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巩的“奇童奇作”
- 2016-11-11 12:22
- 名人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窦巩,唐朝诗人,字友封,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公元807年中进士,封左拾遗,元稹为浙东观察使时,窦巩是副职,元稹是武昌刺史时,他又是副职。“平居与人言论议事,吻动而不发”,世号称“嗫嚅翁”。
窦巩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当时的学问家,尤善写诗,都很有名气。他兄弟五人,老大叫窦牟,老二叫窦常,老三叫窦群,老四叫窦庠,窦巩最小。这五兄弟在父辈的影响下,自幼聪明,喜欢读书,而且刻苦好学,非常勤奋。他们常常进行读书比赛,看谁读得快,读得多,领会得深刻。他们还和他们的父辈一样,既喜欢读史书,又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在诗的领域里他们都很有名气,在当时被称为“五星”,并且联合写了一部书,叫《窦氏联珠集》。不仅如此,后来这五兄弟又都考中了进士,入朝为官。
这五兄弟中,在写诗方面最有才气、最有成就的是窦巩。在他刚刚十二三岁时,就因写了一首《放鱼》诗而被称为神童了。
窦巩小的时候,和他的几个哥哥们相比,更喜欢读书。他除了喜读《诗经》、《楚辞》和曹植等著名大手笔的诗作外,也喜欢读《春秋》、《史记》和《汉书》,还喜欢读《易经》等占卜方面的书,兴趣十分广泛。正如有的史书在评论他时所说的:“少博览,无不通。”从性格上来说,窦巩开朗豁达,喜欢谈古论今。但是,由于当时他的几个哥哥都已入朝做官,并且官位显达,门前常常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诸位兄长因他年龄小,又不善言谈,生怕他在那些达官贵人面前说错了话,招惹是非,故一有客人来拜访,便把他撵到后院书房去,久而久之,窦巩便感到受压抑,心中苦闷。
有一天,家中又来了客人,哥哥又要把他撵到后院书房去,他不愿意去,便心情郁郁地走了出来。当他漫步来到一个池塘时,正好看到有人往池塘中放鱼。望着那鱼被放入塘后,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的样子,窦巩深有感触,便写了一首诗,取名《放鱼》。其诗云:
黄金赎得免刀痕,闻道禽鱼也感恩。
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
不难看出,小作者是借这首诗自述胸怀。他以鱼起兴,以鱼抒情,渴望“好去长江千万里”,像鱼儿那样在大江大海中畅游。这首诗构思奇巧,词简意深,感情真挚,随意自然,不加雕琢,而功夫自显。他的二哥窦常发现后,大感惊奇,既为弟弟被压抑的心情而不安,更为弟弟这样幼小的年龄,就能写出这种句美意深的诗而高兴。从此,再有客人来访时,几位哥哥不但不撵他到后院书房去,还有意识地把他介绍给客人,并拿出他写的《放鱼》一诗让客人看。于是,他的名声就被传了出去,并和他的那首诗一同被世人称为“奇童奇作”。
窦巩虽不再受哥哥的“管制”了,但多年的约束却使他养成了谨语慎言的性格;即使后来为官,每与人交谈,也常常是吞吞吐吐,生怕说错了话。也许正是这个缘故,人们才称他为“嗫嚅翁”的吧!
窦巩一生写了很多诗篇,但“文集散落,未暇编录”,仅存诗四十首编入《全唐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