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漕运》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10:45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思想决定一切!
“导致错误管理的是被扭曲的思想观念,而不是技术缺陷”——黄仁宇
这本书是黄仁宇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书最后的结论有一段话评论明朝:
“他们管理国家的思想观念和现实之间的断裂,再不能以技术补救来解决了,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思想没有活力,已经僵化了。”这段话现在依然可以再拿出了讲讲,思想的落后,要比技术可能更严重。
此书除了介绍明代的漕运,以及与漕运有关系的一切其他,也顺便提及明朝大致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关系漕运的政治制度安排,如刚开始安排的漕运总督、漕运总兵官。
漕运总督的职责比较复杂,他事实上拥有行政大权,可以像省行政长官一样行使权利,不过明廷绝对没有正式赋予他这种权利。漕运总督名义上属于都察院成员,但是在担任漕运总督期间很难行使监察权力。一句话能做漕运总督的人,必须是精力充沛,意志坚强,处事果断的官员。在明代后期,漕运总督是京师之外,所有地区最有影响的官职,91名漕运总督中,有32名随后成为内阁成员。
大运河的修建是有很多朝代不同的时间段逐渐完成的,南方水系本来就很发达,这是首先要承认的。重要的是把他们连成一体,可以达到南物北调的工程。主要修建者有隋炀帝、元朝忽必烈、明朝朱棣等。水系发达当然灾害也常见,每个朝代都不得不对其运河进行整顿。
运河在中国产生的也是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明朝,朱元璋派出的考察队北上就是沿着未来的水道路线,朱棣起兵南下,夺取地位也是走的这条路线。在朱棣起兵夺取地位的最后一个阶段,燕王大胆包抄,经过淮安出其不意攻占扬州,从而夺取了南北大运河干线上最后两座堡垒。由此看来,运河除了运送物资,还可以起到一个路标的作用,不管干什么沿着它走就是了。满清南下也是沿着运河。
大运河并不是一帆风顺,并且处处都有危险。冬天北方的运河还会结冰,冰层很厚,行人能够在上面行走。运河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危险困难,这是需要注意的。不过以中国造船业如此之发达,真的应该发展海运。
书中说,漕运他给明王朝带来了稳定性和固定的收入,不过他的负面影响却常常被遗忘。漕运的能力非常有限,明朝官员只是期望它每年运输400万石到500万石的粮食到北京。读后感明朝没有很好的改变其体系,来适应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发展,而是继续依靠半死不活的漕运和其他体系,勉勉强强维系200多年。一直到明朝末年,漕运还是可以使用的,漕运并非明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漕运也无法使明代经济活跃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落后,还是落后。封建专制是不可能产生多牛的文明的。
明朝并没有那种可以让整个帝国都沸腾起来集合起来,把所有的能力收集到一起,来和满清作战,这一点他完全没有49年我们国家建国以后的那种动员力。明朝没有这个能力。
大运河可以勉强维持全国的基本运输,也仅仅是勉强,任何逆势都容易将之推到完全崩溃的边缘。漕运在人们旅行的时候也是大多走着一条水路,使团觐见也是依靠漕运。水陆虽然悠闲,不过有时候不怎么稳定,比如干旱或者是结冰。
明王朝当局常想要把国土与世界隔离开来,关起门来当皇帝。这整个制度根本不适合现代的发展,走向现代化更是难如上青天。明朝的禁止海洋事业的活动也是非常严重的,以上的所有的问题,综合到一起,让明朝不得不依靠半死不活的漕运。
从整体上来看,明代帝王和大臣在财政金融方面从来没有方法意识和成本意识。所以在整个明王朝统治时期,从未发展出一套有水平的金融体系。乱,一切都是乱糟糟的,太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