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代千人拔河显国威
- 2016-07-22 12:16
-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在古代社会,当春天来临之时,常会举行拔河比赛。拔河的古称,又称强钩、牵钩、拖钩,是传统的集体角力竞技项目,始于距今二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
鲁班设计“钩强” 牵戏军中成流行
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舟师。楚、吴两国进行水上舟战时,楚国聘请来楚地游历的鲁国名匠鲁班为其设计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专门用于水上作战。《荆楚岁时记》言:“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系)绵亘数里,鸣鼓牵之……。公输子游楚,为舟戏,其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钩强,遂以败越。以钩为戏,意起于此。”也就是说在舟战中,公输般设计的“钩强”在占优势时可勾住敌舟,不让其逃脱,在失利时可以用它抵住敌舟,不让其接近,以免被俘。
声势壮大的拔河比赛
出于实战需要,于是“钩强”便在军队中用来作为军事训练的项目,相互对拉,成为健身练武活动。后来,梁文帝恐内乱,曾下令禁止,但禁而不绝。
开始时,人们用竹篾作缆,在水中牵拉比赛,后来“钩强”从水上移到陆上,从军中流传至民间,基本动作也从“退则钩之,进则强(拒)之”,演变为单一的 “钩”,即“拖”、“牵”技巧;拔河器具也从粗到细,由竹篾作缆到大麻绳替代;从无规则裁判到立大旗当河界为场地规则,用主持官把绳,启用裁判,“钩强”,渐渐演变成一种竞技项目,称为“牵钩”或“拖钩”,唐朝时始称之为“拔河”。
《封氏闻见记》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旦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梁简文临雍部,禁之而不能绝。古用篾缆,今则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两勾齐挽当大旗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
唐玄宗万人拔河显国威
拔河在唐朝开展极为普遍,不仅从军队传到到了民间,且进入唐朝宫廷,成为宫廷的一种娱乐游戏,雅俗共赏,相演成趣,寓有深意,为各阶层民众所喜欢。
唐中宗、唐玄宗对拔河皆大为提倡,允许宫女侍臣参加拔河。《新唐书·中宗记》载:“(景龙)三年(709)二月已丑,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
“中宗时,曾以清明日御梨园球场,命侍臣为拔河之戏。时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用贵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竟输。仆射韦巨源、少师康休璟年老,随绳而踣,久不能兴。上大笑,左右扶起。”
东朋、西朋两队拔河比赛,不比力气却攀比亲贵,老宰相因年老体衰,在拔河过程中跌倒不起,皇帝上捧腹大笑,真是荒诞。如此看来,对一些年老的大臣来说,皇帝恩赐众臣拔河并非乐事,但却可引来圣上一乐,皇帝、皇后、宰相、大臣、宫女等皆来参加,并如此高兴,也许此娱乐目的已达到。
但拔河在唐朝并非单纯的娱乐,它还另有深意,被认为其能感应稼禾,促成丰收。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序亦曰:“俗传此戏必致丰年。”另外,拔河之所以一般在春季进行,目的也是对雨水的祈求。
声势浩大的拔河比赛还被统治者视为国力强盛的象征。唐玄宗时就曾大手笔地举行过一场空前盛大的千人拔河大赛,其参加人数之多,竞争气氛之浓烈,皆为各代望尘莫及。
《封氏闻见记》载:“玄宗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进士河东薛胜为《拔河赋》,其词甚美,时人兢传之”。玄宗召集千余壮士,分两队,在长达四五十丈的大麻绳两头分系几百条小绳索,竞赛时,让两拨人各自拉住小绳在胸前挽成圈,以便于发力。长绳正中“立大旗为界”,一声令下,河界两边选手紧挽绳索,“使相牵引”,围观者“震鼓叫噪,为之鼓劲”,最终“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在比赛的过程中,除了上万观望者的喧呼声,还有乐队来击鼓壮声势,其景其况不令人震骇才怪。
举行声势如此壮大的拔河比赛,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丰年吗?当然不,要不然玄宗也没必要邀请外宾和各国使节皆来观看。玄宗举行千人拔河是醉翁之意不在拔河,而在显示其国力的强盛。薛胜在《拔河赋》中透露唐玄宗的真实意图,言:“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两队,名曰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由此可见,唐玄宗组织拔河比赛意不过在于向诸国使节炫耀本国军队的强大,向百姓显示王朝的强盛而已。
在光绪版《洮州厅志》“风俗”中也有记载:“旧城民有拔河之战。用长绳一条,联小绳数十,干百人挽两头,分朋牵扯之。”有人认为是唐玄宗时千人拔河比赛之遗风。
在1949年之前,在正月里洮州县还有万人拔河,由县上青苗会负责组织,据说城中居民在这场比赛中都要交纳一定的钱物,譬如富有的必须出钱,贫穷的交麻或绳子,用以制作拔河绳,比赛时各个民族的男女老幼皆可参加,人数最多时也可达万人。比赛连续进行三晚,以九场比赛决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