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意义-《日本的细节》读后感1500字
- 2021-02-06 08:1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选择的意义-《日本的细节》读后感1500字!
2019年底去了一趟日本,最直观的感受是很多细节做得非常贴心,比如公交车到站,车身会向站台稍稍倾斜,方便乘客上下车;出租车司机穿戴很整齐,还会自动开关门,但是却不知道还有孕妇出租车,让孕妇可以迅速到达医院,缓解急救车的压力,出租车司机有时甚至起到协警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在这本书里了解到的,所以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结合视野才能更开阔。
这本书在京东图书的世界各国文化排行榜名列前茅,起初是被书名中的细节二字吸引,抱着更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心态读下来的,有个意外的收获是明白在推动某项政策的时候,着眼点应该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比如书里提到的“医药分离”,即医生的诊断费和药费分开,奶酪该怎么分,由谁来分,在哪个环节分,细细地分析这一切,答案也就明确了方向。不管哪一种方案,必定有好有不好,这就要求执政者从长远角度考虑,哪一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时候,或许高昂的时间成本能换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而这个道理,大到社会决策,小到人际交往,都是通用的。难题难的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各方利益、各方需求的协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更愿意做怎么样的一个自己,迎合他人就可能伴随着无法事事随心而为,但自我感觉跟某个群体是融合的、一体的;坚持自我就可能伴随着跟群体始终保持着距离,但内心是安定的、踏实的。越长大,越深刻感受到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每一种选择里或许都包含着相融的矛盾。很多时候,人生的一道道选择题不是在问你,哪一种的好你更喜欢,而是哪一种的坏你更能承受。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各国执政者在制定应对疫情措施时,更能体现“选择”背后的价值理念。经济固然重要,选择封城、封国必然带来经济的停滞,甚至是衰退。选择漠视疫情对生命的威胁,提出“群体免疫”的概念,保留“自由的权利“,保护经济,折射的是”自由“和经济高于生命,更难以忍受”权利“的剥夺、经济的衰退。封城,停工停产,调配医疗资源到疫情重灾区,全民居家隔离,集中所有的力量救治病人,是因为比起对经济的重大打击,我们更难以承受生命被病毒无情地吞噬。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选择,往往选的是哪一种更能承受,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很喜欢的一个片段。祖母正为明兰与贺家的婚事生气着急,读后感明兰安抚祖母,谈及与人相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最低处。祖母不解,明兰解释是品性的最低处,淑兰姐姐嫁的孙秀才,品性最低的是无耻,弘文哥哥的最低处,至多不过是那心软,与人相守几十年,终究还是要看看最低处的那儿,能不能忍得下去。
我特别赞同这种观点。我们常常说人生无常,万物皆变,也常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最终则是以不变应万变了。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底线。对方的品性最低处,需高于自己的底线,这是双方关系的大基石。而往往在起初,底线或许是模糊的,不断成长,底线会逐渐清晰。这不仅仅指爱情,友情、亲情亦是如此。
前些年,我总琢磨着,自己的价值观该包含什么,更倾向于正列举的方式。现在逐渐明白,价值观的构建更像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里,我们撞一次南墙,明白一个道理,然后在这个区域搭建一条红线,把明确丢弃的理念拦在红线外侧,慢慢红线汇成一个框框。框外的,毫无疑问是无法认同的理念,纳入框内的原则,也就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刚步入工作时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大多数人往往是明确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后,才明白自己所追求、所珍视的是什么。我们每做一次选择,就进一步明确自己更难以接受的理念,也就逐渐清晰,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