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春秋繁露作品介绍

  董仲舒春秋繁露作品介绍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他的一生中,曾经提出过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这样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董仲舒一生还撰写了许多文章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应该是《春秋繁露》了,在这本书中,董仲舒几乎所有的思想和主张有所提及,可以说是完整体现和阐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理论。

  董仲舒雕像

  这本著作产生于西汉中期。当时诸侯战乱频繁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逐步得到恢复,出现了政治大一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为了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就提出了具有神学倾向的全新的儒家思想体系。他的这些哲学思想基本都在《春秋繁露》得到了体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春秋繁露》一共有17卷,82篇文章。因为书中所留下的文章的名字和史书《汉书·艺文志》和《汉书·董仲舒传》中所记载的并不一致,因此后人也曾经怀疑过书中有些文章并不是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春秋繁露》这个名字是后人根据董仲舒流传下来的文章汇集而成的,署名是汇集者自己添加的,这个书名一直要到隋唐以后才出现。

  目前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的版本,是在南宋嘉定四年即公元1211年的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而这本书进行注释的的书籍也有很多,其中最详尽的应该是苏舆所注的《春秋繁露义证》。

  《春求繁露》这本书是董仲舒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研究此书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西汉的著名学者的思想主张。

  经济学家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广川郡即现在的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在儒家经典学说的基础上融入了阴阳五行为框架的道家学说,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派儒学思想体系。但是相信我们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应该是来自于他对汉武帝刘彻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的出生并不平凡,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家里面还有非常丰富的藏书,这就为他以后从事儒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开始招收大量学生,讲授儒学。随着他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学识和名气也越来越大。之后到了汉景帝年间,他被任命为博士,专门讲授经学。在汉武帝继位之后,他出任江都国的国相,主要通过研究《公羊》等著作,推究阴阳运行的规律来预测刮风下雨。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策略。于是董仲舒就在他的《举贤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天人感性”、“大一统”等学说。董仲舒还认为“天”是一切的根本,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命都由天来控制,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的这一建议最终能够被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董仲舒病逝于前104年,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葬在了当时京师长安的郊外。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介绍

  在中国儒学发展的的历史上,除了开创者孔子和孟子之外,董仲舒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诠释了儒学思想,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其中最主要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等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都被当时的汉武帝刘彻所采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画像

  我们来看一下“大一统”思想的产生背景。当时的汉朝经过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史称为“文景之治”。等到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大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也削弱地方王侯的势力,同时大力招募贤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其中天和地满足了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而君主在董仲舒的理论中是天地人三者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这点从“王”这个字可以看出来:“王”是有三横连在一起的,而这三横代表的就是天地人三者。“王”就是天派来和人进行交流和传达天的旨意的,因此君主的权力就是由来自上天的授予。但是另一方面,君主虽然是天所授予的,但是如果他滥用权力,就会造成政局的混乱和腐败,甚至国家的灭亡,因此董仲舒又借助天来限制君主的行为,指出君主如果违背天道,上天就会给予惩罚。

  董仲舒就这样把天地人和君主联系在了一起,既巩固了统治,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四条建议

  《天人三策》是由董仲舒在汉武帝继位时期所提出的三篇策论的统称,因为董仲舒的第一篇策论讲的是“天人关系”,因此后世之人被把这三篇文章叫做“天人三策”。这三篇文章的由来是在建元六年,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驾崩之后,汉武帝刘彻质感是否可以完全掌握权力。而在建元元年被废除的新政得以继续实施。在元光元年,汉武帝向董仲舒询问治国的良策,于是董仲舒便承上了三篇策论来回答汉武帝,这就是“天人三策”产生的背景。

  董仲舒画像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主要提出了四条建议分别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和建立太学。先来看第一条,董仲舒认为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天和地解决的是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人则是由天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的外形和内在反映的都是天的意志。因此天是最高的统领和主宰,人的行为都应该按照天的意愿来行事。而天并不能人直接交流,这就需要一个两者之间的纽带,来让天和人可以沟通。这个纽带就是君主,君主是天的意志的执行者,因此所有人都必须对君主恭敬。这一点就从理论上确立了君主的权威和至高无上。

  而第二点则让儒家正式在当时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儒家可以通过天人感应论来要求皇帝,对他的言行进行监视,因为儒家是可以感知到“天意”的。这就使得儒家比其他的思想流派要更加神圣和不可侵犯。

  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则在思想上加强了对人们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四条建议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之后封建社会维护统治的主要理论来源。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

  “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而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和思想家董仲舒则在庄子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人合一表现的是中国人最基本思考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天与人不是一种主体和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和整体、扭曲和原貌的关系之中。

  董仲舒雕像

  具体来说,就是物质世界是处于绝对运动之中的,而思维则是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思维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人与物以及物和人之间是相互和谐统一的。

  先来看一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汉武帝继位之后,西汉进入了一个政治和经济全面繁荣的时期。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统治者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学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也成为了汉武帝执政的指导思想。

  在天和人的关系上,董仲舒认为人是由天所创造的,天以自身为参照,创造出了人这一物种。因此人无论是在外形还是跟情感方面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同时天在运行之中,产生了阴阳五行,并通过五行来和人沟通。因此,天是一切的主宰者,遵从天的旨意行事是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君主是天的代表和化身这一观点,认为人跟天是不能直接沟通的,需要一个“圣人”来执行天的命令,而这个“圣人”就是君主。君主的权力是由天所授予的,君主是天和人之间的一个交流的桥梁,因此天下的人应该尊重并听从君主的号令,不然就是对天的不敬和冒犯。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之所能够被当时的汉武帝所接受,是因为他的思想有利于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介绍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大师和经学家。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和社会稳定,也对之后近千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学识渊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有一个跟他有关联的成语“目不窥园”就可以了解董仲舒读书有多刻苦。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相传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便对读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官僚家庭,家里面有丰富的藏书,这对于董仲舒来说简直是没有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了。于是他夜以继日地熟读家中的藏书,有时候读到入迷处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为了让孩子在读书之余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他决定在家后面的空地上修建一个花园,这样董仲舒在读书读到疲乏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个花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学习,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园的,同时准备各种材料。开始动工的时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请他来到院中观赏但是他只是捧着书简,谢绝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时候,小花园已经初具规模了,旁边的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都来到园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却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年,花园终于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来到花园观赏休憩。父母也叫董仲舒出来玩,他虽然点了点头,却依旧埋头学习。在中秋佳节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在园中赏月吃月饼,唯有他仍旧捧着书简不放手。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为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