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论语》子罕篇经典名句摘抄及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8 09:1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读书之《论语》子罕篇经典名句摘抄及读后感1000字:
【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没有这四种弊病:不仁义推测,不武断,不固执,没有私心。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个人感悟: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力求断绝“意、必、固、我”四种毛病,必定是每个人在待人接物中所期望达到的。例如,课堂上看到有学生心不在焉、打瞌睡或是某此检测较之前一落千丈。作为老师的我们,不是当面妄加猜测或指责,更应该做的是课后和学生进行心对心的谈话或家访,真正深入了解学生问题行为产生背后的真正原因,如与同学的矛盾或是家庭问题。但需要说的是在科学研究中,提倡合理的推测和决断。当然更需要有坐得了冷板凳的“执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不忘初心,对事业从一而终。
孔子是如何尽可能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钱穆译《论语》中这样说:“有鄙夫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读后感.遇事能跳得出,不先急于追求细节,有大局观。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之后是步步叩问,抽丝剥茧,层层分析。“两端”可以是事物好坏的两端,亦可指事物发展的始末。在备课或课题研究中,常容易按既定的思维逻辑去考虑问题,但偶尔会进入死胡同,这就需要跳出问题,清空大脑,从更高一个层面或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就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
不仅是个人,一个团队的思维导向也偶有局限。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群体心理学巨著《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中确立以下几个观点:在群集情况下个体会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从而让集群里的精神代替个人的精神。群集时还会产生思想感染,使个体和群众的无意识思想相互渗透,产生集体心理。在集群时,任何一种个人弱小的思想和信念都可能被强化,个体会非常容易不加思考的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和想法,使人与平时独处的状态大相径庭。因此,“叩其两端而竭焉”不仅适用于个人,也有助于群体在思考问题时刻警惕进入“乌合之众”的状态。作者: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