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00:15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贸易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一本评论文集,结构、观点太散。
这本书似乎用“全球化的真相”更符合本书的主要内容,因为论述所及已超越了贸易的范畴,不仅在于澄清贸易的种种谬误,进而纠正金融全球化、欧元区、经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移民问题等其他领域的经济学见解。实际上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他原来在报刊发表的评论文章,有观点展示但缺乏完整的逻辑框架的呈现,并不是一本典型的学术著作。
作者提出了世界经济的政治三难困境,超级全球化、民主和国家主权不可能同时兼得,三者最多得其二,很难有折中方案。
作者提出“当今的低收入经济体能否复制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道路”的担忧。作者回溯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变迁对就业的影响。制造业是低收入国家通往高收入水平的快速电动扶梯。认为制造业的赶超是容易的,模仿和应用外国生产技术是相对容易的。但现代服务业活动需要依靠一系列技能和制度能力的积累,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制度水平,少则数十年,多则几个世纪的差距。现在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这条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体系的传统通道因为过早去工业化而关闭了。服务业是需要制度积累,制度模仿很难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组成要素通常是互补的,只关注局部的改良会失败,世界上不存在一套最佳的制度组合模板。在形成足够的人力资本和制度化能力之前,提早向服务业转型会极大恶化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和排外现象,这正是发达国家正面对的政治难题。未来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基于服务业的模式,更多关注学习和制度能力这样的软基础设施。
书中第九章也谈到了美国是全球化的后来者,美国有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以及与全球市场在地理上的相对隔离,其建国200多年的历史,读后感具有贸易保护主义的传统,而且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理论自成一派。美国只是在1945年以后有能力和意愿为国际体系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建立自由贸易秩序,这一进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逐渐结束。我们不能误以为逆全球化是一种美国的短暂形态。
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创造了无缝融合的世界市场,却在国家内部撕裂了社会。逆全球化强调的是地方和民族认同,要求扩大民主和加强问责,中间派政党在选举竞争中出现颓势,对精英和专家的不信任。
作者第十章开篇提出了全球经济新规则的七项基本原则:1.市场必须深植于治理体系。2.民主治理和政治团体大多是民族国家内组织起来的。3.没有通往繁荣的“统一路径”。4.世界各国有权保护自己的法规和制度。5.任何一个国家无权将其制度强加于其他国家。6.国际经济制度必须为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体制而订立规则。7.非民主国家不可指望在国际经济秩序中享有与民主国家相同的权利。
最后,作者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政治影响表达了担忧,指出不应该继续停留在技术变革或全球化不可阻挡的陈词滥调中,而必须开启国内体制和全球经济运行方式的大规模改革,重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