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海军的崛起

  日本海军在幕府或更早的时期就有了,但那只是各诸侯的私家军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只能算是一个雏形罢了。真正的海军建军思想应该说是起源于幕末的开放海防论。这一理论的先驱者是林子平(1738-1793)。他在《海国兵谈》一书中说到:“何谓海国?海国是无邻国接壤,四面环海之国。因此,海国须拥有与其相称的武备,不同于中国兵法和日本自古流传下来的各种军事学说和思想。不懂得这一点,就难以建立日本的国防。应要知道海国既有易遭外敌入侵的弱点,也有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优势……为防御外敌入侵,就要靠水战,而其关键就是大炮。抓住这两点,就抓住了日本国防之关键……。”这个思想可以说是现在通用的海防的基本理论。但当时的幕府却将其视为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而加以禁锢。

  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国不断派出使节要求通商,最后甚至派军舰到了国后岛附近,舰长等还登上了该岛。不久还发生了英舰费顿(pheaton)号为了追逐荷船,开进了长崎港,佐贺藩亦未加制止。此事使幕府恐慌不已,先撤了长崎奉行松平康英,后于 1825年发布了驱逐外国船只的命令,继续坚持锁国海防政策,具体行动是加紧海岸要塞和修筑炮台。而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才使得幕府终于懂得了锁国海防的局限性,认识到欧美列强的势力总有一天会达到日本。结果导致攘夷论后退,两年后,幕府取消了驱赶外国船只得命令。然而最终使日本开国的还是美国。

  为了得到发展北太平洋的捕鲸业的船港,培利(perry)舰队开入了浦贺,要求日本开放。其实事先荷兰政府已将此传闻告知幕府,劝其开国,但幕府一直半信半疑。一年后再度到来的培利舰队,最终迫使幕府订约,英,俄,荷,法亦接踵而至,历时200余年的锁国状态终被打破,这样锁国的海防也宣告结束。

  开放后的海防,必须以应付林子平所说的水战的海军为主体。当然,锁国时的幕府也并不是没有海军的,只是其本质不能相容。比如1838年,水户藩所造的军舰“日立丸”号,只因规模稍大,不合锁国政策要求而不许使用。现在的幕府已决定了开放,发展海军立刻被放到了首要位置。1853年9月,幕府撤销了1635年颁布的禁造大型船舶的命令,为组建和振兴海军迈出了第一步。

  这时,九州南端的萨摩藩已经招募人才,在着手进行重振萨摩海军的计划。这大概也是萨藩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吧。幕府也雇用了军事家高岛秋帆(1795-1866)和江川太郎左卫门等主持洋炮的制造和人员的培训,同时采用了佐久间象山提出的“海防八策”等主张。基本准备就绪,下一步就是军舰的问题了。

  1853年10月即决定向荷兰购买军舰。然而此时克里米亚战争正酣,荷兰政府没有马上答应日本的要求。 1854年8月,荷兰东洋舰队所属的蒸汽机船“森宾”号被派遣到长崎来,舰长费比尤斯中校受幕府之聘,停泊三个月,以此船为主要教材对幕府选拔出来的直属武士的子弟讲授海军的基础知识。日本海军正式开始发展了。

  1856年,荷兰政府接受了日本两艘炮舰“咸临丸”号和“朝阳丸”号订货,同时又以荷王威廉三世的名义将“森宾”号赠与幕府,改名为“观光丸”号,成为日本近代海军的第一舰。

  幕府也借此机会开办长崎海军传习所,将“观光丸”作为练习之用,聘请该船的荷兰上尉佩尔斯林肯等21人担任教官,日方命永井尚志为传习所总监,胜麟太郎(海舟)等为助理。传习生总共百数十人,均是从各藩选拔出来,包括70名幕臣。

  1857年,幕府在筑地开办军舰讲授所,长崎传习所的毕业生们大都转到此处继续深造,不久又改名为海军操练所。他们曾把“观光丸”安全的开到横滨,以示长崎讲习所的学习成绩。9月,向荷兰定购的“咸临丸”抵达长崎,第二年“朝阳丸”号亦到达,两舰均作为练习舰。由于荷兰顾虑当时的国际形势,停止向日本派遣教官,长崎讲习所便于1859年关闭了。

  此前的1854年5月,幕府在浦贺新建造了一艘双桅的欧式帆船“凤凰丸”号。与此同时,萨摩藩也建造了一艘3桅帆单舰“昌平丸”。而幕府依靠本国力量所建造的第一艘蒸汽船是“千代田”型军舰。

  虽然幕府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舰只还是主要靠从外国购买,除向荷兰定购外,向美国定购了“富士山”号,向俄国定购了“回天”号,向法国定购了“甲铁”号(后改名叫“东”号)等。其中向荷兰定购的“开阳丸”号,战斗力最强,是幕府海军的旗舰。

  1860年,日本代表团乘坐“咸临丸”从浦贺出发,访问了旧金山。舰长胜海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1863年,为了加强大坂湾的海防,幕府在兵库小野浜开办了海军讲习所,命胜海舟为传习指导。但因为传习生中有坂本龙马等当时杰出的天下名流,不久便引起了幕府的疑虑,一年后就将其关闭了。

  另一方面,因为人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所以造船和修船的必要性也就显现出来了。1861年,在长崎修建了一个洋式造船厂,称为长崎造船厂。接着又于1865年在江户附近开设了横滨制铁所,聘请法国海军工程师韦尔尼,仿效法国土伦军港,兴办横须贺制铁所。日方任命“计算奉行”小野上野介和“军舰奉行”木下谨吾等为筹备委员会成员。

  就这样,在幕府一门心思的发展海军之下,短短15年间,就拥有了洋式军舰45艘。这时筹办的横须贺制铁所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日本海军的造船中心。而由于开放所带来的国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最终发展成为了讨幕运动。虽然旧的幕府垮台了,新的明治政权诞生了,但因为西乡和海舟等领导人的远见卓识,避免了毁灭性的破坏。军舰和海军设施及海防思想等几乎都完好无损地被明治政府继承下来。

  明治海军真正创建是在1868年1月17日,当时维新政府既无船也无军。在伏见鸟羽战后,为了直捣黄龙,陆军方面由东征大总督有栖川炽仁亲王率领,海军方面则由嘉彰亲王为总督,大原俊实为先锋。他的任务便是将萨摩,佐贺和久留米三藩的讨伐军由海路运至关东。为此,大原任用萨摩藩士中原犹介和佐贺藩士浜野源六为参谋,率领各藩调来的“丰瑞丸”(萨摩),“孟春丸”(佐贺),“雄飞丸”(久留米)三舰,用了五日从大坂开到横滨,完成了任务。与此同时,3月26日,天皇睦仁在大坂天保山湾检阅了从萨摩,长门,筑前,久留米,安艺,土佐和肥前六藩征调来的六艘军舰(加起来只有2000吨,不及“定远”号三分之一)。这也是日本最早的阅舰式了。

  同时,幕府陆军总裁胜海舟力排众议,与西乡隆盛成功的使江户无血开城。当然,幕府军的8艘军舰中,新政府没收4艘(“富士山”号,“朝阳”号,“翔鹤”号和“观光”号),其余留给幕府。直到这时,明治海军才拥有了直辖战舰。

  但是内战并没有完全结束,刚刚平定了北陆奥羽,1868年8月,原幕府海军副总裁榎本武扬伙同大鸟圭介,板仓胜静,松平定敬等率领留给幕府的那4艘军舰(“开阳”号,“回天”号,“幡龙”号(后来改名为“雷电”号)和“千代田”号)及4艘运输船,偷偷开往函馆,占据五陵郭,举起了叛旗。但是在航行途中遇到了暴风雨,损失了2艘驱逐舰,接着又在江差战斗中损失了“开阳”号和1艘驱逐舰,船只将近损失了一半。

  为了平叛,新政府兴师讨伐。但光靠政府的战舰是不够的,幕府又征调了鹿儿岛藩的“春日”号,山口藩的 “第一丁卯”号,秋田藩的“阳春”号,广岛藩的“丰安”号,德岛藩的“戊辰”号,久留米藩的“晨风”号协同政府军的“甲铁”号,“朝阳”号,“飞龙”号等舰只,配合陆军,不出两个月就胜利平叛。

  稳定下来的日本海军,首要任务是制定一套体制,当然前提是海陆应分开。起初海军还和陆军一起从属于“三职七科制”中的“海陆军务科(后改为三职八局后,海陆军务科才改为军防事务局,其实换汤不换药),岩仓具视,嘉彰亲王,岛津忠义三人任海陆军务总督,广泽真臣和西乡隆盛为海陆军务次官。但将海陆军分开还是在1868年4月21日,官制改为太政官七官制。海陆军由军务官知事嘉彰亲王统管,军务官判事大村益次郎辅之。下辖二局四司,二局便是海军局和陆军局了。不久,7月14日,军务官就上交了一份报告,称“兴建海军乃当务之急,而创办海军学校则是此中第一要事”。睦仁天皇好像也很重视,于10月下谕称:“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当从速奠定基础”。

  到了1869年7月8日第四次官制改革时,军务官改为兵部省,首任长官兵部卿仍是嘉彰亲王。此时兵部省所关辖的舰船仅有3艘(“富士山”号,“甲铁”号,“千代田”号)和4艘运输船(“飞龙”号,“飞隼”号,“快风”号,“长鲸”号)。这是因为在军务官时代所管辖的舰船中,有许多是老朽或不适用的,它们都被归还给了各藩。

  而这以后的几年内,日本海军也并无有什么实质上的发展。1869年8月,维新政府购买了1艘运输船(“大坂丸”号)。次年,鹿儿岛藩和山口藩各自贡献了2艘军舰,佐贺藩,熊本藩,丰津藩和静冈藩也各奉献了1艘运输船。1871年,山口藩和佐贺藩又分别献出2艘和1艘军舰。这些船舰均划规兵部省管辖。

  此后直到废藩置县,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陆海军的独立。兵部省于1872年1月13日上书太政官:“海陆军情况迥然不同,其官员不可兼任,须将两种军职分开。故奏请批准废除兵部省,分置海军省和陆军省。”对此,太政官准奏,并于1月13日回复:“诸君提议分别设置海,陆军省,以简化军务,节省费用,谋求两军之强大,实为护国之道,亦是各国建军规律,故须按兵部省奏折从速改革。”(每读到此处,总想起北洋水师丁汝昌竟是陆军将领,叹息不已)。1873年12月25日,任命胜海舟为海军卿。同时,各藩将所有战舰全部上交政府,但大多是些破旧舰船,不堪一用。其实当时的海军也不是没有扩充计划,前原一诚任兵部大辅以后,想把重点放在海军的建设上,当时兵部省的预算规定陆军经费为12万石,海军经费为10万石,前原却将陆海军经费各改为15万两,并于1870年5月,向太政官提出建立强大海军的建议。前原建议的内容是,军舰大小2百艘(其中蒸汽厚铁甲舰50艘),外加蒸汽、运输帆船20只,常备人员2万5千名(其中军官以上2千名、军士3千名、水手1万5千名、水兵5千名、火夫2千3百名、各种技工等2千3百名),计划用20年的时间来建成这个强大的海军。分二十年为三期,每期七年。所需经费,第一期头两年拨款3百万两,第二个两年拨款5百万两,下余3年拨款7百万两。如折合石数,每年平均约为150万石,相当于全国(包括藩在内)岁入1千2百万石的八分之一,据前原说,这种经费的比率比起英国以岁入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用于海军,还不算多。

  同年,那些从欧美留学而归的萨长藩士,大概是看马汉的《君主论》和其他著述,受了启发,于1873年1月10日实行了征兵制,使日本海军发展有了基础和保障。

  明治初的几年,日本从自身实力等因素出发,所定的目标是抵御外辱,富国强兵,还不敢有什么侵略的野心。但随着人材的增多,理论的发展,军舰的建造等方面情况的变化,日本逐渐走上了一条对外扩张之路。

  就在各项基础措施都在紧锣密鼓的组建之时,人材的问题逐渐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上面曾说过的1868年 7月14日军务官的奏折上就提及过此事。到了1870年5月4日,兵部省提出了“大办海军”的建议,将海军军官的教育问题单列为一项,强调培养军官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军舰的灵魂是军官,无则,水兵无以发挥其所长,舰船将成为一堆废铁。况且海军军官应掌握之知识深奥,达到精通熟练程度绝非易事,故尽快创办学校,广选良师,教育海军军官是建设海军之头等大事。”

  这样设在东京筑地的原幕府海军操练所得到了恢复,并于1870年1月11日举行了首届学员开学典礼。学员是命令萨,长等十六个藩派出的年龄在18至20岁的志愿者,及约100名走读生。同年11月4日,更名为兵学寮,取消走读制,并选拔了15名少年生和 29名成年学生。(被捧为“明治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就是这15人之一)兵学寮的第一任校长是海军大辅川村纯义,教官中也有像数学权威赤松则良这样的泰斗级人物。同时“千代田”号作为了练习舰隶属于海军兵学寮。但是缺乏经验和诸多现实问题,使兵学寮没有能取得重大的成果,一直到了1873年,英国海军少校道格拉斯率领一个34人教官团来日,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才使教育走上了正轨。

  1874年5月,设立横须贺分校,轮机专业的学员迁往分校,这就是后来海军轮机学校的前身。1881年 7月28日成为海军轮机学校而独立。另外1873年设立于筑地海军医院内的海军医院学校是海军军医学校的前身,1874年设立于东京芝山内天神谷的海军会计学校是海军财会学校的前身。除此外,明治初年,还开办了炮兵学校,水雷学校,通信学校,航海学校和工程学校。

  两年后,海军兵学寮又改名为海军兵学校,并于1888年8月1日,校址从筑地迁往广岛县的江田岛。而从这里毕业的第一届学员(1889年)中出了不少名人,其中有被称为明治海军青年军官象征的广濑武夫等等。(就是那个在日俄战争中,为阻塞旅顺港中的俄舰队,驾船堵塞港口,并且死在了那里。)几乎同时,1888年建立的海军大学也送走了首届毕业生。

  为了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术,1870年3月14日,派遣了鹿儿岛藩的前田十郎左卫门和德岛藩的伊月一郎两人到英舰“奥德斯阿斯”号上实习,学习航海技术。这是维新后,海军当局正式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1870年12月又制定了留学生规则,这一年共向美英等国派出了18名学生。这其中不乏后来日海军的栋梁。

  东乡平八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最早的12名留学生之一。不过英国海军部不让其进入英国海军学校学习,只让他进了商船学校。在该校的实习船“乌斯特”号上学习了海军技术两年后,又转到帆船“汉普郡”号上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航海训练。接着他又受命监督英国为日本建造的“比睿”号,并于1878年5月,乘该舰回到了阔别八年的日本。

  这其中也有那位黄海海战日军先锋四舰指挥坪井航三,曾于1871年6月在美国亚洲舰队旗舰“科罗拉多” 号上学习航海技术长达三年。那个山本权兵卫也先后在德舰“维尼特”号和“莱比锡”号上实习了两年左右。到1907年为止,大约有170余名留学生在世界各国汲取先进的航海知识。他们成了后来使日本海军振兴的一支强大的领导力量。说到这里还要补充一下,其实早在幕末就已经派遣过留学生到荷兰学习专业知识,那位发动函馆叛乱的榎本武扬和明治时的造船专家赤松大三郎就是最先派去的15人中的两位。

  在海军建设上,好像“走出去”和“请进来”也是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以上说到的那位道格拉斯和下属34人应该算是对日海军发展最有贡献的了。截至1876年,日本请来外国教官和技术人员共计469名,直到1890年时,他们才全部离开了日本。

  光有技术还不行,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明治政府不惜花费了巨额经费,对学校毕业生实行远洋航海实习制度。同时这也是对海军的一个宣传和扬威于世的机会。第一次远洋航海始于1875年“筑波”号(1978吨,载山本权兵卫班47人)对旧金山和夏威夷的访问。此后又在1878年访问了澳洲(“筑波”号,鹿野勇之进班)。同年,国产舰“清辉”号(井上良馨班,他可后来也是海军元帅啊)又完成了欧洲之旅。这也被成为是明治海军的三大远航。

  当然,除此之外还进行过多次航海。比如1879年,斋藤实(中学历史讲过的“二二六”兵变中那个被青年军官刺死的)班;1880年,岛村速雄班等等。除了在日清和日俄战争时,其他时间一直没间断过远航训练。这也为日海军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经验和实战技术。

  对于日舰的远航,欧美各国对其有着良好的评价。如英国的《先驱论坛报》对“清辉”号的访问进行了这样的报道:“日本人用自己制造的军舰,在没有一个欧洲人帮助的情况下进行远洋航海,实在令人赞叹。尤其是舰长精通自己的业务……,与英国舰相比,“清辉”号决不逊色。”

  附:明治政府接收留用的旧幕府和各藩的主要军舰

  幕府 千代田、咸临丸、朝阳丸、观光丸、富士山、蟠龙(雷电)、甲铁(东)

  萨摩藩 乾行、春日

  佐贺藩 孟春、日进

  长州藩 第一丁卯、第二丁卯、云扬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