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

  在历史上,清帝退位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结束。由此,记载如下:

  一、退位过程

  清帝退位是公元1912年2月12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养心殿举行的,整个过程由外务部大臣胡惟德主持。皇帝溥仪仅仅6岁,清朝当家人是其母隆裕太后,摄政王是载沣。

  这是最后一次朝仪,隆裕太后不再垂帘,大臣们不再三叩九拜,而是由胡惟德领着大家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三鞠躬。御前太监将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后忍不住抽泣,而后嚎啕大哭,大臣们纷纷拂袖抹泪。顷刻,胡惟德奏报南方革命党急电,南方代表伍廷芳电:今经参议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点之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隆裕太后听后慌忙将退位诏书交出,命御玺用印,恐怕收回优待条件。

  用印后由胡惟德宣读诏书,而后领着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再次三鞠躬,退出殿外,仪式结束。清朝历经268年,交给中华民国。

  二、真实原因

  清朝灭亡的导火索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而起决定作用的是袁世凯,他凭借总理大臣的有利地位,一手操纵清军对武昌首义新军只围不攻,形成对隆裕太后和宣统小皇帝的要挟;一手以泪流满面的忠诚向朝廷建言,恳请清帝退位。结果成功地结束了两千多年帝制。

  其间,清帝退位是犹豫的,发布退位诏书时间一再延后。直到阻挠退位的“宗社党”良弼被炸死,湖北前线的北洋军主将段祺瑞领衔发布共和通电,隆裕太后才决定退位。

  三、诏书作用

  清帝逊位诏书1912年2月13日颁布,它从法理上,将清朝版图移交给中华民国,避免了列强瓜分。有的列强说,中国是满清的殖民地,满清退出后,中国的疆域应该在长城以南。如果没有清帝逊位诏书,列强瓜分中国就有了充分理由。其次,逊位诏书答应实行宪政,树立了民主宪政的新框架。清帝逊位后,不论是袁世凯,还是曹锟,这些人虽然都是军人,但都在宪政的框架内活动,即使是贿选,也还是承认,只有选举,自己才有法理上的正统性。

  退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四、历史意义

  隆裕太后通过谈判和平移交政权,使民众少受战乱之苦,使国家免于分裂,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纵向看,中国历史上朝代政权交接,绝大多数是在血腥战乱中完成的。横向看,邻居俄国沙皇,在十月革命后被列宁杀灭全家。德国、土耳其等国,大体也是如此。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