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民族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又称党项羌。系古羌人(见羌)的一支。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傜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或以为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后成为党项诸部中的一部﹐且于诸部中为最强。

  隋开皇四年(584)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开皇十六年(596)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贡。

  唐初武德中(618~626)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太宗贞观三年(629)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地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它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唐朝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贞观九年 (635)﹐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被迫请求内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叶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中叶“安史之乱” 后﹐由于发生了吐蕃﹑党项﹑吐谷浑等族联合对唐的进攻﹐唐廷采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建议﹐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地区。从此﹐迁居在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东山部落﹔迁居在夏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平夏部落。其时还有部分党项羌人一度东进到石州(今山西离石县)。

  内迁后的党项羌由于其定居的陕北﹑河套一带﹐秦汉以来已是汉族封建文明发展的地区﹐党项羌人民和汉族以及其它民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发生密切的交往﹐生产力发展很快。党项羌从这时起﹐进入阶级社会。

  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唐朝以夏州为定难军﹐以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封爵夏国公﹐再赐李姓。从此党项族便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四州﹐无静州)。历经五代﹐党项拓跋部利用藩镇争战﹑朝代更替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

  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实行羁縻统治。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传至李继捧﹐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从宋太平兴国七年开始﹐党项在首领李继迁的领导下经过了20余年的开拓征战﹐占据灵州之后﹐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后来又经过了李德明(继迁之子)与宋﹑辽30年的和平相处﹐休养生息﹐以及德明与吐蕃﹑回鹘的征战﹐向西扩张﹐遂奠定了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国的基础。

  宋宝元元年(1038)德明子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了以党项羌为统治民族的王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其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大体上包括今宁夏﹑甘肃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元昊建国﹐立官制﹐定兵制﹐制礼仪﹐造文字﹐建蕃学﹐基本上采用了唐宋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元昊建国标志着党项社会已经封建化。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到末主李共传十帝﹐历时190年﹐于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灭亡后﹐党项羌族历经元﹑明两代﹐仍然起过自己的历史作用。以后逐渐和汉族以及其它民族融合﹑同化。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