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宗师朱熹
- 2014-10-11 15:30
- 知道点中国名人
- 作者:方明
- 来源:网络
朱熹是南宋最博学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学者,程朱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世称朱子。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他因为不满于南宋王朝求和苟安的做法,把家搬到了福建。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朱熹,从小就博览群书,广读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从二十四岁起,他受学于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开始真正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
朱熹18岁就中了进士,曾担任过秘阁修撰等职。他一生做官的时间不过十几年,但却教了四十多年的书。在教学的过程中,朱熹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构建起了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朱熹的著作很多,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宋史·艺文志》中著录的有四十余种,未著录的尚有二十余种,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编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西铭解》、《太极图说解》,以及后人编纂的《朱子全书》、《朱子语类》等。
朱熹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时代。他出生那年,就爆发了钟相、杨幺起义。起义最后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各地的农民反抗活动仍然时有发生。由于偏安一隅,南宋王朝每年还要向金朝进贡,被勒索不少金银钱财。在刚走上仕途时,朱熹曾力主抗金,进行北伐,但后来就慢慢泄气了。他从封建正统思想出发,认为搞好内政才是重要的,所以应该对农民起义进行镇压。所以,对当时普遍的农民反抗活动,他不仅感到担心,而且还亲自参加了镇压活动。与此同时,他建议朝廷和地方官们要注意对农民进行赈灾,注意轻徭薄赋,从而减少阶级对抗,从根本上消灭人民的反抗意识。为此,朱熹曾设立过“社仓”,由政府借贷粮食给农民,让他们渡过生活中的难关。朱熹认为,这样可以杜绝祸乱之源。朱熹认为,人心都是会感恩戴德、害怕威严的,这样做可以既让农民感念官员的恩德,又会畏于官员的威严而不敢反抗。朱熹的这一套想法和做法,都是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需要。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早在北宋时,程颢、程颐兄弟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他们提倡理学,说“理”就是世界的本源,万物皆由理而出。朱熹接受了他们的学说,并且有不少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伦理体系。他把三纲五常说成是永恒不变的天理,认为“君臣有君臣之礼,父子有父子之礼”。他认为,“天分即天理”,应当父安其父之分,子安其子之分,君安其君之分,臣安其臣之分。他极力宣扬,人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对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和学说,都应该扑灭。与二程兄弟一样,朱熹的思想也是为维持封建统治服务的。因为朱熹的学说主要是从二程继承过来的,所以,在后世人们往往将程朱并称,他们奉行的一套哲学则被称为“程朱理学”。
为了提倡理学,同时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统治人才,朱熹花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来进行教育活动。即使是在做官时,他也不忘提倡理学。他做官每到一个地方,最重视的就是教育,就是整顿当地的学校。在他的主持下,创办了武夷精舍书院,并且使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得到了恢复。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明人伦,整顿封建伦理道德。在教育上,朱熹主张应该按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设小学、大学等各类学校。他还主张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熟读深思。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不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