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龙吟周邦彦原文译文
- 2016-12-19 14:29
- 历史秘闻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瑞龙吟周邦彦原文译文
《瑞龙吟》是由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周邦彦所创作,还曾编入《宋词三百首》,是一首访旧感怀之作。在绍圣四年春,周邦彦出任外官期满后,回到京师,旧地重游,追怀往事,思念并寻找当年恋过的一个歌妓,由此引发了无限的感触。
《周邦彦 瑞龙吟》
当时词人因为遭造党祸而被罢黜到庐州,直到十年后,才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主簿。而作者写的这首词则描述的是自己回京后访问旧友的复杂心情。巧用铺叙手法披露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人物情绪与作品境界均给予动态性的表现,其结构模式甚至带有戏剧性特点。并使这首词成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词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首写旧地重游所见所感,次写当年旧人旧事,末写抚今追昔之情,处处以今昔对衬。全词层次分明,由折盘旋,情思缠绵,在艺术上颇具匠心。从这首词的表面上来看,这首词写的是旧地重游,可是文中却看不到旧日情人的怅婉之情。该词作于绍圣四年,那时作者在经历了十年外放后还朝任国子监主簿。十年后的他重回旧地,就目睹了人事全非。周邦彦在这十年里深刻体会到官场党争频繁,仕途险恶莫测。罗忼烈评价这首词:"看似章台感旧,而弦外之音,实寓身世之感,则又系乎政事沧桑者也。"
除此之外,这首词主要分三叠,前两叠字数、音韵完全相同。虽然是一部怀旧之作,但描写十分细腻,结构也缜密,且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周邦彦 兰陵王原文译文
《兰陵王》是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曾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主要写了作者离去之愁。此词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整首作品有着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兰陵王·柳》
《兰陵王》从这个词来看,它的构思萦回曲折,似浅实深,作者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是耐人寻味的。这首词的另一个别名是《兰陵王·柳》,而以“柳”字为题目并不代表词的内容也是咏柳的,这首诗却是来讲述离别的。在古时候,人们常常用折柳来送别客人或者朋友,因此诗词就借助柳来渲染离别之情。而在《兰陵王·柳》这首词中正是这样,词的开篇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上片由柳起兴,接下来的都是作者借折柳倾述送别之情。古往今来,离人无数,“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宕开来说,伤离别的并不是只有眼前的你我两人,也算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安慰了。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则写了渐远之后,中篇和下篇的时间是连续的,但感情确实波澜的。总之纵观整个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关河令 周邦彦的故事
《关河令》,是词坛大家周邦彦诸多作品中的一首。这首小令是悲秋之作。声潇潇,却无鸿雁传书,期盼落空,寒意逼人。主要描述了在夜深人去,惟孤灯作伴,以酒浇愁愁更愁,漫漫长夜孤苦难的心情。
周邦彦《关河令》
这首词的本名应当是《清商怨》源于古乐府。后来周邦彦结合欧阳修填写的思乡之作,于是取“关河”二字,并命名为《关河令》。
通过阅读这首词不难发现,该词为感怀寒秋羁旅伤怀的作品,作者以时光转换为线索,突出表现了在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产生的凄切孤独之感。作者主要是写自己的心境和自己的感情,但通篇下来主要笔墨却是多为环境描写,那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以及在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中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这个词的上篇终于要描写了寒秋黄昏景象。在词的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只是偶尔放晴,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样的景象实在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却要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自己亲朋好友。下篇则写了深夜中孤灯独映的情景,将词的境地向前推了一步。并且结局以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来结束全词,更加明显了词人无助与郁闷。这首词没有作者以往的艳丽之彩,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北宋词人周邦彦点绛唇赏析
《点绛唇》是周邦彦从京城回到故乡时有感而发所作。“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周邦彦《点绛唇》
开头一句的“辽鹤”是用典,传说中有个辽东人,外出学道,后来化身为鹤,飞回故乡。词中的这只鹤就是词人自己,他回到了故乡,可是故乡却是可以勾起他无数伤心难过的地方。后两句的“鱼浪”也是个典故,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除了鸿雁可以传递书信,其实还有游鱼。原来,故乡有一个词人过去的爱人,但是等他们分隔两地后,一直从来没有寄过一封信。这也就是词人回到故乡后伤心落泪的原因。
“凭仗桃根”还是用典,是说让女子的妹妹来转达,说的是自己的凄凉。为何要靠她的妹妹来转达呢,因为多年过去已是物是人非,女子大概早已嫁为人妇,词人不能再直接去找她,所以要避嫌。一句“愁无际”短短三个字,真的是悲凉愁绪无边无际。而旧日的衣服袖子上,到现在还留着女子当时在东门送我时留下的泪水。词人看到旧日的衣服,想到是过去的感情。当时的泪水自然是不能留到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其实是感情,是回忆。如此道来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首词用了好几个典故,但并没有刻意之感,因为这是正是词人的真实感情,说是怀乡,实则是怀人。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出自哪里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这个名字,出自“彼其之子,邦之彦兮”。而这句话是源于《诗经》中的一首,是其中《郑风》的第六首,名为《羔裘》。
周邦彦画像
全诗共十二句,可分为四段,每四句一段,而“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是最后两句。所谓“羔裘”,就是用羔羊皮做的裘衣,这是古时候士大夫所穿的朝服。所以全篇用这“羔裘”就是来比喻士大夫等官员,也对它做了仔细的描写。第一段说它皮毛质地光滑,由此称赞官员正真,这样的人可以舍身来维护自己的节操。第二段说它上面的豹皮装饰,由此称赞官员威武,这样的人是为国家主持正义的人。第三段说它鲜艳,以及袖口的三道装饰多么漂亮,由此称赞官员有才,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国家的贤良。
衣服是外在,是人的装饰,但也同样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所以这首诗用衣服来比喻人是十分恰当的。而出彩之处在于,它是以衣服美丽漂亮的外在来比喻人的美好的品德,从外在到内在,从可见到不可见,手法非常高明。而这首诗并非真的夸赞,实则是在讽刺,朝廷上那些官员穿着羔裘,却没有该有的品德。
“邦”就是国家,而“彦”就是指有才学的人,所谓“邦彦”也就是国家的良才。而周邦彦以此为名字,可见他的父母对这个儿子颇有希望和期许,想要他未来可以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可以成为国之栋梁。
周邦彦烛影摇红主要内容是什么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是由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周邦彦改写而成的作品。之所以说是“改写”而不是“创作”,是因为这首词原版并不是由他所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当时的皇帝宋徽宗的要求下进行改写而成的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写其实是比创造更困难的事情,因为改写这首先就是要迎合皇上的喜好,之后便是要保持原作的主旨和风格,最后则是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点。而周邦彦不但达到了这三个要求,而且做得可以说是完美无缺。诗词配图
周邦彦改写的第一步就是拓展了原作的容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首词的上阕全都是他增加的。原作原本是写离愁别绪的,于是周邦彦便在上阕中把原作的时间往前进行了推移,并着力刻画了原作中所描绘的女子的容貌,以及两人之间的情投意合。这就为下阕描写思念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改写的第二步便是在下阕上进行了几处改动。原则则是让原作的主旨表达得更加充分。其中原作中的“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改为了“夜阑饮散春宵短”,这个改动不仅使得语句语句更加精炼,也写出了男主人公在夜晚饮酒之后的孤寂惆怅。第二个改动则是把“尊前谁为唱阳关”改成了“当时谁为唱阳关”,这个改动的绝妙之处在于把原作简单的叙述眼前之景变成了回忆往日的情景,这样一来不仅在写法上显得更加婉转,也突出显示了主人公久久不能消散的思念之情。
经过周邦彦的改动之后,这首作品变得主旨更加凸显,而且结构更加严密和紧凑,打上了深深的周词风格。使得这首词作变成了一首真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