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读后感
- 2021-02-10 09:12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春蚕》读后感
短篇小说《春蚕》是茅盾著名的“农村三部曲”之一,(其它两篇为《秋收》和《残冬》),写于1932年11月1日。组成“农村三部曲“的三篇作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生动地反映了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破产,指出农民中人有组织起来实行武装斗争才有出路。
老宝通的形象:相信靠了自己的劳动可以挽回厄运,具有鲜明的爱憎观念,他对劳动有着深沉的爱,对帝国主义及国民党有着无比的憎。这种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刻苦和反抗压迫的精神。思想落后保守。对现实的急剧变化无法理解,他便求之于菩萨鬼神。反映出了小生产者的思想的局限。老宝通的形象的深刻性在于说明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下,小生产者希冀以自己诚实的劳动换取生存是不可能的。
多多头的形象:具有反抗性格的农民形象。他没有老宝通那样忧愁、固执、和迷信,他对生活充满兴味,他是样那快活,爽朗。在《秋收》和《残冬》中,多多头反抗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终于走一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多多头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旧中国农村中的贫苦农民从灾难中觉醒过来,走向反抗斗争,暗示着在国统区崛起的农民的自发武装斗争必定走向自觉的斗争道路。
《春蚕》则从容不迫而且相当简练地展示了众多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揭示了深广了社会风貌,表现了斗争的主题。