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的首次大捷—静边军之战
- 2016-07-22 12:37
-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中国历史地理学家经过多年实地考察研究证明,史书上未做详细记载的静边军之战,其实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中极具战略意义的首次大捷,以至成为唐军由战略溃退到战略反攻的转折点。
汉朝、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并称为汉唐盛世,唐朝先后经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发展到全盛。但是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期,在长期和平繁荣的条件下,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功绩,政治日趋腐败,特别是荒废府兵制,削弱了中央集权,放纵了边镇割据势力,以至酿成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时为平卢(治今辽宁朝阳)、范阳(治今北京)、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乘机发动叛乱,率15万大军由范阳南下,直指洛阳和长安。史书记载叛军“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这场浩劫,对唐朝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也使唐朝由此转入衰败。
正当唐廷一筹莫展之际,朔方(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郭子仪避过叛军主力和主攻方向,率朔方镇军向东循黄河北岸,环绕河套,插入敌后,从侧翼突击,攻占振武军(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北),一举攻占河东战略要塞、进入塞内的桥头堡——静边军城(今山西省右玉西北右卫镇)。静边军一役,郭子仪击杀胡骑7000.由此,唐军乘胜收复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东北),进而攻下雁门关,打通了南下河东、东下河北的战略通道。
靳生禾、谢鸿喜教授研究认为,过去史家和史籍的注意力都在叛军的主力和主攻方向上,即安禄山由范阳南下,渡过黄河,直指洛阳、长安一线,而对叛军侧翼战场的静边军之战,或只字未提,或一笔带过。其实,这场战役却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首捷。郭子仪攻占静边军,使唐军成功地进入河东,进入河东则成为唐军由战略溃退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对于唐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靳生禾教授认为,静边军之战后,唐军开辟了全新的战略局面:在敌后,唐军的进攻像是给安禄山惨淡经营多年的老巢三镇嵌进一个巨大的楔子,使叛军后路断绝,失去依托,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长驱南下而无后顾之忧了。不仅如此,只要叛军无力拔除这个致命的楔子,那么楔子造成的突破面势必越来越大,以至把叛军腰斩为二,使其北线与南线失去战略联系,从此首尾失顾,其发展趋势只有被各个击破了。
靳生禾现为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所教授,长期以来和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所谢鸿喜教授合作,致力于中国古战场研究,迄今已先后发现并考证出战国古雁门关、春秋战略重镇羁马、长平古战场等十余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