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休养生息”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 2016-12-17 18:36
- 西汉历史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秦汉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人,于公元209年起兵反秦,秦之后与项羽争霸,前期数败于项羽,因为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刘邦在战胜项羽之后,国号定为“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刘邦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后经几代帝王的继续执行,到汉武帝时,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汉帝国。我们不禁会想到:“修养生息”政策产生的背景如何,内容么?汉初的几代帝王是如何执行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休养生息”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内容
(一)“休养生息”政策产生的背景
1、农民的生活状况。在秦王朝,沉重的赋税:如田租高达产量的三分之二,人口税每人每年1000钱;据汉仲书所言,秦汉赋税“二十倍于古”;徭役繁重:如一般人们从15岁开始服役至60岁。一生中须正率一年,屯戌一年,每年还要更卒一个月。据统计秦汉王朝人口约2000万,每年服徭役的就多达200多万人。大兴土木:在咸阳及别的地方修建宫殿,其中以阿房宫的修建为最。阿房宫的规模宏大,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作了详细的描绘:“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秦王朝又修筑长城以御匈奴,又修建郦山陵供秦王死后享乐。刑罚严厉,动辄山人。秦之后,又经过几年的楚汉争霸,又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多少人流离失所?汉朝刚建立时,人口不如秦初多,农民生活极端贫困,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
2、国家的状况。汉朝刚建立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成牛车”,意思是说给帝王拉车的几匹马找不到同一毛色的,将相们出行,有的乘坐牛拉的车。可见当时国家的贫困,国库的空虚。另外南部和北郡的边境未稳,南有赵佗作乱,北有匈奴侵扰。特别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国”就是高祖北击匈奴时,在白登被困,事后脱险,高祖深知汉朝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国内一些诸侯王,拥兵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
3、黄老思想的影响。春秋时期,道家老子的思想对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汉初逐步发展为黄老思想。黄老思想和原来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维护统一的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这种学说的特点是: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统一王朝的统治秩序,在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用少作为的办法,就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相反统治阶级愈“有为”,民就愈“难治”;统治者的法令太多,反而使“盗贼多有”。汉成立之初,刘邦曾问群臣秦之所以灭之的原因,当时以陆贾代表的黄老新思想家认为秦之于专任刑罚,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此,陆贾“粗述存之之征,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陆贾的无为而治的主张,被认为以《老子》为理论基础产生的黄老新道家,后来被汉初统治者作为当时政治的指导思想。新黄老之学不仅讲道,而且讲法,以无为掩饰无不为。汉初真正建立起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是司马谈和刘安为代表的淮南学派。提出“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积极人生态度,他们认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了更有所为。汉初的黄老思想为“休养生息”政策的治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汉初统治者刘邦深知当时农民的状况,国家的状况,在当时黄老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所谓“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为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高祖刘邦开始。刘邦建立韩朝后,把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作为治国之首要任务,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其内容如下:(1)兵上罢归家乡,免除一段时间的徭役;(2)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和田宅;(3)由于机皇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还为庶人;(4)抑制商人,限制他们对土地的兼并;(5)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汉初的统治者如: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他们明白“休养生息”的重要,萧何、曹参、陆贾、贾谊、陈平等也知道“休养生息”的重要,由于汉初帝王们和大臣们对休
[1]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2]班固:《汉书·高帝记》
[3]老子:《道德经》
[4]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传》
养生息有深刻认识,才能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顺利执行,才有武帝时的强盛局面。
二、“休养生息”政策的执行
(一)高祖的率先垂范。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即为后,一次与陆贾的谈话中,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请陆贾着秦亡汉兴之史,陆贾着《新语》一书,后来贾谊着有重要史论《过秦论》、《治安策》、《新书》,总体上是以纵横分析的眼光,总结秦亡汉兴的原因。刘邦及大臣们制定“休养生息”政策后,具体执行中采取下列措施:(1)减轻农民负担。把人口税每年的1000钱,减为7—14岁每人每年20钱,15岁以上每人每年40钱,把原来的田税从三税二减为十五税一。(2)减少政府支出,不搞形象工程,不大兴土木,如萧何因修建未央宫的计划曾受刘邦的批评。(3)压抑商贾。规定商人不准做官,禁穿丝织品,禁带兵器、骑马,并向商人征收重税。(4)对外不用兵,实行怀柔政策缓和边境矛盾。如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维护北部边境的稳定,承认赵佗为南越王,立元诸为闽越王,来巩固南方的稳定。(5)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如以某犯罪名杀了韩信和彭越。着名的有“白马之盟”,在刘邦晚年,把大臣们召集在他跟前,吩咐侍从宰了一匹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盟,大臣们当着高祖的面歃了血,发誓说:“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不可以封王,不是功臣不可以封侯。谁违背这个盟约,大家就共同讨伐他。”汉高祖与民休养生息,一方面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初步建立西汉王朝的一套统治制度,恢复和完善了自秦以来建立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从而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惠帝在位,萧规曹随。即为二年,相国萧何年纪大了,身患重病。汉惠帝亲自来去慰问他,就将来谁来接替相位的人选一事,向萧何请教,萧何推荐了曹参。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言文深刻,欲务声明”的人,斥而不用;对于“谨厚长者”,给于提拔,已保持政治上的稳定。所以当时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之”。惠帝在位时,曾修过长城,分两次进行。每次动用人力不超过十万人,劳动工期不是太长,惠帝仍奉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三)文景之治,彪炳史册。文帝在位时,曾免除田租十二年,常性节俭,倡导节约之风,反对大兴土木;不治坟墓,不许厚葬,对外仍不用兵,继续采用怀柔政策,文帝在位时减轻成年男子的服役期限,规定成年男子的服役时间,每年不得超过三十天。景帝时亦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把田租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
经过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至武帝初年,几代统治者都采取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武帝时国势强大,农民富裕,国家秩序稳定,这与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密不可分,“休养生息”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休养生息”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国富民强。由于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始终如一的执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人们生活富裕,国力强盛,“非遇水灾,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瘐
[1]班固《汉书萧·何曹参传》
[2]班固《汉书萧·何曹参传》
[3]班固《汉书·艺文志》
尽满,而府库有余财,京师之钱累数万,贯朽而不可校。大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我们从武帝在位时的几次大的历史事件中可知武帝时国家的强盛,如南平南越王,北征匈奴,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对匈奴用兵四十三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可见当时国势之强盛。
2、为当今治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休养生息”政策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明之初,无不采取此政策。至当今社会,当政者亦采取此政策作为治国之道。
(1)免除农业税,减少税种,降低税率。国家免除农业税,农民大快人心,湖北省有一公民自铸一铜鼎,名曰“免赋鼎”,以庆祝免除农业税这一历史性事件,我记得十五年前,政府的基层官员整天下乡向农民征收苛捐杂税,农民们若不给钱,官吏们扛粮牵牛,弄得怨声载道。有的农民认为种地收益不大,弃地外出务工,有农田荒芜现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农业税免除,政府还对农民进行按地亩补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把原来抛荒的地都重新耕种其来,这几年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民的收入住房、交通、卫生等方面变化较大,城乡差距日益减小。这都归功于当政者借鉴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用于治国的成功之处。
(2)免除老矣,减少集资。十五年前,一到冬春两季,农民农忙一结束,政府就给农民安排好了挖沟修路的劳役,农民一年到头,除了农忙就是服劳役,服劳役是无偿,还要自带饭盒。农民不干劳役,就要上交一定数目的钱,那时农民真的很苦。这还不算,政府整天向农民集资修桥、铺路、见校等。说是集资实际是硬性摊派,你不交还不行。现在农民的劳役免了,可在农忙之余外出务工,这样农民就有了双份收入,农民真的富了。农民集资也很少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几乎都由政府承包,不再向农民收钱,真的做到了“顺民与之休息”。这也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应用之一。
(3)严禁吃喝,厉行节约。十五年前,政府的吃喝之风盛行,一个自然村哪一年的吃喝账都几万元,乡、镇、行政村干部哪一个不整天喝的醉醺醺,他们认为用公款吃喝是他们的特权。乡镇干部出门用公款坐车,用公款购小车,攀比之风极为盛行,很少关心农民的疾苦。当今社会,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公款吃喝,工作不得饮酒,上级检查招待费都规定了标准,各级政府的办公经费都进行了规范和审批制度。政府的节俭,实际上提高了税收的利用率。把节俭的钱用在国家建设上。政府尽量不去劳民,这也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应用之一。
(4)四邻友好,搞好外交关系。西汉初年,统治者尽量少对外用兵,让农民休养生息。现在社会也是如此,前几年美国用导弹炸我国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前不久美国又向台湾当局出售武器。我国政府都没有对其动武,原因也是当政者借鉴了汉朝的对外政策。领导层深知我们的国立还不够强大,对外用兵只能是劳民伤财,不利于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再看我国的外交事业,国家领导人外出频繁,在国际舞台上多交朋友,少树敌人,以利在国际事务中多获支持着,为我们的和平建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休养生息政策的执行。
(5)解决农民困难,搞好福利事业。现在政府,大力抓民生工程,如饮水、道路、治大病难等问题,国家不惜巨资解决山区的饮水,行路问题;对有大病治病难的问题,国家采取了国家除大钱,农民出小钱,办起了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患大病能治起,去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国内经济也受到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发生了困难。我国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工创造就业岗位。农民购买农机,家电享受国家的财政补贴,既有利于农民,也刺激可工业的发展。对于农村中的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发放最低生活费用,让农
民生活安定及社会稳定。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占多数,农民生活安定,财社会安定,民富则国强。国家采取上面的一系列措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
总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为当今政府治理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今政府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农村变化是日新月异,城市变化也是一日千里。“休养生息政策利国利民。”
(二)消极影响
1.豪强集团财富集中,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由于汉初采取“修养生息”政策,国家对经济领域干涉很少,尽量不去影响社会的生产流通。在汉初豪强集团财富开始集中,土地兼并初露端倪。如汉初相国萧何强买民田为子孙置业。到成帝时,这种现象日益严重。具《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若至力农畜,二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都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在西汉末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皇亲、国戚、官僚和豪强地主,依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的兼并工地,加速了农民的破产。如武帝时丞相翟方强占农田未遂,竟将汝南郡的鸿隙坏废使得田地枯旱,农民被迫流离失所,哀帝时,一次赏赐宠臣董贤士土地二千顷。不仅官僚豪强兼并土地,大商贾也以其经济力量助长兼并之风。如成帝、哀帝时,长安附近的杜陵樊嘉、茂陵挚纲、平陵如氏,都依仗财势吞并农民的土地,农民陷入贫困境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哀帝时以大司马可丹为代表的官僚,为了缓和土地兼并和大批农民沦为努力的情况,提出了一个“限田限奴”的主张,结果被搁置起来,成为一纸空文。
2.史治败坏。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统治者奉行议论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曹参为相时,整日饮酒,不理政事,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皇帝和大臣们都奉行无为,不宜太多过问政事,致使各级官吏大多消极苟安,渎职怠工,官场上贪污受贿盛行。汉武帝时大臣张武受贿,武帝知道巴不予处罚,以致贾谊在《新书-时变》中写道:“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敢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
当代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扩大,贪污受贿的现象。国家针对这两种情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对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采取征收所得税的方法,加以限制富人的财富;对贪污受贿的现象贾谊惩办和监督。
总之,“休养生息”政策有利有弊,我们在采取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