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吴三桂

  袁崇焕吴三桂

  吴三桂,字长伯,明朝时期辽东人,祖籍位于江南高邮,其父吴襄任职锦州总兵。明朝崇祯年间吴三桂手握重兵,任职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吴三桂其人在武术上极有天赋,崇祯皇帝初登基时,开科取士,吴三桂为当届武状元,后来秉承父业,任职都督指挥。

  吴三桂剧照

  在其青年时期,吴三桂在将领袁崇焕部下领命,当时的袁崇焕可谓是名声在外、风头正劲,镇守山海关时期,关外女真族不敢肆意骚扰边关,对其闻风丧胆,袁崇焕虽是文官出身,但对治兵之道极为在行,军中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军纪军规也极为严谨,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吴三桂对其久仰大名,在其部下领命更是敬佩其为人,然而袁崇焕最后的下场,另吴三桂对朝廷心寒至极,这也是影响之后吴三桂选择背弃明王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袁崇焕无疑是一名英雄将领,当之无愧的明朝长城,却深陷奸佞构害,另崇祯皇帝忌惮其声明,冤杀忠臣,叛其凌迟处死。自古君王最为忌惮的就是功高盖主之臣,袁崇焕战功显赫、受百姓爱戴,成为了这位极富疑心病的皇帝的心腹之患。最后一代将领,不仅冤死,还背负着恶名,如此悲惨下场看在吴三桂眼里,也难怪他最后不忌讳乱臣贼子的骂名,也执意保全十万将领性命,投降清兵,如此不讲情理,不分黑白的朝廷,他怎甘心做起殉葬品呢?

  吴三桂故居

  吴三桂祖籍在江南高邮,因其父任职辽东总兵,故自幼在辽东一带生长,因边关常年战乱,军队在何处扎营,其家就在何处,故吴三桂的童年并未有过安生立命之所,常年漂泊在外。

  吴三桂故居

  吴三桂真正有安定的住所,只能从受清廷封爵,镇守云南算起。当时吴三桂接受清廷的封爵,并在他的藩地内大兴土木,填湖建房、扩建花园,重新修建鸣凤山金殿,将北京城那座金光闪闪的“金殿”原模原样的照搬过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这座供吴三桂、陈圆圆游玩欣赏的行宫,经历百年风雨,修葺一新后,又以令世人惊叹的样貌成为了现今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

  金殿名胜区坐落于昆明市东郊的一座鸣凤山上,供占地1773亩,因此大多建筑都由铜制品构成而闻名。这座经历百年的私人豪宅,成为了明清时期建筑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的杰作。庭院内古木苍松、沟壑深幽,整个庭院的布局构图都大有深意,其中“金殿朝晖”、“鸣凤山茶”更是昆明十景中最具代表的景色。另外天门古道、鸣凤晨钟、太和遗迹、栗花风荷等更是巧夺天工、趣意盎然。

  徜徉其中,由山脚舍车步行,经过迎仙桥,遇见鸣凤胜景坊,接下来迎接你的就是“第一天门”、“第二天门”、“第三天门”,这有序排列的三道天门象征着道家文化的最高境界。穿过天门,眼前的景象焕然一新,古朴雄壮的太和宫大门矗立眼前,拾级而上,巍然耸立的砖城别有皇家宫城的风貌,太和宫身为中心建筑就是金殿,也是整个吴三桂行宫最耗心血的点睛之笔,金殿顾名思义,大都由金属铜建造而成,小到门窗、供桌、佛龛、神像,大到房梁、屋顶、帷幔都是由铜筑成,整体建筑富丽堂皇,给人一种威严庄重之感。

  吴三桂为何难成大事

  吴三桂最为明末之际唯一拥有重兵的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种历史的可能性,在他面前有三条出路可以选择,一、为明王朝奋战到底,留下一世英名。二、与农民起义势力李自成合作,兴替王朝。三、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暂保安逸。

  吴三桂为何难成大事

  但是并非每一条路都是行得通的,晚明时期,宦官专权,君臣之间互不信任,文官之间勾心斗角,这些官场黑暗使得吴三桂难以对朝廷倾付忠心,也不相信任何人,他只能权衡自身利益,来选择出路与方向。

  吴三桂最后因李自成霸占陈圆圆而怄气选择了投降清军,想借清军之力剿灭李自成,他心中打着如意算盘,认为满洲族会一如既往地来中原之地掠夺一番,就会班师回朝,留下中原这片烂摊子,到时就只有自己的势力足以复立明朝。

  然而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便大摇大摆地进驻北京城,丝毫没有暂且歇脚之意,反而拥立他的六岁侄子登帝,称顺治皇帝。吴三桂的如意算盘落空,他连着吃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亏,却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当时的吴三桂还没认识到事态的危机性,多尔衮入驻中原后,为安抚吴三桂,封其为平西王,吴三桂也退而求其次,好歹可以偏居一隅,过几年的安稳日子。谁料到康熙帝少年有成,视这几个藩王为心头大患,割据为王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吴三桂在其晚年,终未完成大业,郁郁而终。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

  历史上的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其实称其为战争不免有讽刺之意了,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诚满洲族,解除山海关布防,满洲军队在吴三桂的铺排下一路南下,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城,成为中国历史上横跨几百年的一大政权。

  吴三桂放清军入关

  这场入关战争的契机由来其实颇有看点,自古以来就有烽火戏诸侯,只为求得美人一笑,那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就是为了报李自成夺妻之仇,换一句话说,就是美人陈圆圆是清军顺利入关的一大契机。

  吴三桂身为明朝将领,拥兵十几万,对付李自成难道还怕力不从心吗?其实吴三桂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明朝已是将倾大厦,关外又是满清铁骑虎视眈眈,若是吴三桂倾其兵力与李自成对抗,必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能暂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举歼灭李自成势力,按照关外少数民族的侵略路数,清军多半入驻中原后抢夺一番后,便会回到自己的领地,留下慌乱的中原腹地,到时吴三桂便能自立为王了。

  然而吴三桂千算万算算错了多尔衮的野心,满清族远居关外,不仅仅是觊觎中原丰硕的物资这么简单,他想要的是鸠占鹊巢,成为中原正主,统一天下。

  吴三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本虎踞山海关,明朝再不济,清军入关也得花费几年功夫,怎会如此轻易地直掠华北咽喉,长驱直入。清兵入关,建立百年基业,开头竟然如此轻而易举,更像是历史跟吴三桂和多尔衮开了个玩笑。

  吴三桂称帝

  吴三桂字长伯,是明朝末东北人,江苏高邮人,身材高大威猛,能勇善战,曾任职锦州总兵,勇猛无敌带领二十多个家丁以少胜多打败清军救出父亲。从此名气大震,在京城暂住,认识许多王公贵族,官运开始通达。

  吴三桂、陈圆圆画像

  1631年8月皇太极对明朝发难破凌河,吴三桂得以重任,带领铁骑反抗。1644年李自成大部队杀到北京,吴三桂在去京城的路上,农民起义军已经到达,崇祯皇帝无奈自杀。李自成劝其归顺于他,吴三桂犹豫不决,因李自成绑其妾陈圆圆,他一怒之下带领清兵入关将李自成打败,被清朝封为平西王,掌握重兵权。顺治十七年,朝廷为削减吴三桂势力,故想把兵权从其手中夺回,以经费不足为由,让吴三桂减兵。吴三桂表面顺从,六万人中减了一大半,但留下来的都是精锐部队。1673年康熙命吴三桂撤藩,吴三桂不服,带领部下反叛,被称为三藩之乱。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自立王朝,国号为大周。吴三桂称帝没多久,可惜,年事已高,在同一年的秋天病死。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孙吴世璠继位,远离北京湖南等地,留在云南。

  1681年,云南被清军包围,吴世璠自杀,其他人等归顺朝廷。康熙皇帝彻底清除吴三桂的家人,包括刚出生的婴儿,被彻底杀光,不留后患。吴三桂一生波澜起伏,颇受争议,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到吴三桂称帝背后的心路历程值得耐人寻味。

  吴三桂怎么死的

  明清两代更替的这段历史中,有一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那便是一代枭雄吴三桂。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其引清兵入关断送明朝政权,实为卖国贼;一些人认为其在形势严峻的当时为求自保迫于无奈而降清,乃是明智之举,并因其才略大智顶礼膜拜。那么,在历史长河中起着扭转乾坤作用的吴三桂怎么死的呢?

  吴三桂卡通形象图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与清军已处僵持阶段,或许因年事已高为完成毕生夙愿,于1678年在衡州称帝(今衡阳市),国号为大周。未曾料想,同年八月,在吴三桂仅当了五个月皇帝之后,便猝然离世。吴三桂怎么死的?不外乎年老病重的自然规律,但同时,数年与清兵的交战对于精力大不如前的吴三桂来说,压力巨大,忧愁深重,加之其妻张皇后的去世,身心都受到了莫大煎熬,也有一说法说吴三桂是中风离世。

  早年跟随父亲吴襄、舅父祖太寿征战沙场,年纪轻轻便见过大场面,有远大抱负。其后面临岌岌可危的明王朝以及来势凶猛的清军,吴三桂最终背负卖国贼的名号引清军入关,或有其深远考虑。其后镇守云贵、起兵叛乱乃至衡州称帝……每个阶段都惊心动魄,大起大落。据说康熙皇帝在吴三桂死后四年,命人将其尸骨分发至各省区以泄心头只恨,这是后话。姑且不论吴三桂怎么死的,他的传奇人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影响,至今为后人学者研究,功还是过?想必各自有各自的体察。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