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的生平事迹简述
- 2016-12-23 09:34
- 历史秘闻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圣人孔子的生平事迹简述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雕像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大儒孔子与易经的故事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认为,只要学了《易经》,就可以天上地上无所不知了。但实际上到底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还是个未知的问题。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易经》全部读懂。
孔子画像
《易经》这本书也是指《周易》,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这本书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自春秋时代以上,中国的学术总跟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后之时,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就被儒家门徒奉为是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
晚年的孔子甚是喜欢研究书籍,而《易经》则是他最喜爱的研究之物。他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关于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就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据说当时的书,是用漆写在竹简上,然后在用以皮带串订,称作“韦编”,而孔子反复阅读这本《易经》,连串订的皮带断了三次,可以看得出,孔子是有多么的喜欢这本书。
之后他记录下了用来解释《易经》的句子,还在《易经·系辞上传》引申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主要是要告诫君子在说话方面要谨言慎行,不要随便的乱发言。
孔子学生救人是怎么回事
孔子学生救人的故事讲述孔子与孔子学生子路自贡这3人之间发生的的故事。子贡赎人,子路受牛,同样是助人为乐,同样是救人的行为,但是孔子对于这两人的态度则是一夸一骂,为什么呢?学生仁爱他人,帮助他人为何还会遭骂呢?
孔子与学生们
子路救人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其父母为了感激子路的救命之恩于是就给了子路一头牛,以表感激。子路欣然接受了这个感谢礼。
但是这个行为却不为他人所接受,觉得子路不是个君子,助人为乐还要收受礼物,做好事要回报,这成何体统。但是子路的这种行为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说这样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做好事了。
子贡赎人
在鲁国,曾颁布了一条法令,那就是如果是鲁国人在他国沦为了奴隶,那么如果有人知道这个奴隶的下落并花钱把他赎回来那么可以从国家领取一笔报销赎金。子贡就花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是回到国家后他拒绝拿国家的赔偿金。但是这种行为被孔子所批判了,孔子对子贡说如果经常有这种行为出现,那么国家将不会再出赔偿金,那么国人也不会再去为祖国同胞赎身了。如果你现在拿了赎金,这个行为并不会影响什么,反而是你不拿赎金,造成的反响更大。
同样是救人事件,但是却褒奖不一,从而也可以看出孔子的道德理论,孔子的道德理论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但是这种做到的前提是不损已但是却又利于人,这才是道德的真谛。
关于孔子的真实身世是什么样的
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文化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扎根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也就是这么一个人,然我们对于他的身世之谜很是不解。
孔子像
关于历史上有众多说法:有说他是生于屠夫家的,也有人说他是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个小官吏;更有些说他是没有父亲的,是他母亲在经过巨人的脚时,感应而孕才生出了他。之后有大数人的猜测再加以神化,使他的身份变得高贵神秘了起来。
在大多数观点中较为统一的是孔子是“野合而生”。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说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从这里面我们就能得出孔子的父母是: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这样的话就完全符合了“野合而生”的说法,至于是否是“野合”就不得而知了。关于他的父亲,据《史记》上了解到,在孔子出生没多久的时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埋葬在鲁国东部的一个地方。让人不解的是孔子居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埋在了哪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原因让一位母亲连自己孩子的父亲埋葬在哪里都不愿意告诉?也许是他的母亲根本不愿提起他的父亲,或者也有可能是他的母亲被逐出家门后,不愿意承认孔子是他父亲叔梁纥的骨肉。
总之不管怎样,不管孔子的身世怎样曲折迷离,但至少然我们有一点是明白的,孔子是一个被家族遗弃的孤儿。他是由颜氏含辛茹苦一手带大的,他的成长与孔氏了无瓜葛。
揭秘孔子为什么叫孔子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名字叫孔丘。在古代,子是用来称呼成年男子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用子来称呼,而且子是用来称赞别人的,表示对人的尊重,所以都希望用子相称。同时子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以前的子是一种爵位的象征。
孔子剧照
在古代虽然“子”的用途很广,但是却有着很严格的要求。一般只有两种人才能用,一种属于威望特别高的,在社会中具有很高公信力的人,比如老师;第二种人就是属于有道德的贵族使用,如西门子。
而孔子大家都知道是属于前者,他是一位私学教育家,底下有三千学生,其中不乏有威望的人。孔子在当时的教育界很有名,而且古人本就是对礼仪很是注重,所以用子来表示对其的尊称,不仅孔子,还有老子,孟子,韩非子等人均用了子这个称呼。
二说起孔子,人们还会好奇子姓是什么意思。这要追溯到他的祖籍了,孔子的祖籍是河南商丘,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后代,先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以本姓就是“子”。孔子的七祖先也都是姓子,但是到了六祖时候,逃亡到了鲁国,为了躲避战乱于是改姓为了孔子,也就是现在的孔氏。
说了这么多,可以看出孔子的来历了吧,其实孔子的来历也没有那么多的历史典故,只是古人对于称呼上的不同而已,我们现在就以先生,或者女生相称以此来表示尊重。
孔子改制考的主要内容
《孔子改制考》是一部清代时期的著作,它是由著名思想家康有为所著,这部书籍主要是关于清代时期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后成为了他实行维新变法时的理论依据。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出身于官僚家庭,深受孔子儒家学说的影响,后又在西学方面有所了解,拓宽了他的见识。康有为主张的维新思想就是受到了他所了解到的儒学和西学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出现大危机的那个时候,康有为勇敢地挺身而出,他发起了历史上颇为有名的“公车上书”,倡导实行变法,提倡维新,并写了不少关于他思想主张的著作,《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一部。
《孔子改制考》这部书中体现了康有为关于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孔子大同社会思想的影响。然而与孔子的大同思想有所不同的是,康有为的天下大同的核心是结合中西方各自的思想哲学而得出的,同时还吸收了其他典籍中的小康大同思想。
整部书中康有为极为推崇孔子这个人,在书中那孔子描述成了一个大力支持改革的圣人,把大同思想当做了孔子的最高思想,同时还大为批评当时盛行的朱熹思想。
《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做是康有为在思想上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维新变法失败后,这部著作与它的作者遭受了一样的结局,康有为逃亡国外,他的著作最终也被清政府禁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