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世界的思想
- 2014-10-17 11:46
- 知道点世界历史
- 作者:梁功平
- 来源:网络
照亮世界的思想——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不仅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哲学的本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早产生的哲学流派,是公元前7 世纪—公元前6 世纪在小亚细亚出现的米利都学派,其代表是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和阿纳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46年)。他们根据对自然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物质(水或空气),而不是神的创造。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包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他们力求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现象,开创了一种与神话和宗教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米利都学派之后,赫拉克利特表达了他的唯物哲学观,他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思想中还包含闪光的辩证认识。他的著名格言“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都是对辩证法的极妙说明。
色雷斯阿布德拉城人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70年)提出了以原子论为基本内容的唯物论哲学。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物质,内部无空隙,不可再分,它构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原子和原子之间只有量的多少,无质的差异。原子论把唯物主义思想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摆脱了过去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为空气、水的感性色彩。德谟克利特的虚空是个更具创造力的概念。他并不认为原子充满宇宙,而认为在原子与原子之间、原子集团和原子集团之间有很多空间,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条件。因为空间只有处于虚空状态,事物才可置身其中。虚空中的原子运动以旋涡形式进行,原子在旋涡中机械位移,排列组合,从而产生世界万物。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第一次给作为一切现象基础的物质提出了一个相当清晰的物理学上的本体概念,理论的严密性和确切性超过前人,因而他的哲学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峰。
与上述唯物论思想不同的是希腊最早的唯心论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出生于萨摩斯岛,后移居南意大利。毕达哥拉斯精通数学,认为抽象的数是万物之本。由数而有形,由形而有物。毕达哥拉斯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做法并不成功,但却表明人的抽象思维已达到了普遍性和规定的高度。毕达哥拉斯学派特别强调和谐统一,把它作为其哲学的最终追求。这种和谐论代表了人们在社会斗争中的一种态度,即中庸、调和思想,在古希腊和后来的古罗马有相当影响。
继毕达哥拉斯学派之后,爱利亚学派明确表达了其唯心主义哲学。爱利亚派得名于意大利南部岛屿爱利亚,其代表人物为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年—?)和芝诺(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30年)。他们主张,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抽象的“存在”,只有存在是唯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则是不真实的。由于爱利亚派的出现,哲学解释上的唯物和唯心、运动和静止的分野开始明确化。唯物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唯心就是认为人的思考法则即逻辑思维规律高于物质存在,客观存在需要思维来确定,思维不通就不可能存在。这种基本的分歧贯穿着西方哲学的始终。
古典时代希腊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注重哲学的伦理道德意义,把希腊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苏格拉底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先验论的观点,指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437年)出身雅典世家,是苏格拉底的忠实门生,主要作品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核心为“理念论”,他认为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在这一哲学基础上,柏拉图设计了一个理想国。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由三部分人组成,少数哲人担任统治者,武士肩负卫国之责,而第三种人是农民和工商业者,以其劳动所获来供养前两种人。这三种人各安其位,各守其责,才是“正义的国家”。奴隶不被当成人看待,不属于三个等级。柏拉图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