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名作女史箴图
- 2016-12-20 10:03
- 历史秘闻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顾恺之名作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中古东晋时期的作品,作者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原来的作品已经找不到了,现在存在的是唐代时期的摹本。原来的作品是由12段情节所构成的,但是目前只剩下9段。此绘画作品是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为创作来源,原文为十二个节段,所以绘画作品也分为十二段。
女史箴图
先来说说《女史箴》的写作的背景。西晋晋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小的时候就不喜欢读书,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等他继承了晋武帝的皇位之后,也没有收敛,后来政权落在了皇后的手里。皇后贾氏独揽大权,十分狡诈,又非常狠毒,荒淫无度,这种行为令朝廷中的大臣既不满又十分担忧。于是,朝廷中的大臣张华搜集了历代来的先贤圣女的事迹,称作出了《女史箴》,以此来表示告诫和警示。后来东晋的顾恺之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来进行创作不同的绘画内容,各段的绘画内容非常完整地表述了箴言的含义,所以此作品被称为《女史箴图》。中国历史上的名画《女士箴言》也因此问世。本来箴言的内容是用来告诫宫中的女子,之后也传到了民间,民间的女子也按照《女史箴》里面的要求来规范自己,影响比较深远。
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用平常的生活例子为题材,笔法细腻,人的神态和形态都有准确地体现。画面中的线条优美婉转,人物形态各异,衣带飞舞,显示出翩翩欲仙的感觉。
东晋顾恺之作品欣赏
顾恺之,东晋著名的画家,出身于名门贵族,擅长于诗词歌赋、书法写作,有很多的才艺。他的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使他在中国的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为人率真爽快,又有点痴呆,再加上他在绘画和诗文上有很大才华,因此人们称他为“三绝”,即痴绝、画绝和才绝。
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非常多,比较有名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都是后来用来模仿的作品,他的绘画理论著作有《魏晋胜流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为中国史上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女史箴图》原来是清代皇宫中的珍藏品,但在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落到了英国人的手中。作品主要是根据晋代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为创作依据,主要是讲妇女如何修身养性,修养自己品德的文章。该作品根据文章的段落内容来分段进行创作,跟现在的连环画有点相似。这幅作品非常注重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表达。后来人们把这种素净恬淡的线条,不加任何色彩的画法手法称之为“白描”。“白描”的画法也称为了绘画的基本功。
如今所保存的《洛神赋图》是宋代的摹本,但仍然还保留着魏晋时期的画风,是最接近原作的作品。此图是依据曹植的《洛神赋》来表达作者与洛神之间唯美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他超高的想象力,非常有诗意的将原作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是什么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人,有很大的才艺,不仅能作诗写赋,而且他的字也写的特别漂亮,尤其很擅长绘画,精通于画山水画和人物画,是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因此人们称他为“痴绝”。这里要讲一个关于他吃甘蔗的故事。
顾恺之画像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进行视察,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另外还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够尝一尝。”于是,大家听了都开始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很好吃。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顾恺之画论解说
顾恺之所写的画论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所记载,完整的画论有3篇,分别是《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和《论画》。通过这些画论的理解和解析,我们便能看出顾恺之对绘画创作的构思和想法。
顾恺之画像
在上面的3篇画论中,可以基本归纳出其中的中心意思,即传神论、迁想秒得、以形写神等等。“传神”主要思想就是要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的表达,用精神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思想。顾恺之认为描绘手弹奏五根弦的画面虽然很细腻也很难把握,但是相比较描绘“目送飞鸿”的精神和内心又可以说是简单得多了。同时在论画中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境界,就是强调人物的形态和神态都应该具备。“迁想”是指让作者在对人物描绘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对象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以此来进行构思和揣摩,从而达到自己想表达的效果,简单地来讲就是想象创作的过程。“妙得”就是指要巧妙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的本质和精神。总的来说,“迁想妙得”的意思就是要求作者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相互统一,同时要与自己所描绘的人物以及读者的思想相互的融合。
这些理论事实上是从谢赫的六法论中延伸而言的,可以说是论点的先驱。后来经过顾恺之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渐渐地演化出属于他自己的观点,对后来的中国画的创作和美学的思想观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为小虎子,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见多识广,才思广博,擅长写诗作赋和书法,尤其擅长绘画,主要精通画人物画和山水画。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塑像
画家顾恺之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士族的家庭,根据史料记载,顾恺之的先祖有多人在孙吴和西晋时期都当过官。顾恺之当官的路途并并不是特别顺利。最开始的时候,担任过参军的职位,在大司马死后,他又任命为刺史府的参军。直到晚年,他才进入朝廷担任散骑常侍,但是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顾恺之的官职虽然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因为他在绘画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还是具有很高的人气的。当时的人们都说顾恺之有三绝,就是痴绝、画绝和才绝。其中,痴绝就是指顾恺之的为人率真、幽默,并同时又有点痴呆的感觉。画绝就是指他在绘画上面的造诣,从而肯定了他的绘画功底十分了得。文绝是说他博学多才,非常擅长写诗作赋,在书法方面也非常精通。
顾恺之流传在世间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主要能反映他的文学成就的应该是《观涛赋》和《筝赋》。他的绘画作品比较多,但是有很多都已经流失。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的题材十分广泛,不仅有人物画,世俗故事等,还有飞鸟走兽和山水绘画等。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为取材的依据,绘画出作者对洛水之神的爱慕之情,以及人与神不能连结的惆怅之情。绘画者将不同的情节放置在同一个画卷上,洛神与曹植反复出现了画卷中,以树林、山石、河流为主要的背景,将情节进行分割,同时又有相互连结的作用。
洛神赋图
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图》虽然看起来像是人物画,但是仔细上不难发现实际上大量的情节都是由山水画来展开的。因为顾恺之是比较早就开始涉及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上的写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幅图中部分山水画的画法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艺术表现。从线条上来看,图中的线条非常有劲,表现力极强,色彩变化起伏不大,虽然结构比较单调,但是又极其富有装饰性的感觉。
《洛神赋图》是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是讲述了主人公在经过洛水的时候,见到了洛水女神的爱情故事。文章中的主人公虽然对洛水有着爱慕之情,但是因为残酷的现实,不得不选择离去的故事情节,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伤感。但是在图画中,顾恺之却将结局做了很大的修改,变成了一个让人欢喜的结局,主人公和洛水终成眷属,这也表现出绘画者对现实还是充满美好向往的。故事用连环画的方式呈现在一幅画中,将一个传奇故事描绘的浪漫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