面先来看一下这场世子争夺战的背景情况。
之前就说过,在1591年的那场王位争夺战中,光海君在东人党的支持下成功打败了在西人党支持下的信城君,夺得世子之位。不久以后,信城君夭折,光海君可以说是坐稳了世子之位。当倭乱爆发后,光海君与北人党的郑仁弘等人,在各地募集义兵抗击日本侵略,颇得宣祖喜爱。宣祖于1595年派使臣到明朝请求批准光海君。但明朝方面却以长幼之序为由不肯批准光海君为世子。后来倭乱结束,临海君回到了朝廷,但宣祖并没有按照明朝的指示把世子大位还给临海君,相反却几次三番派遣使臣到明朝请求批准光海君为世子。这样,同为恭嫔金氏所生的临海君与光海君兄弟,首先就为王位问题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接下来另一个王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就是永昌大君。以前说过,宣祖的第一任王妃懿仁王后朴氏并没有留下后嗣,并在1600年就薨逝了。在1602 年,宣祖又迎娶了第二任王妃仁穆王后金氏。这位王妃幸运地在两年后就为宣祖生下了子嗣永昌大君。在重视嫡庶的国家里,王位理当由嫡子也就是永昌大君继承。但问题是当年在册封光海君为世子时,宣祖并没有嫡子。现在的世子是庶子光海君,而嫡子永昌大君却不是世子,这样,难免两人之间又将有一场王位争夺战。
此外,还有一个隐藏在后宫的野心家,也就是信城君的生母仁嫔金氏。虽然说信城君已经夭折了,但仁嫔金氏却幸运地为宣祖又生了一位王子定远君(日后的元宗)。这个定远君也是天资聪颖、文武双全,颇得宣祖宠爱。仁嫔金氏为了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也设法让定远君也参与到王位争夺之中。
这样,世子光海君、临海君、永昌大君、定远君四人,成为宣祖末期王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围绕着这四个人,朝廷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北派支持光海君、小北派支持永昌大君、南人党支持临海君、西人党支持定远君。四个党派的割据形势划定,接下来就要上演宣祖末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党争了。
所谓的王位争夺,究其实,还是党派斗争。那四位王位竞争者,不过是四大党派斗争的工具而已。这里来分析一下各大党派的实力。首先,西人党的主要势力在1591年与东人党的那次大斗争中就已经衰退了,现在,尽管有仁嫔金氏撑腰,但实力还是远远不及大北派和小北派。其次,南人党的两大首脑柳成龙和李元翼告退之后,实力也大幅下降,随着李德馨病逝后,南人党仅仅依靠外放出去的李元翼为中心进行斗争,虽然临海君有明朝的支持,但论及综合实力,与大北小北也差了一大截。因此,这场王位争夺战的核心,就在于光海君和永昌大君之间的斗争,也就是大北派与小北派之间的斗争。
先来看小北派,两大首脑分别是南以恭和柳永庆。南以恭当年领导北人党铲除南人党柳成龙系,创造了不小的威望和声势,不过,后来居上的柳永庆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柳永庆,1550——1608,本贯全州,字善馀、号春湖。1572年考中科举进入朝廷,担任正言等官职。“壬辰倭乱”爆发后在黄海道抗击日军有功,升任为工曹参议。1598年出任兵曹参判掌握兵权,帮助南以恭除掉了柳成龙。1599年出任大司宪,连同南以恭等人弹劾大北派的洪汝淳,宣告大北小北对立的开始。1602年先后出任吏曹判书、左议政等高官,与大北派李尔瞻、郑仁弘的摩擦日益严重。1604年被册封为“扈圣功臣”的“全阳府院君”,接替尹承勋出任领议政。
当上领议政的柳永庆与南以恭之间产生了矛盾。南以恭以小北派首脑自居,不满柳永庆的官职超过了他。由此,小北派又分裂为“南党清小北”和“柳党浊小北”。小北派之间的内乱削弱了小北派的实力,给大北派制造了机会。
接着看大北派,大北派名义上的首脑是北人党元老李山海,实际上的首脑是李尔瞻、郑仁弘、洪汝淳和奇自献四人。另外三人之间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介绍一下洪汝淳。洪汝淳,1547——1609,本贯南阳,字士信。1568年考上科举,担任黄海道都事。“壬辰倭乱”后帮助宣祖逃往平壤,获得嘉奖,很快升任为兵曹判书、吏曹判书。不过由于他在安抚平壤难民的过程中手段过于狠毒,遭致民怨以及南人党的弹劾下台。但不久以后就重返朝廷。1599年遭到小北派弹劾被流放。一年后被平反,回到了朝廷。回来的洪汝淳在大北派中失去了威望。大北派因为柳永庆的上台一时难有作为。1607年,虽然在大北派的努力下宣祖又有意让位给光海君,但被柳永庆的干扰而没有成功,相反郑仁弘倒惨遭流放。到了1608年,李尔瞻在科举重试中获得了状元头名,却遭到了柳永庆的弹劾也被流放。
不过,小北派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在关键的王位之争中拥立永昌大君上台,因此世子之位仍然是光海君的。加上小北派的内乱始终没有平息。相反,大北派没有因一时的失势而解体,却相当的团结。四大首脑虽有两人被流放、一人失势,但奇自献却坚持保住了在朝廷里判中枢府事的地位。在他的努力下,左议政许頊、右议政韩应寅、完平府院君李元翼、领中枢府事李德馨等人的关系都与柳永庆逐渐疏远。柳永庆几乎成了空头领议政。1608年末,宣祖大王终于薨逝,享年五十七岁。光海君依靠着世子的身份继承王位,成为朝鲜第十五代国王。而大北派因此得势,向小北派发动了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