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谋士

  李自成的谋士

  明末风头最盛的闯王李自成麾下可谓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现今为人们广为流传的谋士就只有李岩和牛金星这二人。

  李岩画像

  李岩,出身与官宦之家,父亲李精白曾官至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但因为“魏忠贤逆案”的牵连,被削职为民。李岩少时中举,文武全才,爱好打抱不平,时常接济穷人,在家乡的名声极好。

  李岩是在李自成率领起义军途径自己家乡的时候才加入起义军中的,他和李自成一相见就谈的很投机,两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中之后,李自成采纳了李岩的“安抚民心”的政策,使得起义军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大大改善。起义军得以由原来的流寇变成了义军,至此,李自成才能建国大顺。但是在李自成进军北京城之后,由于李自成信心的膨胀,再加上旁边同僚对于李岩的嫉妒,使得李岩的很多重要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导致起义军很快失败。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城的途中,由于听信了另一个谋士牛金星的谗言,杀害了李岩,致使军心涣散。

  牛金星是明天启七年的举人,此人通晓兵法,善计谋,崇祯十三年,由李岩引荐至李自成麾下。

  牛金星加入李自成麾下后提出了“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九字建议,并被李自成采纳,他是李自成称帝的坚实拥护者,正是由于牛金星的推动,李自成才会顺利称帝。但是,牛金星此人心胸狭窄,嫉妒心极强,同时又贪念权势。他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城的途中,向李自成进谗,导致李岩被杀,致使大顺军心不稳,很多大将出走。李自成兵败过后,牛金星带领其子投奔满清,当时地满清政府由于牛金星在官员中的名声极坏,所以一直没有安排其职务。最后,牛金星老死于官署之中。

  李自成张献忠

  明末农民起义多如牛毛,各种起义首领数不胜数,但是其中最大的两个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作为两个同一时期的英雄人物,后世也多将两人进行比较。这两个人一个建立了大顺政权,一个建立了大西政权,对于两人的比较,这里笔者给出一个自己的想法。

  张献忠塑像

  首先我们来说说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相同之处。这两个人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两人的出身一样,都是出身于农民家庭。另外,两人在起义之前都曾做过驿卒,都是公务员,还有就是都曾在高迎祥的手下打过仗,两人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虽然两人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人都不是一样的,更何况是这种英雄人物。

  两个人最大的不同是生前的成就和死后的影响大相径庭,李自成生前的成就大于张献忠,但是死后的影响力没有张献忠的大。李自成的成就主要是集中在明朝灭亡之前,明朝灭亡之前李自成的成就是张献忠拍马所不及的,那时的张献忠只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土皇帝”。

  但是,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入关,在汉族的抵御外族的历史上,李自成是比不过张献忠的。满清入关,李自成在九宫山失踪之后,其手下被清廷追得到处逃窜,而张献忠的手下在张献忠死后迅速的集中撤退,在清廷的追剿下并没有多大的损失。撤退张献忠余部,在云南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并在以后的抗清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李自成和张献忠还有一个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死后都被别人抹黑,都说两人嗜杀,是屠夫。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鼎盛时期的李自成大概有一百万人的军队,管辖地区也有数千里,还攻克了明朝的皇宫,但是在面对只有十余万的清吴联军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江山风雨情》李自成剧照

  李自成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过硬的军事实力,通俗点讲的话,就是没有一支精兵。李自成虽然拥有一百万人的军队,但是我们都知道,行军打仗,兵贵在精而不在多。李自成的军队中,能称得上精锐的应该不超过十万人。在山海关大战时,清军先让吴三桂的军队消耗了李自成的大部分兵力,再将清军的核心军队也就是就是六万的满洲八旗军投入战场,如此做法,李自成必然大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自成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对手到底是谁。李自成的军队只满足于打败了明朝的残余军官,夺得了京城就结束了,却不知道其实四处都有想要夺取天下的人。当时那个时候,李自成的对手应该还有许多,比如明朝残余势力、地主武装、张献忠的大西军、清朝政权和蒙古各部等。

  在有这么多对手的情况下,李自成把明朝作为主要对手,而对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的清朝毫无关心。况且努尔哈赤的后金军早在李自成起义之前,就曾消灭了明朝的部分兵力,这一点,李自成竟然没有重视,于是就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李自成是谁

  李自成是谁,既为领袖,又为屠夫。

  李自成雕像

  李自成,明末风云人物,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并成功的推翻了大明朱家几百年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李自成生于1606年,1629年起义,初为农民军“不占泥”部下,后转投“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在“闯王”军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在“闯王”高迎祥死后,顺利的继承了“闯王”的称号。

  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王,同年,李自成经过激战之后,成功地消灭掉了陕西总督孙传庭,随后李自成占领长安。1644年,李自成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元年”,同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并在北京城又一次称帝,宣布其正统地位。1644年,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大败于山海关,随后,被多尔衮率领的满清大军赶出北京城。1645年,李自成在转战九宫山的时候神秘失踪,有人说出家为僧,也有人说战死。

  也有人说李自成是一个屠夫,诚然,纵观李自成的成长历史,都是伴随着血雨腥风。李自成换不起钱被债主告到县衙,被当地知县抓住后游街示众,想要将他置于死地,后来李自成在被亲友救出后,杀死了自己的债主和县令,随后李自成由割掉了出轨妻子的头颅。李自成在参军的时候又因为军饷的问题杀死了部队参将和当地县令,最终起兵谋反。起义后的李自成也非常残暴,动不动就会发动屠城战争,以至于后来都有“李自成吃人”的传言流出。

  总的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人。

  李自成吃人

  有民间传言,李自手下的军马看到活人都会双眼赤红,传言这是因为其手下用人肉来饲养战马,这样的战马看到人都会双眼发红,在战场上才会无所畏惧,勇猛向前。当然,坊间传言的可信度是不高的。有关李自成吃人的事件,有着一个可信度比较高的传言。

  福王朱常洵

  李自成吃的这个人叫朱常洵,是崇祯皇帝的叔叔。李自成在攻下洛阳城之后,率领手下士兵冲入福王朱常洵的府中,在抓住朱常洵之后,李自成望着这个三百斤的胖子,突发奇想。他命人在王府后院找到了几头梅花鹿,然后又让人将朱常洵全身的毛剃干净,用药物排浸朱常洵体内的异物。

  做好这些,李自成命人找来一口大锅,将活生生的福王和处理干净的几头梅花鹿放在铁锅内烹煮,美其名曰“福禄宴”,最终福王被活生生煮死,几千士兵分食了他三百斤的肉体。李自成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有原因,并不是他喜欢吃人肉。

  当时的河南干旱严重,再加上战争的摧残,民众生活困苦,人吃人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当时封在洛阳的福王完全不理会农民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吃喝玩乐。作为先帝最喜欢的孩子,福王的生活可谓是无比的奢侈,当时甚至有着“天下之财,半数在皇宫,半数在福王府”的说法。

  李自成在攻入洛阳之后,看到骨瘦如柴的民众和肥胖如猪的朱常洵的时候,才有了“福禄宴”的想法,通过吃人的做法,来发泄他对朱常洵的不满,同时也拉拢了民众,积攒了民心。这样的事情,那时的李自成可能会做的出来的。

  李自成国号

  1644年1月,李自成攻下长安城(今陕西西安),随后李自成在长安登基称帝,国号大顺,改长安为西京,定为国都,年号永昌元年。有关李自成国号的由来,现在有两种说法。

  永昌通宝

  第一种说法是李自成之所以将国号命为大顺是因为刘伯温曾为朱元璋卜国家气数之长短之时说“遇顺则亡”,所以,李自成才以大顺来命名国号。但是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还是很多的,首先,刘伯温作为聪明的谋士,他不会在自己的主子的面前说朝代的灭亡时间。另外,卜卦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事,刘伯温就算真的算出了大明“遇顺而亡”,那么他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会告诉朱元璋的。

  还有就是,此段说法来自于《明史》,而《明史》是由清朝主持编写的,“马后炮”的意味非常明显。

  第二种说法是李自成国号大顺是因为他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年少的李自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家乡的太庙,因为在此地不但可以欣赏先贤的碑文,还能够在那些斗大字不识的乡民之前卖弄一下他的学识,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在此时间,对李自成最喜欢观看的就是对米脂影响最大的艾希淳所写的碑文了,艾希淳曾官至明朝户部侍郎,这对于当时小小的米脂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官了,所以艾希淳对于米脂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甚至影响至今。

  艾希淳曾在碑文中写道“天朝赐之名为大顺城可也”,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李自成建国号大顺是可以理解的。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