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用比较轻松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曾国藩的一生,介绍了曾国藩是如何让从一个农村出生的傻小子,到考中进士,如何十年七迁,仕途坦荡,如何成为军队统帅,最后又怎么会被称作卖国贼,郁郁而终的。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祖上没有人当官的,自己的祖父小时候也是好吃懒做,好在后来反省后开始认真学习,喜欢和有学问的人打交道,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曾国藩,他毅然决定进京赶考,实现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这个从农村出生,毫无背景的人,在官场生涯上却平步青云,连连升官,从翰林院到七品,四年间又从七品升到二品,五年内连升十级,堪称官场一绝。曾国藩虽然仕途坦荡,但是他在军事生涯上却没有那么舒坦,曾国藩在长沙练兵的时候,受到绿营兵的追杀,又吃了好几场败仗,甚至连自杀这种念头也不止一次浮现在曾国藩脑中。

  曾国藩在驻守江西的时候,由于四面楚歌,面临绝望,曾国藩更是连怎样的死法都计划好了。在经历了这些挑战,可以说九死一生,也可以说天降大任,曾国藩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为两江总督,并且手握大权,和自己创办的湘军一同歼灭了太平天国,可以说为皇帝去了心头大恨,自然得到尊敬和重用。这个阶段有两件事决定了曾国藩日后的走向,一是湘军在南京城惨无人道的杀戮,还有一件是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的时候,破天荒的站在了英法一方,不仅处决了几个闹事的,还把当时的大臣发配到边疆去了,这引起了当时民众极大的不满,当权者也觉得这事没处理好。曾国藩就又被派到他最辉煌的两江总督上了,之后他的学生李鸿章一展宏图,曾国藩作为清朝大臣,为大清国卖力的生涯也到此结束。

  无论怎样,曾国藩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总是后人对他的意见褒贬不一,但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被舆论左右自己的思维。

  曾国藩的学生

  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有很多,这也不奇怪,因为人家身为清朝重臣,又学识渊博,有远大理想抱负,试问有谁不想去拜师学艺,日后学成也好说自己曾经和曾大学士探究学问。

  曾国藩学生李鸿章

  这其中有一位学生给曾国藩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曾国藩第一眼见到李鸿章的时候,就喜欢上他了,都说曾国藩能识人术,就是通关观察人的外貌,行为举止,言行,就能大致估计出这个人几斤几两,有多少学识,能不能成为口用之才,日后会不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李鸿章是个美男子,五官俊美,举止文雅,在曾国藩看来,这简直是人中龙凤,再加上李鸿章脑子聪明,记忆力非常好,深得曾国藩欢心。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李红咋会难过的父亲与曾国藩是同一年考取进士的,“同年”使两人成为官场利益的共同体,要知道在当时的朝廷,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不知道好几倍。

  当然曾国藩看中的李鸿章不仅仅只有这么点能耐,两人在观点上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这样曾国藩在处理事务时,可以时不时问教李鸿章,看看自己有没有考虑不足的地方,李鸿章也拥有远大的目光,在当时二人的合作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双剑合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观点吻合,但两人的性格却有着较大的不同,曾国藩内敛,稳重,李鸿章开放,不拘小节。李鸿章比较懒散,平时爱睡个懒觉什么的,这在严于律己的曾国藩看来是极大的不合适,就把李鸿章大骂了一顿,李鸿章羞愧难当,从此改了这个坏毛病,知道晚年都坚持早起。可见对这位老师也是分外尊敬。

  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帮助下,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有了自己的湘军,在打下天京之后,曾国藩逐渐退出清朝历史舞台,这时的李鸿章准时的接过重任,开始为清朝的稳定而努力,向老师致敬。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饱受争议的政治家,一方面他为清朝振兴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少的功绩,另一方面,在率领湘军时对南京城的屠杀,被人们不认可。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的家族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其家族成员受曾国藩优秀思想影响,大多都在各行各业扮演者关键角色,像这样有如此多的可用之才,有分布如此之广的家族,值得我们去考究和探索。

  首先曾国藩的直系后裔中,当官从政的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祖先的的政治生涯虽然成功,但是因为决策出错,越是有地位的人,缺点就会越被放大;也许是因为同情祖父的遭遇,为大清朝做出的贡献,到现如今却还保守质疑。曾的后代多选择从商或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除了用自己的政治思想影响后人,留下自己的足迹外。曾的后代用经济上的为百姓谋福利,用文化上的著作学识来引导后人,曾的后代中,留学国外的并不少见,可见当时的洋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是人们观念上的变化,无论前往西方的道路多么艰难坎坷,在当时不得不承认,有优秀的东西在吸引着每一位爱国志士想要去一探究竟。

  曾在家书中寄托了对后人深切的关心和厚爱,他教诲自己的孩子和后代,许多做人的道理。曾的后人大多继承了这些诸多的优良品格,也算是对曾国藩最好的回报,用贤良的做人方式诠释着曾家后代的骄傲,维护着曾国藩的荣誉,给所有质疑声一次沉重的反击。

  曾国藩杀了多少人

  腐朽的清政府卖国求荣,对人民剥削压迫,百姓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上,哪有多余的钱来上缴国库,偿还你清政府无能欠下的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并占领南京还改名为天京,对抗清政府。

  曾国藩的湘军

  曾国藩为了抗压太平天国,在自己老家拉帮结派,办了一支小分队,湘军。表面上看湘军是在受训练的正规军,其实曾国藩暗地里也干着不好的事。有百姓来抗议,曾国藩抓到就是杀,连问也不问。“曾剃头”这个外号就是当地人对曾国藩的称呼,说是他杀人就像剃头一样快、狠。

  1858年,湘军攻下九江城,在江西省内屠杀太平军将士和家属两万多人,1862年,湘军又攻下宁国府(在安徽省),进城以后马上开始了大屠杀。过了两个月,城内城外的尸体还没有人收埋。

  “曾剃头”这个外号不是白叫的,曾国藩除了杀害太平军,还把屠刀指向了平常百姓。在湘军攻入南京城后,曾国藩更是对城中百姓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城。手下士兵按家按户的搜查,看到财务就抢,看到活人就杀,南京城里血流成河,尸体把秦淮河都堵住了,河水被染成了红色。

  湘军一进城就放火,冲到哪里烧到哪里,傍晚时分城中已是一片火海,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更有无数百姓死于屠刀之下。

  至此,天京城已成为废墟,到处是断壁残垣,宛如一座空城,百姓不要说家破人亡,想必应是来世相见罢了。

  曾国藩名言

  作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除了留下丰功伟业外,他的一些名言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其中的内容对于现在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人们道德培养上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们对于其中几条做一个解释。

  曾国藩名言

  为什么在各方面不如你的人却做的比你成功,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说的是,人的天赋资质其实差不多,因为我们大脑的开发程度几乎一样,当然排除少部分。但为什么取得的成就差别会那么大,这里曾国藩用天意来解释这一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去嫉妒别人的运气,而是要自己继续努力,因为现在来判断一个人失败或是成功都太早了。

  做人要低调,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曾国藩这样教导我们: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平日里做任何事都应该低调,因为历代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民大众主体总是相对弱势的,可以用贫富来解释这一现象,穷人多少有些仇富心理,这时候富家子弟的一点小不对,会被放大无数倍,导致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所以为人低调不仅是自保,也是维护社会和平。什么是老练: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洁。从中不难归纳总结出,一个人想要表现的老练,想要变现的面对突发状况处乱不惊,就必须稳重行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还要有所保留,保持自己的神秘感和随时提升自己的新鲜感,用知识和学识去包装自己。

  曾国藩与小偷

  曾国藩小时候不怎么聪明,可以说是有点笨笨的,为此还被人嘲笑过,但是曾国藩没有因此放弃对学习的热情,反而越来越用功。

  曾国藩画像

  有一次老师给班上每一位同学布置了家庭作业,你们每个人晚上回去给我一字不差的背出这篇课文啊,明天检查,听清楚了吗,下课。

曾国藩信心满满,他还想着明天在全班人面前露一手,看哪些人敢嘲笑我。一回家曾国藩就开始大声朗读起来,争取在三十遍内将文章背出来,前面有提到曾国藩记忆力不是很好,但是勤能补拙,曾国藩也就是凭借着这一信念才一直坚持不懈的。不巧,这一天有一位小偷想要光顾曾家,听到孩子在大声嚷读,也不心急,想着一会这孩子读累了睡了,就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听听这孩子读的什么也好,好像是诗经……一个小时过去了,耳畔还是朗朗书声,再等会吧,小偷想,这孩子或许是好奇心来了,孩子嘛,总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的。两个小时过去了,诶,今天这屋的主人是唱的哪出啊,我们小偷的时间不是时间啊,你倒好,在屋里暖着,我这可是站在外面受冻啊。但是曾国藩似乎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小偷不敢了,他走进曾国藩家里,把整篇课文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小偷的本来目的,心中想的是如何教训教训这笨小孩。可是曾国藩凭借勤奋成为挽救清朝的大臣,而小偷,他应该还在为下家的孩子会不会背这么久的书而困扰吧。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