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和李隆基诗歌有什么不同

  梁武帝和李隆基诗歌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面有很多的皇帝是很有才情的,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歌赋。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有李隆基和萧衍。他们两人的诗词后人也是会拿来进行比较的,因为他们都有同一个身份就是皇上,并且也都是比较受争议的皇帝。

  梁武帝画像

  虽然萧衍和李隆基在政绩上面是没有多大的成就的,但是在文学方面也算是佼佼者的。我们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位皇帝梁武帝和李隆基诗歌比较吧!其中萧衍是博学多才的,不仅是擅长于书法而且是比较擅长于诗歌的。很多朋友比较熟悉“竟陵八友”,萧衍就是其中的一位,但是他的诗词都和佛教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梁武帝是比较推崇佛教的,有关他三次为佛教舍身的典故也是被人广为流传的。

  但是梁武帝也是比较悲哀的皇帝,因为一心的想要舍身佛教,对于但是的时局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导致之后的乱战,自己也最终的死在了乱战中。而另一位皇帝李隆基,他在文学界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唐明皇是比较有名的皇帝之一,前期的时候还算得上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因为他拨乱反正,对于政务还是比较勤劳的。

  所以当时的局势是比较安定的,从李隆基的前期的诗词中是能够看出唐朝时期的盛世景象的。但是遇到杨贵妃之后,在政务上面就开始懈怠了,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李隆基也是不例外的,之后为了杨贵妃多次作出比较出格的事情。

  但是不管这两位皇帝在政策上面是怎么样的,从梁武帝和李隆基诗歌比较上来看,他们二位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是被后人所肯定的。

  靖王原型是梁武帝吗

  最近《琅琊榜》小说已经很风靡了,很多读者对于小说中的靖王比较感兴趣,小说中的时代是在南梁大通年间的,所以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和靖王背景相似的一个皇帝,就是梁武帝,那么梁武帝是靖王吗?

  梁武帝画像

  首先我们是可以从时代上面进行考究的,南梁是南朝的一个朝代,大通是是当时的年号,所以历史上面这个时间段的皇帝是梁武帝萧衍,萧衍本身是比较聪明有博学的,他在文学界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从小喜欢读书,给后人也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歌赋的,我们所熟悉的“竟陵八友”中就有萧衍。而小说中的萧景琰是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但是是在祁王身边长大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被皇帝所看好的,之后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才走上了夺嫡的道路,最终成为了一代帝王。

  而萧衍是南北朝的一个皇帝,但是是比较推崇佛教的,和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萧衍曾三次舍身盗垒同泰寺中,之后都是大臣们用重金进行赎身的,平时因为比较沉迷佛学,但是对于朝廷上面的事情管理的并不是很好,以至于之后出现了战乱,自己也最终死在了乱战之中。

  所以很多人认为靖王的历史原型就是梁武帝萧衍,其实相互对照之后才会发现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靖王只是小说中作者所空想出来的一个人物是没有任何的历史依据的。

  所以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就可以回答梁武帝是靖王吗这个问题了,其实靖王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与和尚不吃肉有何关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色各样的皇帝是数不胜数的,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或者说是比较可爱的皇帝就是要属梁武帝了,因为他是历史上面第一个想要当和尚的皇帝。那么我们知道现在的佛教文化中有不吃荤这样的说法,很多人认为佛教不吃肉是和梁武帝萧衍有一定的关系。

  梁武帝萧衍剧照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梁武帝萧衍曾三次舍身同泰寺,每一次都是因为大臣们用国库中的钱把皇帝赎回来的。梁武帝推崇佛教的程度是处于一个比较热衷的状态的,一次比一次疯狂,之后居然想把自己的国家的所有的土地和财产都舍给同泰寺。

  但是正是因为他推崇佛教导致了在政治方面并没有全身心额进行投入,很多的事情都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给当时的国家也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但是要命的是,当时朝廷上面还没有出现代理处理国家的说法,并且梁武帝萧衍如果不驾崩的话是不能有人能够即位的。

  即使在大臣们极力挽回之后,不再有去同泰寺当皇帝的想法之后,回到宫中也是对于佛学进行研究的,之后看到一篇有关佛教的书籍上面记载佛教是不能杀生的,之后梁武帝便下达命令,禁止杀生,之后从不杀生的概念中衍生出了不能够吃肉的习俗,所以和尚不能够吃肉的习俗是从梁武帝这边开始的。

  从梁武帝下达不能够吃肉的命令中,我们也是可以从侧面看出梁武帝萧衍对于佛教文化的热衷已经达到一个极致的境界了。

  梁武帝擅长什么书法

  梁武帝萧衍不仅是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梁武帝在音乐、书法、文学、棋艺、绘画等方面都很擅长和精通。梁武帝年少时候,就对文学颇感兴趣,曾和沈约、范云等人谈论琴棋书画,被世人称为“竟陵八友”。

  梁武帝书法作品欣赏

  梁武帝在很多领域都有造诣,书法也不例外。梁武帝在书法上有很高的建树,他的字美观大方,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历史上,很多帝王都以书法作为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梁武帝也不例外。梁武帝刻苦专研书法,以古代皇帝书法造诣来排名的话,梁武帝可以排到前几名。在书法上,梁武帝的好友便是陶弘景,俩人时常在一起专研书法写作技巧。

  陶弘景在书法上,非常推崇王羲之和钟繇,陶弘景日益临摹俩人的草书作品。所以,陶弘景在草书上有很高的造诣。当时,朝廷会有官员专门来记载皇帝的言行活动,有一本名为《与梁武帝论书启》就是以梁武帝和陶弘景谈论书法的内容改编而成。这本书讲述了梁武帝在书法上的心得,这也成为后世推崇的书法经典著作之一。

  梁武帝之前的年代,大家比较推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梁武帝登基后,大力推崇王羲之的草书,世人们才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重视起来。梁武帝不光写书法作品,他还善于总结书法理论,梁武帝著有《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知识书籍,这也成为后来书法爱好者必读的经典作品。

  梁武帝画像赏析

  梁武帝萧衍出生皇家贵族,他本不会继承皇位,后面因为各种原因成了武帝。关于他的长相历史也有记载,属于比较奇特的类型,而后世流传他的画像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梁武帝画像

  画像中的萧衍额头非常饱满,整个人微微前倾,脸上带着笑容。头上戴着的王冠表明此时的他已经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他的双眼看似平和,但是却炯炯有神,大多画像上都是盯着一个方向,手持玉牌的模样,显得非常有攻击性。这些画像虽然说是后世对梁武帝的猜想,但是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有史记载,萧衍长相非常奇异,他的胯骨相连,头盖骨隆起。这在当时成为异象,而且还有一个更为玄乎的传说,就是萧衍的右手还有个“武”字。据说,年少时期的萧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官员,当时他的上司王俭看到萧衍这个面相,当即就下定论,说萧衍三十多岁能位极人臣,然后就会平步青云,贵不可言。果然,公元前502年,萧衍39岁那年,齐和帝萧宝融被迫“禅让”于萧衍,萧衍果然贵不可言,成为南梁第一个皇帝。

  虽说,面相之说不可全信,但是萧衍的面相被后世人记录下来,大多数画像虽然不一样,但是他的额头都非常饱满,脸型也是圆润有福的,可以这么说,就算是萧衍本身的长相和这个有出入,那么他能登上皇位至少在世人眼中和他奇异的长相离不开。

  梁武帝的死因

  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十分信奉佛法,他不仅爱读佛学经典,而且在吃穿住行方面以佛家俭朴素主义严格要求自己。梁武帝登基后,他一心为政,为南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谓国库充盈,百姓们安居乐业。

  梁武帝画像

  后来,梁武帝痴迷于佛法,为了大兴寺庙,他挪用国库。甚至屡次出家,百姓们又称他为“菩萨皇帝”。晚年时候,梁武帝更是无心兼顾朝廷中政事,如果有王孙贵族犯了法,他也以宽容的心包容他人的过失。

  公元547年,东魏大将侯景来投靠南梁,大家都知道侯景是位不折不扣的小人,很多国家都不接纳他。梁武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接纳了侯景,并任命他为大将军。随后,梁武帝准打算和东魏讲和,以救困在东魏的侄子萧渊明。侯景知道后,为了自保便准备起义。梁武帝为了对付叛军,让萧正德率兵攻打侯景。侯景借机让萧正德做他的内应,俩人推翻南梁政权后,侯景拥护萧正德为皇帝。于是,萧正德派了数十艘大船帮助侯景。侯景率兵渡过长江和秦淮河后,便把萧正德杀死了。侯景率兵攻入建康后,将台城包围了起来。梁武帝手下的士兵们惧惮侯景的军事实力,都不敢与侯景对战。梁武帝在台城内看到眼前这一切景象,才幡然醒悟,可是后悔已经迟了。他被困在台城内,整天没有食物裹腹,加上年事已高,很快就被饿死了,享年86岁。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