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启以智得位
- 2016-11-11 15:34
- 名人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夏后启,出身于夏后氏族,是禹王的儿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即由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就是从夏朝开始的。这个夏朝,就是由当时约十四五岁的夏后启建立起来的。
夏后启约出生于公元前21世纪中叶。据说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块做游戏时,就自封首领,指挥“千军万马”。到七八岁的时候,便“知礼仪,懂兵法”,常和他的父亲禹王议论政事。这时,禹王已经年老力衰,做事力不从心,很想将盟长的位子让给他的儿子夏后启。但又想到,在他之前,盟长的位子都是推举贤能之士而禅让的,自己一下子让位给儿子,名不正言不顺;其次,儿子年龄尚小,就是将位子硬传给他,也担心他支撑不起来。于是,他仍然仿效尧和舜的做法,通过召开部落首领会议进行推举,结果,功劳卓著的伯益被推荐为继承人。夏后启虽然没有被推荐为继承人,但毫无不满情绪,相反,对伯益却更加敬重。
伯益知道夏后启聪明过人,担心其怀有他想,便使人私下对夏后启说:“如今的天下,是禹家的天下,你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为什么非要让给别人呢?”
夏后启笑着说:“推贤荐能是尧舜以来的传统,谁也不会随便改变的,况且伯益和我父共创天下,功劳卓著,而我年幼无知,怎敢与他相提并论呢?”
伯益知道后,心中暗喜,也为他小小年纪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感到惊奇。
前面已说过,推荐伯益做继承人,并不是大禹的本意,所以,伯益被推荐后,只给了他名分,并没有注重培养;但对自己的儿子夏后启,大禹却暗中扶植,将几个有才能的心腹大臣都放在了夏后启的身边。几年之后,伯益和夏后启便出现了明显的差别:伯益统揽全局,才干平庸,每遇大事,计无所出,且常常推卸责任;而夏后启却能析事推理,是非分明,且事事都经伯益点头后才办,威望日重。两相比较,伯益相形见绌,他心里更为不安。
约在伯益为继承人后的第七年秋,禹王死于会稽。伯益以继承人身分,为大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禹埋在了会稽山下。禹王死后,伯益立即继位,众人也无话可说。可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度,也有意再次试探一下夏后启和众首领对自己的态度,在事先经过一番策划后,他非要再召开一次首领大会不可。不料,这一来便出了乱子。
在部落首领大会上,他虚情假意地对众首领说:“我本无意做继承人,但当时禹王相信我,众首领看得起我,使我盛情难却,且夏后启当时年幼,也的确难以支撑大业,所以,我违心地接受了继承人的称号。在准备做继承人的几年中,我协助禹王尽心尽力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没有辜负老盟长和众首领对我的希望。现在,夏后启年已十五,虽然还尚年幼,不能独立支撑大业,但他毕竟是老盟长的儿子,而且一向谦虚谨慎,又很聪明,再加上有我们大家的支持,估计不会出大的差错。所以,我想把继承人的位置让给他,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伯益的几个心腹待其话音一落,便抢先表态说:“您是禹王生前推荐的合法继承人,这些年来协助禹王力主大业,成绩非凡,有目共睹,现在禹王已经去世,盟长的位置非您莫属,您就莫再谦让了,我们大家是坚决拥护您的。”
伯益听了十分得意。
可是就在此时,夏后启身边的四位重臣却顺水推舟地说:“禅让制度本来是不可改变的,但伯益的建议,体现了他以大业为重的风格,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况且夏后启年纪虽然不大,如今也十五岁了,尤其经过这几年的考察,他也的确才思敏捷,能力过人,有禹王风采,如果让他继承盟长的位置,禹王所开创的大业定能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同意伯益让位。”
四位重臣的话音一落,其他首领立即异口同声地表示:
“我们拥护夏后启做继承人。”随后把目光一齐投向了夏后启,渴望他表态。
伯益弄巧成拙,十分恼怒,但他为了顾全面子,仍装出一副沉着自若的神态,对夏后启说:“既然大家都同意你为继承人,那你就干吧!”
这是他的最后一招,以为夏后启对自己一向谦虚敬重,即使大家推荐,毕竟他才只有十五岁,乳臭未干,肯定不会贸然接过如此重担的。
不料,夏后启见时机已到,岂肯再失?故一反常态,从容不迫地对大家说:“我尚年幼,原本不敢接如此重担,后一想,禹王当初自告奋勇承担治水重任时,也只有十四五岁;于是我想,我如果能像禹王那样勤奋不怠,又有大家的支持,也一定会不负众望的。现在,伯益和众首领既然如此信任我,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伯益见此,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夏后启继位后,对自己要求严格,吃饭只吃一碗普通的蔬菜,睡觉只盖一床普通的旧被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之外,他从不以歌舞为乐。
夏后启以德取信,声望大振。后来,伯益纠集东夷部落发动叛乱,被夏后启一举平定,伯益死于乱军之中。接着,夏后启又亲率大军平定了有扈氏的叛乱,使天下得以稳定。
不久,夏后启废除禅让制度,正式称王,实行王位世袭制,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