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来的江山:美国拓疆战史(下)

  五、北美印第安战争

  印第安人为北美的原住民,当西方殖民者刚来到美洲无力生存时,他们曾给予了无私的援助,他们认为白种人是邻居,应是可以共患难的朋友,他们却没想到,这些白人一旦缓过劲来就开始侵夺他们的土地了,印第安人被迫反抗。史学界一般将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期称为初期北美印第安战争,这时期的印第安人独立作战,使立足未稳的殖民者们遭到了多次失败,始终未进入北美内陆。17世纪中期至1815年被称为中期的北美印第安战争,这一时期的印第安人因受西方殖民者的怂恿而参与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为自己树敌不少,内部四分五裂,实力大减,却没得到什么独立自由的保障。1815年至1890年被称为末期的北美印第安战争,这期间战争的双方主要为美国人与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最后遭到失败。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印第安人出于对殖民地居民扩张的仇恨与渴望得到与英国进行贸易的机会,大部分的印第安人站在了英国一方,只有少数站在大陆军一方,印第安人在战争中给予大陆军以沉重打击,使大陆军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来对付印第安人,独立战争最后一次陆战就是为了消灭肖尼人,战争结束时北美十三州沿海地区的印第安人已绝迹了。美国独立后,英国、法国、西班牙为防止美国扩张,都支持印第安人对美国西部边境进行攻击。美国为开拓西部土地与印第安人苦战连年。1780年10月,哈马尔将军率1453名正规军与民兵攻打印第安纳地区的印第安人,因他未能集中兵力,而是兵分三路,最后被击败,死亡183人。1791年9月,圣克莱尔率2000人向印第安人发起第二次攻势,11月3日在沃巴什河畔宿营时,因未派兵警戒,遭到1000多名印第安人的袭击,死637人,伤263人,该战震惊了美国。为报复印第安人,安东尼?韦恩率3个团2000人再次发起了攻击,他于8 月中旬在托莱多附近与印第安人相遇,印第安人隐藏在大量的倒木后,韦恩待印第安人分兵筹粮时发动攻击,取得了胜利,迫使印第安人签订了《格尼维尔和约》,获得纽约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土地。在第二次独立战争中,印第安人站在英国一方,有2500人协助英国人作战,这时出现了印第安人天才的将领——特姆库塞。他是肖尼族酋长,杰出的讲演家与军事家,天才的组织者。在他的领导下,印第安人空前的团结,军事实力十分强大。1811年秋天,他的兄弟私自作主在蒂普卡鲁之战中使哈里森蒙受重大损失,但同时也损失了当时印第安部落几乎所有的精华。他与英军一起攻陷底特律,俘2500名美军。1813年他率军与英军合作击退美军对底特律的反攻,全歼美军一个旅。1813年10月5日,哈里森率军在泰唔士河边的莫拉维安镇将其击毙。他的死使西北地区英印联盟瓦解,削弱了印第安人的力量。第二次独立战争时,南方的克里克人还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在“第二次独立战争” 中曾提到这些。

  第二次独立战争后,美国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印第安人自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一条又一条的法律被制订出来以使白人侵夺印第安人土地合法化,而这些法律的制订却没有征求过印第安人的意见,民主在这里受到了最大的践踏。美国总统门罗宣称:无论怎样的方式,无论怎样的形式都不能将他们(印第安人)包括在我们的体系内。美国于1824年成立了“印第安事务局”,迫使印第安人廉价卖出土地,迁移到更贫瘠的土地上去,并驱使移民对印第安人进行屠杀,当时的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采取的就是种族灭绝政策。

  印第安人对美国的灭绝政策进行了猛烈反抗,1825-1827年克里克人与美国对抗了两年。切洛基人打了整整11年。1812年,印第安酋长黑鹰率三百多名战士与一千多名家眷为保卫家乡与美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他的游击战术使美军蒙受了很大损失,最后黑鹰兵败被俘,他义正严辞地说:“我爱我的乡村,我的玉米地,我的人民,我就为这些而战。”俄勒岗地区的卡尤塞人进行了长达七年的“卡尤塞战争”。而规模最大的当数“塞米诺尔战争”,美国政府为强占佛罗里达境内的印第安人塞米诺尔族的土地,发动了三次战争。第一次(1817-1818),杰克逊奉门罗总统之命,以追捕逃跑黑奴为由进攻西属佛罗里达。塞米诺尔人歼灭了美军一支分遣队,美军在攻打塞米诺尔人的同时占领了西班牙人的两个要塞,迫使西班牙于1819 年以500万美元的代价割让了佛罗里达。第二次(1832-1842),杰克逊任总统后,以塞米诺尔人拒绝迁往密西西比河为由先后动员了5000正规军与 20000名志愿军,在斯科特与泰勒指挥下进行了四次远征。塞米诺尔人与逃亡黑奴在奥斯西奥拉的指挥下利用地利与美军周旋,多次击败美军。1837年美军摧毁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基础,也就是采取了三光政策,并背信弃义地将去谈判的奥斯西奥拉扣留,折磨至死,此后佛罗里达地区的战事逐渐平息。美军在这点上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什么区别,尼加拉瓜的桑地诺就是死于这种所谓的谈判。难怪哥伦比亚的革命武装阵线领导人不愿与政府公开谈判,原来这样的事在美洲有传统啊!美军在战后强行将3000名印第安人迁往西部保留地,但当地仍留有很多印第安人。第三次(1855-1858年),1845年佛罗里达州成为美国的一个州,美军将最后一批印第安人强行迁到了保留地。独立战争中的小英雄、美国扩张战争中的大英雄杰克逊据说在老年时对自己早年在印第安战争中的背信弃义行为有所悔悟,临死前他说:“无论白人与黑人,愿我们大家都在天堂里重逢。”不过,他还是没提到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在战争中遭到了巨大损失,切洛基人在迁移过程中损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口,1838年克里克人和契洛克人被武装押运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保留地,1.4万人中死亡了4000人,被条路被印第安人称为“血泪之路”。1820年,在密西西比河以东还有 12.5万印第安人,到1845年不到3万人,到南北战争前,这一地区的印第安人几乎已绝迹了。

  美洲印第安人的命运在西欧列强设立的殖民地中是最悲惨的。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存权曾与号称最讲人权的美国人进行了长期的苦战,最后因为自身民族的落后与策略的失误而失败了。他们的遭遇以事实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可以吃不饱饭,但手里不能没有枪,发展权是建立在生存权上的,生存权首先就是要有安全保障,不过像朝鲜这样穷兵黩武的国家除外。同时,一个民族的前途不能寄托在与压迫者属同一类的国家手里,英国、法国、西班牙只是想利用他们来牵制美国,并不是真心帮助他们独立。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就曾压迫过印第安人,如今会真心给予印第安人援助?印第安人当初接受这些援助也有想利用这些国家谋求民族独立的想法,但他们却忘了,他们始终是弱者,当印第安人的要求侵害到这些国爱的根本利益时,他们抛弃印第安人就如同拔开头发上的一根草一样。印第安人在心甘情愿被利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充当了阻止历史前进的角色,这便成为以后美国人对其进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借口,对于一个进行正义事业的弱小民族来说,这是多么无奈的事啊!有些“民运分子”就说过要利用美国在中国推行“民主” ,他们却忘了美国的谍报技术是多么的先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美国人的掌握中,谈何利用?最终自己成为了阻碍民族复兴的罪人。

  美国人在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对这些印第安人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尊敬,不过这已是一百多年后的事了,他们将大批的印第安勇士名字用来命名自己的各种产品,如黑鹰直升机、阿帕奇直升机、切诺基越野车等。想来也真是可惜,印第安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特别是北美的印第安民族,他们完全可以成为美国人发展过程中的伙伴,但因当时美国没有成熟的民族政策与西进运动中的无组织性而使两个北美当时最有生机的民族成为了死敌,美国民族中由此少了一份优秀的生理与社会基因。联想到中国现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西部大开发,我不由十分庆幸,虽然西部还有不少民族矛盾,但我们国家吸取了历史教训已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保障政策的实施,大批的优秀民族将融合到一起,中华民族由此注定将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社会与生理基因。

  六、门罗主义与美国扩张

  1817年,詹姆斯·门罗就任总统,这段时期美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内一派欣欣向荣,而当时美国的外部环境却危机四伏。从1810年起,西班牙所属美洲殖民地纷纷独立,美国对此热情支援,并趁西班牙无力应付之时从中得到了大量好处,佛罗里达就是在这时取得的。1815年拿破仑垮台,以俄、奥、普为首的神圣同盟企图恢复1789年以前的旧秩序,到处扑灭革命,并让法国派兵控制了西班牙。美国由此感到了威胁,他们担心神圣同盟以西班牙宗主国的身份来镇压西属美洲的独立运动,进而扼杀美国的独立。而这时俄、奥等国的昔日的盟友、美国的敌人英国出于争夺拉丁美洲的贸易特许权与抵制神圣同盟的扩张的需要,提出与美国合作抵制神圣同盟对美洲的干涉,英国外务大臣乔治?坎宁建议英美双方共同作出不占有任何西属殖民地的保证。门罗总统与前任总统杰斐逊为抵制神圣同盟的扩张都主张接受这一条件,但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认为神圣同盟不大可能入侵拉美。正当美国还在犹豫不决时,英国却以已迫使法国保证不得侵犯拉美为由宣布不再需要美国的合作了,因法国是神圣同盟中海军力量最强大的,没有法国的参与,神圣同盟是不大可能侵犯美洲的。此举使美国政府完全地迷茫了,他们既怕神圣同盟联合英国进攻美洲,又担心英国单独挑起反对列强入侵美洲的重任,使新独立的美洲国家纷纷投入英国怀抱,从而影响美国在美洲的利益,经过内阁的多次磋商,美国政府于1823年12月2日的国情咨文中的对外关系部分阐明了美国的立场,提出两个原则----“不再殖民原则”与“不干涉原则”。“不再殖民原则”是指除原有的殖民地外,西方列强不得在美洲再建立新的殖民地。这一条对于英国与俄国的影响最大,这时的美国俨然以美洲代表自居。“不干涉原则”指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同时美国不干涉欧洲。当时的美国还没有实力干涉欧洲事务,也没有实力抵制欧洲对于美洲的干涉,这样提的目的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联合美洲新独立的国家争取国际政治中的主动地位。

  1823年的门罗咨文是门罗主义的蓝本,由于美国当时实力尚弱,这只是一纸宣言,还未真正执行。这个宣言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它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给予拉美新独立各国以道义上的支持,同时提高了拉美各国的信誉,这个宣言公布后拉美债卷立即涨价。这个宣言的实质是宣称美洲是美国人的,不许其他国家插手,为以后美国在美洲的扩张埋下了伏笔。

  门罗主义只是为防止西欧列强染指美洲,并不是针对美国人自己,这上点在墨西哥战争中得到体现。1844 年大选,美国民主党和辉格党之间争夺总统宝座的斗争十分激烈,他们都想通过推荐自己的政治代表实现这一主张。民主党人急不可待地提出了自己的竞选纲领: “在尽可能早的时期内再度占领俄勒冈、重新吞并得克萨斯是美国伟大的战略。”这一蛊惑人心的政治纲领向南方和北方的扩张主义者都发出呼吁,尽管这一纲领有机会主义和伪造历史事实的成分,但它深得“显然天命”的精髓并流传全国。结果,民主党候选人詹姆斯?若克斯?波尔克战胜了辉格党的候选人,当选为美国第十一任总统。有人将波尔克在选举中的胜利解释为人民授权他去再度扩张——去获取俄勒冈和得克萨斯,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波尔克果然不负重望,上任后,开始了他的庞大的解决俄勒冈边界问题和取得墨西哥属地加利福尼亚地区,兼并得克萨斯和俄勒冈的施政计划。因为加利福尼亚当时是墨西哥的属地,而美国移民在这里都不断增加。波尔克就职后的第三天,墨西哥驻华盛顿公使就提出抗议,反对美国国会在2月下旬通过的关于合并得克萨斯的决定,说这是“侵略行为”。此后不久,美墨两国断绝了外交关系。1845年12月29日,美国会批准得克萨斯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这个计划实现后,波尔克又积极推进从墨西哥手里获取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两地的计划。他向墨西哥政府提出要收买这两处土地,但遭到拒绝。波尔克认识到,要达到目的非动用武力不可。卖不到就抢,这样的地产商人可算是世上少有的了,不过他与欧洲的君主们相比又显得有“礼貌”多了,为网上诸君推崇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就曾说过:如你需要什么,去拿就是了,理由总是找得到的。

  这时得克萨斯、墨西哥边境发生争端,引起了武装冲突。这正是波尔克所期待的,因为在这次武装冲突发生之前,波尔克就已经拟好了一份请示国会批准对墨西哥宣战的咨文,所以当美墨军队交火,墨西哥军队越过格兰德河时,他就把这一情况加入到咨文内容之中。5月 13日国会正式向墨西哥宣战。波尔克亲自担任了总司令,同时还充当战争总调度。他严密地控制着战争的每一环节,为以后的总统开创了以白宫而不是以国会为战时权力中心的先例。

  在战争中,最使波尔克恼火的是陆军的两位高级将领:斯科特和扎卡里?泰勒。正如各自的绰号一样,这两个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泰勒的绰号是“老粗”,他很少穿军服,战略和战术能力都很有限。他对军事情报和作战计划都毫无兴趣,斯科特只好将威廉。布利斯上尉派给他当参谋长。布利斯是陆军中公认的“智囊”,绰号“精确”,他弥补了泰勒对战争的片面看法——即战争不过是行军、射击和冲锋。但泰勒的优势在于在战场上能指挥若定。他总是骑在那匹名叫“老惠特尼”的马背上,一条腿跨过前鞍,嘴里嚼着一根稻草,从不惊慌失措。

  斯科特的外号是“老吹”,自1841年起就担任了陆军总司令的职务。他喜欢特制的军服,具备较好的战略和战术才能。虽然斯科特并非西点军校出身,但却对军事研究兴趣浓厚,涉猎极广,还写过战术教材,是一位谨慎的指挥官,在军事行动或战斗之前,总要进行全面的计划、侦察和布置,以至假设和训练。

  让波尔克更为恼火的是泰勒和斯科特同属辉格党,又都有问鼎白宫的野心。波尔克不愿意让辉格党将领打赢这场战争,唯恐其利用军事上的声望,因此他总是存有戒心。

  波尔克提议设立中将军衔,并打算提名一位民主党人来据此高位。但国会拒绝了他的这一提议,于是,当时的美军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总司令与他不信任的高级指挥官共同指挥战争。

  扎卡里?泰勒经陆军部批准,动员了1390名服役期为3个月的民兵,同时,埃德蒙?盖尼斯将军也动员了1.l万名服役期为6个月的民兵。在应急征用民兵的同时,从战争需要出发,美国又从长远考虑,增加了正规军人数。

  此外国会要求征募5万名志愿兵,服役期为12个月,或延长至总统决定的整个战争期间。陆军部的理解是应按5万人的总需求调动经过整训的志愿民兵部队。但是波尔克犯了一个错误,他授权各州甚至各部队自行选择一年或整个战争期间的服役期,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各州和部队几乎一致地选择了前者。

  这些分散动员、组织起来的志愿民兵,纪律极差,肆无忌惮地到处奸淫烧杀。对此,墨西哥人称他们是“地狱里来的魔鬼”。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时的民兵已不是为争取独立而战的游击战士,而是为扩大生存空间而侵略他国的非职业军人,即然这场战争的根本任务就是掠夺别国的土地,当士兵的掠夺一点别国的财产与女人的贞操也就不奇怪了,反正以后都是一个国家的了,这也算是“人民内部矛盾”吧,所以有人将这些事单纯地归罪于民兵是错误的,人民虽说从个体来说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从一个整体、从长期来说人民永远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在正规军眼里,这群志愿民兵也实在是令人讨厌,一位正规军人把路易斯安那州的志愿民兵形容成“一群醉了的、无法无天的暴民”,只会“相互模仿彼此的兽行”。

  但志愿民兵们也是牢骚满腹。一位志愿民兵抱怨说,即使他单枪匹马俘获了敌人一个军,“也不会得到应有的表彰,因为我不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 所幸我们的军队没有这样的情况,只要立了功,不管上不没上过军校,都能有进修提升的机会。

  志愿部队虽然有时作战表现得很差,但一般来说,他们还是像正规军一样顽强作战,斗志昂扬。经过几次战斗的锻炼,他们的素质提高很快,斯科特就曾证实了这一点:优秀的军官能够很快地把普通平民转变为出色的士兵。

  战略计划是波尔克、内阁和陆军总司令斯科特共同商讨制定的。其目标十分明确:封锁墨西哥海岸,夺取西部各州和得克萨斯南部,包括新莱昂、科阿韦拉、奇瓦瓦、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波尔克希望,经济压力和武力征服会迫使墨西哥屈从于他的领土要求。

  执行封锁任务的部队是由大卫?康纳及其继任者马修。佩里率领的海军本土分舰队。一般地说,封锁任务并不危险,因为美国海军占有绝对优势。海湾中没有一艘敌舰出现,海盗也不足为患。但出人意料的是,美军此行极为艰难,军舰上补给短缺,许多水兵得了坏血病。而 4月至10月期间又有黄热病流行。接睡而来的打击这些几乎使部队失去了战斗力,好在这期间没有敌船出现,海军除了为加强封锁效果而去攻击敌人的港口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无所事事。

  “老粗”泰勒的军队兵不血刃地占领马塔莫罗斯镇之后,又进入了新莱昂州。他的目标是首府蒙特雷,但他的行动却很迟缓,直到9月19日才到达那里。蒙特雷坐落在圣卡塔丽娜河北岸的高地上,河流护卫着后方。城西有两座筑有堡垒的小山,城北是一座由未完工的教堂改建的要塞,城东有两座较小的碉堡,四周筑有围墙工事。城内石筑房屋的墙上都开有射击孔,街道设有路障。

  墨西哥的佩德罗。德。安帕迪亚将军接替阿利斯诺守卫在这里,他统率7500名士兵和42门大炮,土气高昂,决心毙美军于阵前。除了兵力和火器很强之外,这里还有坚固的防御工事,足以使不果敢的指挥官望而生畏。

  泰勒一向以从容自信著称。这次尽管他只有6200名士兵,又缺少合适的攻城炮,他还是下令进行大胆的两翼包围。他派出威廉。沃思上校率领一个师迁回到城西,另外两个师从东面攻城。

  泰勒告诉部队:无须等待,进入攻击地域立即攻击。这一次,泰勒这个“老粗”在计划细节上显然存在着失误,因为两翼部队的行进速度和路线长度及道路状况都不尽相同,肯定会出现配合上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敌手也出现了失误,没有趁泰勒立足未稳之时发起进攻,结果贻误了战机。9月21日至24日期间,泰勒的部队突破防线步步深入该城,攻势很猛。墨军见败事难免,举手言和,泰勒也怕拼下去,自己的兵员也会增加伤亡。

  于是,安帕迪亚和泰勒签署了一项为期8周的停战协定,允许墨西哥军队全部撤离蒙特雷,将该城拱手让给美国人。

  波尔克得知这一停战协定时大为震怒。他认为,如果泰勒坚持下去,全歼安帕迪亚部队,再向墨西哥境内推进,“那么,这场战争很可能会彻底结束”。

  他显然不理解泰勒当时的危险处境。要想全歼敌军,必须经过激烈的巷战,必然会遭受重大伤亡,泰勒部队的伤亡当时已达500多人,士兵们疲惫不堪,土气低落,加上这次战争的后勤供应不足,部队的弹药也将告筹,实在是无法再战了。

  波尔克不察实情就认定是泰勒指挥不力,下令无论如何要取消停战协议。“老粗”怀疑波尔克是出于政治原因企图使自己名誉扫地,但总统的命令又不能不从,只好遵命移师科阿韦拉州的首府萨尔提略。

  其实,这时的泰勒并不想继续进军,因为下一个目标可能是远在南部300英里之外的圣路易斯波托西,而且前方道路崎岖难行,部队真的去了那里,也许会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由斯蒂芬?卡尼率领的西路军于6月份离开利文沃思堡,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长驱850英里,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圣菲市。接着,卡尼率领300人继续西进,增拨出征加利福尼亚的美国部队。

  进军途中,卡尼得知美国已控制了加利福尼亚,于是他让随行的大部分人返回圣菲市,自己只带百余人马继续西行以示增援。

  但这时,美国及参战部队都没有料到,忠于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人在9月底举行了反对美国占领者的起义。到 12月中旬,墨西哥人中的忠诚分子也举行了类似起义。当卡尼率领疲惫不堪的部队到达加利福尼亚时,正巧赶上并参与了海军太平洋分舰队在12月底至第二年五月初的平息叛乱行动。1847年2月初,卡尼在圣菲市的继任者斯特林。普赖斯在道斯打败了新墨西哥人,镇压了这次起义。

  此后,在这两个州内,美国的权威再未受到过任何挑战,这是远征墨西哥让美国人最满意的一幕。

  与其说美军的出征不断得势,不如说对手实在不堪一击。泰勒和卡尼以外的两路纵队,就交上了这样的好运。他们按计划向奇瓦瓦州首府奇瓦瓦市进发。约翰。伍尔率领3个志愿民兵团和少数正规军部队于9月底离开圣安东尼奥,亚历山大。多尼芬率领850人的密苏里第一志愿骑兵队于12月中旬从新墨西哥的瓦尔韦德出发。伍尔还未到达奇瓦瓦市,就获悉奇瓦瓦的驻军已弃城而逃。所以,伍尔认为再去奇瓦瓦意义不大,就继续南下了。

  1846年12月底,伍尔的部队终于同“老粗”会合,共计行程900英里,竟未用一枪一弹。多尼芬的骑兵部队多少闻到了点火药味,因为他们大小也打了两仗,一次是在埃尔帕索以北的埃尔布拉齐托,另一次是在距离奇瓦瓦15英里的萨克拉门托河。两仗胜利后他们进军到了奇瓦瓦,一进城他们便发觉自己处于敌对的环境中,感到十分孤立。多尼芬写信请示伍尔,伍尔命令他向主力会合。于是多尼芬奉命向伍尔靠拢,可笑的是他们行程几个月,走了1800英里才到达泰勒的驻地,因此未能赶上“布埃纳韦斯塔战役”。或许是意在躲过这次战役吧。

  1846年夏、秋两季的战事中,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在战争之初就被轻而易举地征服了。然而,墨西哥却断然拒绝了和平倡议。美国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原定的战略目标却未实现,因为它未能迫使墨西哥就范。对此,波尔克及其顾问重新研究了美国的战略问题,并且做出决策:1846年10月占领韦拉克鲁斯,然后从那里派一个远征队进军墨西哥城。

  新战略计划的目的是要强迫墨西哥人坐下来谈判,将领土让给美国人。这是波尔克发动战争的初衷,为此,波尔克经过筛选,决定由斯科特担任总司令。

  选择斯科特是因为自战争初期起,他就一贯坚持必须再度向墨西哥谷地发动进攻,这让人想起1521年,年轻的西班牙人埃尔南多?科尔特斯率领远征队从韦拉克鲁斯出发征服墨西哥的故事。

  受命后,斯科特便上书对这次军事行动做了周密的安排。他估计需要4000名正规军和1万名志愿部队。他说服总统和国会必须在黄热病季节开始前攻下韦拉克鲁斯。由于没有时间再组建新团,斯科特在受命指挥此次战役行动后,调动了泰勒的一多半兵力,几乎包括他全部的正规军,并粗暴地命令泰勒转入防御。

  对于波尔克来说,这个决策多少带有政治色彩,因为他不希望泰勒成为英雄,更不希望泰勒成为未来的总统。这样做,对泰勒是一次双重打击,泰勒不仅失去了作为统帅的机会,还失去了大部分土兵,指挥员没兵是很难成为英雄的。对此泰勒心里十分明白,他愤怒地指责波尔克和斯科特合谋中止他的军事生涯,并阻止他成为1848年辉格党的总统候选人。

  斯科特从泰勒手下抽调部队的命令落入了敌军之手。墨西哥新任指挥官圣塔安纳决定在萨尔提略攻击被削弱的美军。

  交战前两军都作出了一些令对方费解的事。首先,泰勒不相信圣塔安纳会进行如此艰苦的行军向他进攻,结果圣塔安纳长途跋涉穿越沙漠来到了他的面前。

  而圣塔安纳不相信泰勒部队还有战斗力,结果,泰勒拒不服从斯科特要他实施防御的命令,反而向阿瓜努埃瓦进军。

  1847年2月20日,圣塔安纳率领2.5万人抵达恩卡纳西翁,距泰勒驻地35英里。美军派得克萨斯突击队的本喀卡洛克少校潜入墨西哥营地,确切查明敌军数量,并迅速将这一坏消息报告了泰勒。泰勒当机立断,将部队撤出阿瓜努埃瓦,来到位于布埃纳韦斯塔正南面的坚固防御阵地。他只有4500人,而其中约90%是从未打过仗的志愿民兵,事态对泰勒来说相当危险。

  墨西哥部队似乎胜券在握,他们把泰勒视为囊中之物,只是如何取之而已。

  2月22日,圣安纳致函泰勒,敦促他投降,宣称他“绝无可能逃脱惨遭失败,被剁成碎片的命运”。如果是当年的赫尔也许又举手投降了,因为这时的局面远比当年更没希望,可“老粗”泰勒这时却把他不怕天、不怕地的性格展示了出来——拒绝投降。

  波尔克对自己任期内美国扩大领土的成绩有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的获得,俄勒冈边境问题的解决,得克萨斯的合并,使美国的领土延展到格兰德河。所有这一切成绩总合起来,对于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其意义之重大,是自从宪法订立以来的任何成就都不能与之比拟的。波尔克这样说也算不上夸口,随着佛罗里达、得克萨斯和俄勒冈的并入及墨西哥领土的并入,使得美国的版图得以扩大,居民点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成了地跨两大洋的庞然大国。(有关墨西哥战争一段大量引用了杨家祺、刘庆忠的文章,我觉得他们这一段写得实在是不错,谨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后话

  1810年至1860年间的五十年内,美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九倍,这些工业主要集中在北方,这使美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空前地强大,他们需要更大的发展机会。而美国的国家政权因历史原因却长期掌握在南方种植园奴隶手里,他们大力推行各项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力图把奴隶制推广到全国范围之内。同时,奴隶制种植园禁崮了大量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所生产的低附加值产品被大量出口到欧洲以换取欧洲高附加值的生活必须品,这就使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得不到为更大发展所急需的原材料、产品市场与自由劳动力,这一切都限制了美国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当时人民越来越对灭绝人性的奴隶制反感,矛盾正在一点点地聚集。当初在发表《独立宣言》时抛弃杰弗逊所写的关于遣责奴隶制的一段话的后果逐渐显现,一颗定时炸弹正在滴滴答答地走着,接下来就该是林肯与格兰特的时代了,在付出几十万生命的代价后杰弗逊的话将重新被美国人民拾起。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