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后人

  伍子胥后人

  伍子胥在苦谏吴王夫差失败后,又被夫差派去出使齐国,预感到吴国将不久存于世的他将自己的独生子托付于齐国的好友鲍牧。对于他的后人的姓氏问题,有三种说法,一说姓伍,一说姓王孙,一说姓员。

  伍氏祭祖图

  “伍”一说起源于黄帝身边的大臣伍胥,伍胥本为皇帝部落的大臣,后来他的后人就以“伍”字为姓,楚国贵族伍氏也尊伍胥为祖先。还有一种说法是“伍”这个姓氏来源于楚国的大夫伍参,伍参是伍子胥的祖父,伍家的楚国贵族身份就在伍参的时候确立起来的。当时伍参当上大官之后,就以伍胥为祖先,后人就以伍为姓,伍姓就这样的流传下来了。

  当世很多姓伍的家族族谱中都有伍子胥的名字,所以很多伍姓后人都以伍子胥的后人自居。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姓伍并不代表就是伍子胥的后人,当时身为楚国贵族的伍家,是有着很多的旁支的,有些本不姓伍的人为了荣华富贵,改姓伍的也有很多,所以姓伍并不一定是伍子胥的后人。

  相传伍子胥在将自己的独子托付给齐国好友鲍牧之后,让他的儿子伍封拜鲍牧的儿子鲍息为兄长,并嘱咐他的儿子以后要以王孙封为自己的名字,不能再用伍封。所以后世,将王孙氏的人当做是伍子胥的后代。

  伍子胥本名叫伍员,伍子胥在吴国发迹之后,有人开始投靠依附于他,伍氏在吴国又重现了在楚国时的鼎盛之况。后来,伍子胥的旁系后人以“员”为姓,后人将员氏看做是伍子胥的后世子弟。唐朝时著名诗人,平原郡公员半千就自称是伍子胥后人。

  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列传》是《史记》中的一部人物大传,出自《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作者当然是司马迁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伍子胥列传》原文

  这是一部人物大传,何为大传。大传就是除了些主要的人物,还包含了对于周边人物的描写以及对于他所在国家的描述,甚至还会涉及到对天下大势的解读。《伍子胥列传》中不仅是对于伍子胥一个人生平的描写,其中还涉及到了很多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伍子胥列传》中就包括了楚国太子公子建、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吴王阖闾之弟夫概等人物生平的描述介绍,不仅如此,该列传还涉及到了吴王夫差很越王勾践之间的恩怨纠葛。

  整部列传总共被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父兄之祸、伍子逃亡、使刺王僚、鞭尸复仇、相吴争霸、身死吴亡、白公胜传、史迁评论这些部分。

  前两个部分是伍子胥写的是伍子胥没有到达吴国之前的人生经历,包括他的父兄被杀,以及楚国太子建和伍子胥父兄的人物传记。中间的四个部分,描述的是伍子胥到达吴国之后发生的事情。伍子胥到达吴国被当时的吴国公子姬光看中,收为门客,后来又帮助姬光除掉篡位的姬僚。

  伍子胥被阖闾所重用,后来又帮助吴国攻破强楚的国都,鞭尸楚平王,报了父兄之仇。吴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开始逐渐有了争霸中原的本钱,最终,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最后,伍子胥在谗臣的挑拨之下,被吴王夫差赐死。白公胜传是对白公胜的描写,是一部一笔带过的传记。

  史迁评论是司马迁对于伍子胥的人物评价,司马迁对伍子胥的人物评价是非常的公正的。他说伍子胥的怨毒对于平常人来说是很厉害的了,但是他的才华和忠心也不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拟的。

  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生于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年,活了75年,本名伍员,又名伍子胥。今湖北监利县人,也有人说是安徽全椒县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曾任吴国大夫。

  伍子胥画像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他的家族在楚国也是一个大家族,父亲伍奢曾在楚平王时期任太傅一职,后来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长伍尚一同被杀。伍子胥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逃出了楚国,背井离乡的伍子胥听闻吴王阖闾正在招贤纳士,就去投奔吴王。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阖闾的重用,伍子胥在吴国期间主持修建了姑苏城,即现在的苏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孙武一同破入楚国都城,伍子胥为了给自己的父兄报仇,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愤怒的伍子胥对着楚平王的尸体实行鞭尸,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罢休。吴王重用伍子胥和孙武军事大家,才能破大楚,败强齐,夫差成为春秋一霸。

  后来伍子胥和吴王夫差的关系越来越差,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数次进谏,没有杀死勾践,后来吴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齐还是灭越的问题起了争执,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坚持先攻打国力强大的齐国。

  最后,夫差又听信谗言,误认为伍子胥暗中投靠了齐国,夫差赐给了伍子胥一把宝剑,让其自杀。伍子胥在自杀前曾对下人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双眼挖下放在国都的大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

  果然,九年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率领三千越甲偷袭吴国国都,吴国被灭。

  伍子胥怎么读

  伍子胥,春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国著名将领,原籍楚国人。

  “胥”字

  伍子胥因为自己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杀,逃亡到吴国,被当时的吴国公子姬光收为门客,后来帮助姬光杀死吴王姬僚,姬光得以即位,世称吴王阖闾。最后,伍子胥被阖闾之子夫差赐死,自刎而亡,死后尸体被夫差投于钱塘江喂鱼。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后来因为曾被封地“申”,又被称为“申胥”,后世多称为伍子胥,关于他的名字读音,主要集中在胥的读音上,很多人将这个字读为第四声“xu”,其实正确的读法是第一声“xu”。

  “胥’字本意为古代的小官,作胥吏之称,也就是小吏的意思。它也有全、都的意思,可以组词为万事胥备。还有蟹酱的意思,组词为蟹胥。最后一个是中华名族的传统姓氏为“胥”,很多人都会将“胥”误读为第四声的“xu”,但是不管做什么意思解释。这个字只有一种读音,那就是第一声的“胥”,“胥”字现在多为姓氏。

  “胥”中国传统姓氏,读音为第一声“xu”。有关“胥”姓的来源,现在有三种说法,专家学者多认为,“胥”姓来源上古的华胥族。而对于一些典籍进行研究之后,有些专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胥”姓来源于晋国大臣胥臣。还有一些人通过家谱的研究发现,“胥”姓来源于“姬”姓,是姬氏的一个分支。

  总的来说,伍子胥的正确读音是“wǔzīxū”,不能读做“wǔzīxù”了,电视剧《华胥引》的“胥”字也是读作第一声。

  伍子胥是哪国人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本是楚国椒邑人,后又逃到吴国,在吴国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伍子胥塑像

  伍子胥的父亲姓伍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后来太子建受到太子少傅费无极的陷害,被牵连处死。伍家兄弟二人只有伍子胥一人逃脱楚兵的追捕,他的兄长和父亲都被楚平王处死。历经艰难逃出楚国的伍子胥来到吴国,刚来吴国的伍子胥苦于没有人引荐,再加上生活艰辛,只能上街头卖艺求生,在卖艺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专诸,两人性情相投,随后结拜为兄弟。

  后来,伍子胥被公子姬光收为门客,伍子胥帮助公子姬光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王位,姬光即位后称为阖闾。阖闾当上吴王后,重用伍子胥和孙武二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几年后,吴国开始强盛起来,随后吴军在孙武和伍子胥的指挥下,攻入楚国的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下,报了父兄之仇。

  吴国灭越之后,俘虏越王勾践,他和吴王夫差在勾践的处理上发生了分歧,夫差主张留下勾践,伍子胥则极力主张立刻杀掉勾践,君臣之间开始有了间隙。后来两人又在先灭越还是先灭齐的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分歧,夫差认为越国被灭,会一蹶不振,不足为虑。而伍子胥则认为越国离吴国太近,吴国要想灭掉强齐,就必须先扫平周边的障碍。恰巧此时有谗臣诬告伍子胥投齐,夫差听到了大怒,立刻赐死伍子胥。

  农历五月初五,伍子胥在吴国自刎而亡,可以说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吴国大地。

  京剧伍子胥

  京剧《伍子胥》是一部传统戏曲栏目,它的主要唱法是以老生为主。《伍子胥》是在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基础之上,再根据著名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创作而成。全剧主要讲的是伍子胥从出逃楚国到被吴王阖闾重用的过程,共分为七折。

  京剧《伍子胥》剧照

  伍奢由于进谏楚平王被杀,从而连累楚平王的太子和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要被处死,万幸的是聪明的伍子胥逃出了都城士兵的逮捕。昼伏夜行的伍子胥来到楚国的最后一个关卡昭关,面对着防卫森严的关卡,伍子胥只得无奈躲进深山,后来得到扁鹊徒弟东皋公的帮忙,成功逃出昭关。

  来到吴国的伍子胥苦于没有人引荐,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面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不得不当街卖艺,在卖艺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专诸,两人结拜为兄弟。后来,吴国的公子姬光看中了他,被姬光收为门客。

  姬光本来是王位的继承人选,但是后来自己的位置被姬僚夺过去了,姬光一直想将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他听闻伍子胥有才华,于是向他询问计策。伍子胥向姬光推举了专诸做刺客,后来姬光又收集了一把削铁如泥的短剑,在一次宴会上,专诸化妆成一个厨师,借献鱼之机,拔出藏于鱼腹中的宝剑,刺死了姬僚,姬光得以即位,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

  《伍子胥》曾是有着“京剧鼻祖”之称的程长庚代表剧目,后来经过几次起伏,渐渐被人所遗忘,最后被杨宝森成功改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