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那年高三》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6 18:12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读《那年高三》读后感2000字:

  我读了张亚辉的《那年高三》后,深深被震撼了,因为我的公众号被他授权为白名单,高考结束了,我转发张亚辉的长篇小说《那年高三》,他是留法博士,现为西北工业大学助理教授,他的小说写了一群农家子弟,一个唇裂少年……挫折与追求,不屈与奋斗,青春与爱情……那年的人,那年的土地和时光,从未远去……!

  张亚辉是凤翔县人,凤翔县与我的故乡岐山县相邻,他的老家在千山山脉(我们叫北山)中,离岐山县城比离凤翔县城更近。凤翔县是产西凤酒的地方,也是苏东坡仕途起步之地,当年苏东坡在凤翔建了东湖,二十年后,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称姊妹湖,人言西湖的水,东湖的柳。

  他出身寒门,才华横溢。他的文章既有学术论文,又有生活中的科学之类的科普文章,也有小说。他能把科普文章写得妙趣横生,看他写的《那年高三》,我多次泪流满面,它使我想起艰苦又有梦想的高中岁月。曾经我也想写部类似的小说,但因为懈怠而未能动笔,一直到现在我已成了“半老徐爹”,也恢复不到当年的状态了,写这种小说恐怕只能是梦想了,因此我希望年轻人在想写的时候一定坚持写出来,以免以后遗憾!他的文章多采用白描式的语言,简单明快,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但感情深沉,常常使人看着“笑中带泪”。

  我在高中群中说起这部小说,大家都认为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甚至某些方面比《平凡的世界》要好,《平凡的世界》里面有很多作者不熟悉的生活,因此明显看出有作者写出来的痕迹,而且语言在某些时候不简洁。而《那年高三》,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就会觉得更真实,更有震撼力。

  当我们这一代人回忆起高中生活的时候,觉得那个时候虽然很苦,但有梦想,就会坚持下去。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那是一段值得回味的记忆。

  开始转发的时候,阅读量还有二三百,后来越来越少,不到一百甚至只有三五十的阅读量,我也在疑惑,现在的人究竟喜欢看什么,但令我欣慰的是,有些朋友,一直在坚持看,而且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这也是我坚持转发下来的原因。

  小说中的亲情、友情和朦胧的爱情,都让我们感动不已,震生的父亲为了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一起去外地打工;震生的哥哥在大学通过打工赚钱,给高考前的震生邮来了五百块钱,而且给弟弟常说“有哥在哩”的叮嘱;陈斌家境也不好,但陈斌一家人给了震生无私的帮助,陈斌与震生也在精神上相互扶持;还有晓月给震生拿来的牛奶,在震生回家的时候给抄写的笔记,去震生家里看望他……

  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学习条件好多了,但现在的孩子,好像只在乎物质条件,缺少精神追求,物质条件当然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满足的时候,当看到别人用着比自己好的电子产品的时候,就会不开心,这样的追求,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快乐与成就。

  我建议家长、老师让所有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都看一看,看看在不太遥远的过去,一群贫穷少年怎样的艰难与奋斗,为什么学习是思想问题,读后感思想问题是战略问题,怎样学习是战术问题,战略问题解决了战术问题会迎刃而解,我觉得如果孩子看进去了就会解决思想问题,比上任何的辅导班课外班都有用!

  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们都明白,虽然不能因为贫穷限制想象,更不能放弃精神去追逐物质,没有精神追求的人生也是苍白无趣的,当我们更多的追求精神需求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些色彩,也会快乐很多的。

  下面这两段话分别是我高中同学转发《那年高三》时写的一段话和一位网友的留言:

  《那年高三》是我高中同学(公众号“地质人随想”)转载的他文友的小说,对从不看小说的我来说,夜间一头扎一进去看五六个小时没人会相信,连我自己也不会相信会这么痴迷,读这篇小说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高中时代,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包括后记共四十章)讲述了一群家境贫困的高三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人生及懵懂爱情,互助共勉,团结奋斗的励志故事以及现实与理想的碰撞。我觉得或许能转变一些青少年不爱学习的思想观念,我将每天连续转发一章,与大家共享。用作者的原话来说:把这个故事,献给故乡的土地和人们,并以此纪念那段不曾褪色的时光。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真实又有温度!看了前半部分后等不及转发,在一个晚上我一口气读了后面的一半!普通网络小说全是清一色多金帅哥和灰姑娘……和这篇认真的小说没有可比性!更没想到是出自一位理工男之手!敬佩你,可以肯定作者会越来越出色!作者:地质人随想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