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早期文稿》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5 20:35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作者:凉埃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作者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说他熟悉,是因为从义务教育开始,很多课程里就有他的名字;说他陌生,是因为多数人对他的了解一般也不会超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爱他的人奉若神明,恶他的人视如仇寇;民间议论纷纷但无明面辩议,官方看似盖棺定论却又语焉不详。总体来说,在当前的语境下,他的存在感是逐渐虚化了。但我想,比较全面、系统、立体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对我国近现代的变化历程,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剖析,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往前走。本书搜集的早期文稿,可以看出作者早年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在后来的实践中存在强化、保留、修正、推翻等各种情况,如果对应历史的进程来读,颇有一些趣味。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文就不进行太过具体和实际的分析了,谈一篇比较务虚的作品:《问题研究会章程》(362页)。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表明主要研究“尚未得适当之解决,影响于现代人生之进步者”的问题,用今天的语言说,主要是人文社科类的问题。文章共列问题七十一大项,按今天的分类法,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类。

  政治类项数最多,其中外政比内政更多一些。时局动荡,外患重于内忧,作者更关心外政应该是受氛围感染。关注的主要国家俄国、德国、奥匈、印度、爱尔兰等,都是在当时经历较大政局变动的国家,也可以说是处于较为被动境地的国家,作者或许想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借鉴,又或是考虑中国是否有乱中获利的可能性。内政问题主要是政体制度与治理架构设计方面的问题。比较有趣的是飞渡大西洋、飞渡太平洋、飞渡天山、在三海峡(白令、英吉利、直布罗陀)开凿隧道通车这四个“国际大项目”问题,从中可见作者对冲破地理束缚的渴望,这可能也是国人对巨大基础设施工程有激烈热情的共性体现吧。

  经济类主要有实业、国内交通、财政、货币几方面,我们现在说起实业问题非常庞杂,但文章里列的很简单,仅蚕丝、茶、棉、林、矿、纺织、海外贸易几项,虽然也列出国民工厂,但未细化具体产业,可见当时国内实业基础之薄弱、发展选项之单调,与今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文化类项数不多,但到今天基本也没有哪个有结论。比如孔子、东西文明会合、宗教,这些今天说起来也都是争论不休的“友尽”话题。文化其实很难用什么力量去主动影响,或者说文化本身就是力量最大的,会影响其它各方面,而自身的改变困难又漫长,或许不要执着于探寻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才是理性的做法吧。

  这篇文章写于1919年9月,其时作者26岁,想一想我自己26岁的时候即使有文献库与现代检索科技的加成,可能也很难列出同一水平的大纲。另据本文注释,问题研究会最后实际上没有成立,而之后时局越发混乱,作者更无法安静研究了,而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反过来看这篇文章,就会有更强的沧桑感。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